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防止公款宴请转入地下须管好财政

2013年04月18日15:44   来源:湖南红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3月27日,香港《南华早报》一篇题为《为逃避打击铺张宴请,官员转入地下》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章称,中央遏制铺张宴请的“八项规定”在一些地方似乎遇到阻碍,除了将宴请地点从公共餐厅改到重新装修的政府食堂之外,还有人把会面地点设在商人家中,而且排场更加奢侈。(3月28日《环球时报》)

  事实上,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吃喝“游戏”并非新闻。从早些年的四菜一汤、严控陪客人数、定下每人餐费标准,到近年出台的公务员出差报销标准,推行公务卡结算,公开“三公消费”等等,相关制度甚至比国外还要细致、完善。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加上“潜规则”泛滥,各级官员手中为制造“公款吃喝”而掌握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种腐败的“官场文化”。

  上百个红头文件之管不住一张嘴,不是制度不科学、不严厉,多是因为“下有对策”而成了“纸上谈兵”。记得几年前,周久耕因抽“九五至尊”香烟被曝光落马之后,一些单位和官员不是从中汲取教训,收敛奢靡行为,而是“化整为零”、打擦边球,与监管部门和网民玩起了“躲猫猫”。他们开会、吃饭时,桌上不再放整盒香烟,而是把零散的香烟放在碟子里,目的就是让人们看不出牌子。

  这样的“创意”,同样表现在中央约束官员奢靡之风的“新八项规定”、“禁酒令”颁布之后。今年春节和“两会”期间,一些星级酒店的宴席预订数目明显下降、门可罗雀,大官小员们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外出赴宴肥吃海喝了,本应让人击掌,但新华社记者在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调查后发现,“偃旗息鼓”的背后是却是公务宴请的“化整为零”、“隐身埋名”,一些单位的内部食堂豪华程度堪比五星酒店,有的甚至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子“一醉方休”……

  今次,媒体再曝公务宴请转战私密会所,又一次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据报道,一些商人的私宅装修豪华,不仅聘请当地顶级餐厅的主厨掌勺,还有设备齐全的浴室供客人桑拿、淋浴。还有官员表示“勤俭节约的要求太苛刻了……我们被迫转入地下。只要不被大众媒体或老百姓抓到,上级就不会惩治我们”。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隐蔽吃喝、变着招儿奢华,不仅消解了勤俭节约的正义性,亦让“八项规定”成了镜花水月,加剧了民众的质疑与担忧。

  奢华的公务宴请真的就没法治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窃以为,不论公务宴请如何“隐身埋名”、转战地下,也不论是喝茅台先撕商标或直接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最终都要归结到“公款买单”上。因而,严格限定预算比例,用天衣无缝的制度扎紧公共财政的“钱袋子”,同时将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围,依法缝住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者好吃、贪吃的嘴,谁还敢肆无忌惮地“把职务消费当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管理三公消费上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比如印度,财政预算中没有列入招待费之类的项目;比如俄罗斯,公款请客必须先报“请客计划”,经过五步报批手续,耗时数月才能批下来,请客之后还要报告“请客效果”,说明是否达到“请客目的”;比如日本,建立了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专门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是怎么被花掉的……

  当务之急,不仅要尽快与国际接轨,注重治本,像禁止酒驾一样治理“舌尖上的腐败”,成为制度常态,同时要顺藤摸瓜,杀几只热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顶风作案、把公务宴请转战私密会所的“猴子”,以儆效尤。如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央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才不会成会“橡皮泥”,百姓深恶痛绝的“嘴上腐败”才会遇到真正的“天敌”,纳税人的银子才不会被白白打水漂。

  文/高福生

(责编:李晨阳、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