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干部谈党建
成都:改革再出发

黄新初: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级”

2013年04月09日09:07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3月11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推出题为《成都:改革再出发》的封面报道,在聚焦全国改革的同时关注成都的改革实践。该报道通过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等成都改革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通过报道成都“北改”、天府新区等事例,生动展现了成都肩负“首位城市”一马当先的重任,实施“五大兴市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入“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径的新征程。本报今日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各项改革开放事业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此时,拥有2300多年历史、1400多万人口的成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座地处西部的内陆城市,今年6月将迎来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这也是该论坛第一次落户我国西部。2012年底,该市GDP跃过8000亿元大关,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同时,西部内陆开放的“第一窗口”天府新区魅力初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告诉本刊记者,当前的成都,正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肩负“首位城市”一马当先的重任,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致力于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入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径的新征程。”黄新初说。

再次审视成都未来发展前行的路径,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改革开放的鲜明逻辑:如何不断地“做大蛋糕”,用改革创造“红利”;如何更合理地“切好蛋糕”,让每个人共享改革成果。

生活中热爱休闲,但骨子里勇于创新的成都人,再次踏上改革探索之路。

平衡发展

找到最急迫的一块“短板”

一座城市的发展质量,改革是否取得了成效,不能看它有多少漂亮的“先进”,而是看它能不能消灭“落后”。对成都这座号称“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而言,最大的一块“短板”就在城北。

“宁要城南一张床,不要城北一套房”。一句话道出了城市发展的失衡。“街上电线裸露,公鸡满地跑,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厕、厨房,家里各人的‘卧室’靠帘子隔开,每个地方都被东西塞得满满的。”住在城北光荣西路的82岁的老人屈秉成,用手比划着,讲述过去的生活。

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已经梗在众多城北市民心里多年。最终,成都网民发出的一篇期待城北新生的动情网帖,让成都市下定决心,开启实施这项近年来城市建设领域最浩大的改造工程。

2012年初,成都“北改”正式启动。按规划,未来五年内,成都将在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改造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生产力布局,总投资约3300亿元。

如今,“北改第一签”的安置小区“青龙鹭苑”已经动工,当地居民明年就能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在新家周围,将出现一片有山、有水、有湿地的生态空间。曾经杂乱不堪、货车横行的几个片区,将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民俗文化、禅文化、历史文化的特色旅游片区。一年之间,5条道路建成通车,盘踞城北多年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关上了最后一道卷帘门。

金牛区区委书记杨林兴说,“北改”是城市的改造,更是拆迁工作的变革。绿树高楼崛起的同时,社会管理方式也得到了创新。

曹家巷,是北部城区拆迁改造的第一个项目。和过去政府主导“拆迁”不同,曹家巷的改造“改不改、怎么改”,完全由群众决定。2885户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推选出13位住户代表,成立了自治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改委”)。旧房怎么拆?新房怎么分?自改委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再决定。如果住户签约率达到100%,曹家巷改造就会启动;若不足100%,则中止搬迁。基层民主的力量,让原来干部最恐惧的拆迁工作,变成了“很轻松”的事情。

“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盼着住上新房。”屈秉成感慨道。挤了大半辈子的老筒子楼,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最大愿望:用上自己单独的厨房。

据统计,“北改”工程将惠及240万市民,接近成都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黄新初说,“北改”既要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构建“立城优城”战略蓝图,也是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群众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

“北改”本质上就是一场改革,是把现代幸福的城市生活还给城北人民,让城北上百万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创造“红利”

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30多年前,深圳特区从边陲小县起步,闯出一条发展市场经济之路,引领中国改革,造福一方土地。

如今,类似的一幕在内陆西部再次上演。千年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人,期待能创造一个可以向深圳特区致敬的改革新天地。

2011年底,一个规划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横跨3市、7县(市、区)的天府新区,在全球经济遇冷之时在成都市城南地区火热启动。

四川省社科院专家盛毅说,天府新区的使命,既是为了“再造一个产业成都”,锻造西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为了打破延续了千年的成都平原“单中心”城建格局,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区的生命和动力,在于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据了解,天府新区除集成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政策外,还创新了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十条政策,支持新区发展。

据介绍,成都天府新区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投融资体制以及户籍、土地制度等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解要素瓶颈和发展难题。

仅就新区总体规划的论证咨询工作,四川省就邀请了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11位国内顶级专家、5位国外知名专家。经过一年多建设,天府新区已初现实体经济唱“主角”的良好态势,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不断聚集。沃尔沃成都基地、一汽大众项目、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化中心……一个又一个园区、企业拔地而起。

全程参与天府新区酝酿与规划的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天府新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天府新区承担着构建“内陆开放门户国家增长引擎、区域辐射中心和科学发展示范”四项国家战略使命。

一个崭新的城市功能区,一个创造发展“红利”的巨大“孵化器”,正在古老而朝气蓬勃的成都平原上快速崛起。

城市梦想

“中国的新未来”

2013年6月,素有世界财富“风向标”之称的财富全球论坛,将首次来到中国西部,来到成都。它的主题,是一句让人怦然心动的话:中国的新未来。

汇聚全球最富有企业家和各国政要的财富论坛,为何选择成都?一个名叫“和芯微电子”的民营企业,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9年前,它成立时不过是仅有4名员工的“小不点”,第一年收入只有8万元。而今天,它已拥有147项国内专利和研发大楼,与赛门铁克、德州仪器等世界500强比邻而居。

和芯微电子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蓬勃发展活力和旺盛创新能力的缩影。如今,全球三分之二的苹果iPad平板电脑和50%的高端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成都制造并销往世界;2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于此;双流机场年吞吐旅客3100万人次,成为国内航空第四城;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在成都设立了领事馆……

据统计,2012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474亿美元,增长了25.1%,其中出口总额304亿美元,增长32.4%,增幅为全国副省级城市榜首。

成都市投促委主任姜斌认为,“硬增长”的背后,更可喜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他说,8年前,从成都起飞的国际货运航班中,至少有七成货品是服装和农产品。而今天,有一半以上货物是电子信息产品。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财富全球论坛选择在中国西部城市举办,反映出两个变化:一是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与生产的全球布局,二是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参与到全球分工,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如果以成都为原点,画一个“财富坐标”的话,广阔的中国西部和产业转移大趋势就是这个坐标的纵横轴。这就是成都,这座被誉为“财富之城、成功之都”的西部城市的底气。

“成都民风很传统,但思想很新潮;地理不沿边靠海,但目光放眼世界……”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说,在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之时,1400多万成都人也在编织着自己的城市梦想。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编:杨媚、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