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独龙江畔新建起的安居房,高德荣对独龙江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
很多人还没见过他,就听过他的“传奇”,他的故事已在独龙江、怒江沿岸流传多年。
他是独龙江畔土生土长的独龙族干部,担任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被选举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时,却向组织上申请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毅然选择回到独龙江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为改变独龙江乡和独龙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面貌而艰苦努力着。
他就是高德荣,虽已卸任县长之职多年,但群众还是习惯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县长”。参加工作38年来,高德荣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花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与老百姓在一起,他始终牵挂思谋、不停奔走呼吁、付出全部心力的事情是让独龙江、让贡山的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一辈子都不愿远离独龙江畔的他,像高黎贡山、独龙江水一样,质朴而有担当,清澈而情义绵长。他没有什么华丽的豪言壮语,甚至不希望大家过多关注和宣传自己,但老百姓对他的敬重和爱戴,却最好地印证着这位“老县长”书写在巍巍群山、滔滔江水间的为民情怀。
把办公室搬到独龙江
有人把独龙江称为“世外桃源”,这里青山叠翠,江水清澈,云雾缭绕,民风淳朴,是一个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迷人的美丽地方。
1954年,高德荣就出生在独龙江畔,在他此后的人生岁月里,独龙江就是他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1975年7月,高德荣毕业于怒江州师范学校,并留校参加工作,任团支部书记。1979年,年轻的高德荣离开学校,主动申请回到偏远的独龙江乡巴坡完小任教。
27年之后的2006年,历任乡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长等职务,被选举为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再一次选择了放弃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州府工作,主动向组织上提出“把我的办公室设在独龙江”。
独龙江固然美丽,但在广阔的中国版图上,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中缅边境线上的偏远民族山乡。然而,这里繁衍生息着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同胞,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目前有4000多独龙族群众生活于此,至今每年仍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
没去过独龙江的人,不会了解这里的偏远——从省会昆明出发到州府六库有近560公里,从六库到贡山县城要在狭窄的沿江公路走240多公里,而从县城到独龙江乡还要在路况更差的简易公路穿越高山深谷再艰难行进90公里,连这条路都是1999年才修通而且时至今日仍有半年因大雪封山而中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独龙族同胞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极度偏远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让这里始终未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几乎可以说,但凡从独龙江往外走一点,就离繁华和舒适更近一点。其实除了这两次,工作多年来,高德荣还有很多机会去州里、省里工作,可他都放弃了。为什么对独龙江如此痴情,始终不愿离开这片美丽却贫穷的土地和他的独龙族乡亲?
高德荣说:“独龙族同胞还没有脱贫,独龙族是祖国56朵花当中的一朵,再不加快脚步同其他民族一道赶上小康生活,那就是给祖国母亲抹黑。”
他放不下的是那份对民族、对乡亲的深深眷念,还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独龙族干部沉甸甸的责任。
老同事、贡山县政协原主席赵学煌说,高德荣幼年家庭贫困,是党和政府以及独龙江的乡亲们养育他长大,又给了他上学读书、参加工作的机会,他与家乡、与独龙族乡亲们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与生俱来。
也许,从20多岁时决定回乡任教时开始,他已决定要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独龙江,所以他27年后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
去年,高德荣的老伴退休了,也跟着老高一起常住独龙江,老两口算是把家都搬了进去,高德荣更是一心一意扑在独龙江的帮扶建设工作上了。
38年始终牵挂独龙江
“这老头子怎么还没有回来,说好一起吃晚饭的。”今年3月5日,是高德荣59岁的生日,老伴马秀英早早做好饭等着他,却迟迟不见他回来。虽然心里还是焦急,但这样的事,几十年来马大妈早就习惯了。
当天,高德荣去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几个项目点巡视督察,忙了一整天,路上车子又出了毛病,折腾到夜里才到家。
这样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日子,高德荣已经过了30多年了。高德荣先后担任过独龙江乡乡长,贡山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想的、干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因为直到今天,包括独龙江乡在内的整个贡山县,仍然是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区域,所以他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下来。
1988年,在他任独龙江乡乡长期间,就干过一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他大着胆子带上乡里的两位干部直奔昆明,向省有关部门反映独龙江的困难。结果他们的真诚和独龙江的实际困难引起了省有关部门重视,一次性给独龙江乡安排了上百万元的项目资金。有了这笔资金,高德荣领着大家扩建了独龙江乡卫生院、中心校,新建了一个小型电站、4座人马吊桥等,初步改善了独龙江乡的基础设施条件。
