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教授 高新民
2013年04月09日07: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农村基层党建能否获得基层群众支持并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农村党组织自身能否成为农村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换句话说,如果党组织是游离于社会需要、社会正常运转之外的组织,那么任谁也不可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长久搞好。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民公社是党、政权、社会管理三位一体的单位,农村党建依靠强大的体制性力量运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党的领导、政权和社会管理的多重载体和形式直接行使自上而下的管理权。但是,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结构都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党组织赖以运行的体制机制、党组织功能发挥的途径已经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中受到很大限制,农村党建工作只有努力适应社会需要、群众需要,才能在社会转型中有机地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比如,在推动本地本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为;在村级社会管理中公道地协调群众关系;打破传统思维,在党组织活动中欢迎非党员群众列席或参加等等,在社会发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中形成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功能的发挥既不是靠“文件”规定的,也不是用权力能够强制出来的,而是通过基层党组织作为得到群众支持的核心力量来实现的。
党组织成为社会有机运行不可缺少的要素,与党组织能否为社会服务密不可分。党章虽然规定了农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自谋生路的广大非党员群众来说,党章并没有约束力,能否自愿接受“领导核心”的领导则取决于党组织有无凝聚力。因此,没有服务乃至优质服务的行为,就难以获得群众的心理认同。在某些村落,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影响依然不小,而党支部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原因固然复杂,但与党组织的某些服务缺失甚至不作为不无关系。这里强调三点:一是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越到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越易于开展,因为有些工作如修路、通自来水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二是党组织的服务不等同于社会组织的服务,有的社会组织的服务专业性很强,不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都能够做的,因此,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倡导城市公益型组织拓展其服务区域,带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所需的;三是有些服务如农忙时组织换工、村民有急事难事,党组织做协调组织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作为起来。
所谓农村党建工作社会化,主要指活动方式易于为基层社会心理所接受。比如,以公益的形式开展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工作。再如,抓住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现在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依据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距离城市近的可能更多的是关心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带来的收益与冲突,几个村庄合并为新型农村社区的也许更关心原有集体财产的归属、分割问题,而地理偏僻、经济发展滞后的地方则更关心如何致富等问题,这就需要因地、因时制宜,以创新精神来解决。世上没有单一的党建工作模式,适合本地社会需要的,就是最合适的模式。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