在高德荣担任贡山县长的5年里,贡山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抓好生态、打牢基础、培植产业、开辟财源、强县富民”发展战略,按照“生物经济强县、矿电经济富县、民族文化旅游活县”的发展目标,突出培育“水电、矿业、旅游、边贸”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体,克服了发展中的诸多困难,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及居住环境逐步改善。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现价)达到16182万元,比“九五”末期增长69.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843万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增长37.9%。
然而,作为一个偏远县份里最偏远的乡镇,独龙江和独龙族群众的发展仍然落后而迟缓。
始终牵挂着独龙族群众的高德荣,在得到州委和州人大常委会同意之后,于2006年回到了独龙江,作为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根据工作分工,他负责联系在贡山县的州九届人大代表及帮助指导贡山县的重大项目工作。
回到独龙江的这7年里,高德荣带领群众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草果、重楼、养蜂等致富产业,虽然已年过五旬,但“老县长”依然干劲十足。尤其是2010年省委、省政府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后,高德荣兼任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为了抓住这个对独龙江来说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他更是没日没夜地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
去年,高德荣从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卸任了,但州委保留他的“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职务。已经58岁的他,对代表组织前来谈话的州委领导表态:“这个头衔我愿意继续担任,我服从组织的决定,因为独龙族群众还没有脱贫,而且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其次才是独龙族领导干部,只要工作需要,应该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履行好一个党员的义务。”
解民忧足迹踏遍独龙江
从引领全乡、全县发展大计的使命感,到关怀一家一户群众生活冷暖的人情味,对于高德荣来说,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他从未改变的信念和准则,因为他一直就站在群众中间,乡亲们就是他的同胞手足,对亲人的关怀、牵挂对他来说,理所应当。他总是说:“我们当干部、当领导的能不能走群众路线,首先看对群众有没有割不断的实实在在的感情。生活在群众中让人过得更充实,漂浮在官场上使人越来越浮躁。”
2005年2月13日开始,持续暴雪导致贡山全县的电力、交通、通信全部中断,大量民房和农作物、牲畜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为7132万元人民币。时任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的高德荣,和县里其他领导紧急召开抢险救灾工作会议,及时部署抗灾抢险任务。多年的抗灾救灾经验告诉他,大雪一停,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雪崩和泥石流,如不提前预见和及时处置,将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危急时刻,高德荣亲自担任任务最为艰巨的道路抢修组组长,夜以继日奔波在灾区。10多天里,他跑遍了怒江沿岸的二十几个村委会。每到一处,他挨家挨户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深入第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救灾。
2月18日,高德荣带着工作组视察独龙江公路沿线各村的灾情,来到吉束村时,公路被雪崩阻断。当得知公路短时无法修通,为了及时了解更远处村组群众的受灾情况,他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走也要走到双拉娃村。”厚厚的积雪加上连日的阴雨,道路又湿又滑,冰冷的雪水不断渗入鞋里。3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双拉娃村。一到村口,就看见大约200多名村民站在路边等待着他们的到来,很多人都哭了出来。“高县长来了,大家都心安了,泪水却忍不住掉了下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同事们都说,群众都信任老县长,相信有他在就不会有事了。
每年快要到封山和开山季节,高德荣都要驻守雪山,少则一星期,多则两个月,与交通部门的工人一道一铲铲、一锄锄刨开雪堆,为的是让独龙江的开山期长一些,让为独龙族群众运输物资的车辆多走一些,给在独龙江施工的人们多留一些运输材料和物资的时间。可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2007年5月,高德荣差点下不了雪山——他和褚利光、鲁春平一起被突如其来的雪崩掩埋,幸亏在场的交通局装载机手阿塞及时发现,才把他们救了出来。
“这样的经历太多了,在独龙江工作你顾不了这些危险。”现在提起在独龙江这条路上的历险经历,高德荣在谈笑间已不当一回事,“新隧道开通后,这些危险都将全部消失。”
高德荣总是说:“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我最大的快乐。”身边的同事都知道老高的习惯,车里总是备着些大米、油甚至锅碗瓢盆等生活物资,在贡山、在独龙江,贫困的群众很多,只要下乡时遇到,高德荣总是给予帮助。“这些年,他的工资恐怕大部分都是这样花出去的。”老同事赵学煌说。
独龙江公路沿线双拉娃村黑娃底三组傈僳族村民肯啊勇、王丽萍夫妇是高德荣帮扶多年的一户困难群众,去年封山前他照例又来看望了他们一家,留下了生活用品和300块钱。
“第一次见到老县长时还在修公路,他来到我家,问我这里能不能种洋芋,我说可以,他就说我送你们洋芋种,你们多种点洋芋好不好?我说好、好。”今年38岁的王丽萍身有残疾,丈夫肯啊勇是外来上门姑爷,当年夫妻俩要吃没吃要住没住,是来查看修路情况的老县长高德荣看到他们的困苦,主动开始挂钩帮扶他们。
在这位“第一次见面听口音是独龙族、样子看着像隔壁老大爹”的老县长多年帮扶下,夫妻俩如今有了栖身的房屋,两个孩子也都读上了书,他们也种起包谷、洋芋、苦荞,养起了猪和羊,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去年还买了辆摩托车方便接送孩子上学。
老同事、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稳宜金对跟高德荣一起经历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年,大雪封山在即,而新招聘的16名教师和医务人员却需要立马赶赴独龙江工作,时任县长的高德荣喊上稳宜金,决定亲自护送他们进独龙江。大雪已经覆盖了通往独龙江的路,重感冒中的老高坐上第一辆车开路,艰难地行进在雪地里,一路上不知多少次要用手刨开雪寻找路径。整整一天,车队只行进到独龙江公路48公里处,车队只好就地露营。
第二天一早,雪地行走经验丰富的老高,在风雪中刨雪探路。等老高探好了路,他的头发、眉毛睫毛都结了冰。经过艰难跋涉,车队终于冒雪安全抵达独龙江。
老高说,医务人员和教师就是独龙江的宝贝,独龙江的群众实在太需要他们了。(记者 王廷尧 杨猛 付雪晖 通讯员 王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