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有两个承诺:一个是给村民的,他说,穷村不翻身,我就不回城;一个是给妻子的,他说,只做一任村支书,就回城陪家人。
给村民的诺言,他做到了——昔日的穷村,成了海岛上的“明星村”。但给妻子的诺言,再也不能实现——2013年2月22日,他的生命因病划上句号。
他叫王忠宁,普陀区六横镇双塘社区沙头村原村党支部书记。
矮平房里的承诺
2006年5月初的一个上午,六横镇沙头村低矮破旧的办公室里,村里2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迎来了新支书王忠宁。
50岁的王忠宁身穿一身白色休闲服,身材魁梧,一米八的个头,几乎要碰到矮平房的屋顶。“我来这里,就是要为家乡做点实事,”他承诺:村里面貌不改变,就不回城过安稳日子!
王忠宁洋气的穿着,与周围的环境反差太强烈了。不光村民们心里直犯嘀咕,连时任双塘社区党工委书记的李萍心里也没有底,“王忠宁是我推荐的,说实话,我当时有个强烈的念头,他应该干不了多久就会离开。”
熟悉农村工作的人都知道,穷村的党支部书记最难物色。沙头村是双塘社区最穷的一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仅3万多元,村里账面上的结余款只有1.35万元,村里通往外面的道路坑坑洼洼,连做运输生意的摩托车都不愿进村送货,更别提有什么其他公共设施了。
为了改变沙头村的面貌,必须尽快找一位带头人。李萍等社区干部多次到村里调查摸底,村民们的目标对象几乎一致地指向曾在村里居住20多年、给村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王忠宁。
可是,王忠宁早已携家迁居到繁华的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和朋友合伙包船经商,日子过得很富足。他如果来沙头村工作,得付出多大代价啊!
但李萍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进了王忠宁家。
王忠宁和妻子王珍亚十分纠结:到村里去工作,意味着手头的生意要停了,家里的经济收入要大大减少,还要两地分居,家里的全副担子要落在妻子身上。但面对社区领导多次登门邀请,王忠宁决定为村里干上几年。
也许,是对新岗位的珍视,上班第一天,王忠宁穿着整齐;也许,是为了与村民们打成一片,第二天,他彻底颠覆了自身形象,头戴草帽、脖挂毛巾,骑上绑着电线的旧电动车。接连几天,从早到晚,如此装束的新支书,走村串户,将村情民意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为村里要钱不丢人”
不久,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王忠宁提出:要先把村路修好!
这条路是村里通向外面的主干道。虽说是主干道,但实在寒碜得名不副实,到处坑坑洼洼不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们一直叫苦不迭。修路,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心愿。
但村集体的存款,只有1万多元。面对70万元的造价,大家面面相觑。
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忠宁说,讨一点,省一点,也要把路修好!
对一位大男人来说,“讨钱”并不是容易的事。王忠宁内心曾无数次地纠结,但他又总是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为村里办事争取资金,不丢人!
为了修好这条路,一向自尊的他,学会了“磨”功。
听说区里有些部门有扶持基层的项目资金,王忠宁就毫不犹豫地过去,将村里的困难向有关领导介绍,他的诚恳终于赢得了上级部门的支持。曾经跟他合伙的生意人,也常常是王忠宁争取的目标。朋友们看他如此执着地为村里奔忙,也慷慨解囊。
修路的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但仍有缺口,王忠宁就念起了“省”字诀。他到镇里,讨来了打隧道劈山后的碎石头;他找到运输车队队长,用晚上时间运石头以节省运费;没有道路标杆,他自己动手砍来芦苇插到路边做标杆……
做苦活累活,王忠宁总是身先士卒。白天带领村民们一起卸完土石,到了夜里,他常常闲不住,自己一个人用双手一点点地搬运土石,填平道路。有一个月夜,这一幕被村民发现,之后,夜里的沙头村就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早睡,打着手电筒,加入了“翻石头”的队伍。“书记都带头了,阿拉还在等什么?”
王忠宁对修路的质量,十分苛刻。修路时搅拌混凝土的水泥该放多少,沙子要加多少,他都亲自过秤。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进村主道从3米宽的泥路拓展成七八米宽的水泥路,两边花草簇拥。而王忠宁,早已没有城里小老板的形象,他头顶草帽、黑皮肤、穿皱巴巴衣服的新形象——已定格在村民们的记忆里,那套崭新的白色休闲装,他再也没有机会在村里穿过。
村里的账本里有这样的记载,从2006年到2012年,在王忠宁任职7年时间里,一共向上级争取资金364万元,村里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85万元,村里道路、张网码头、村庄环境整治等10多个项目得以实施。
两个账本的两种命运
王忠宁任职7年,村里和家里两个账本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村里变富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3万多元增加到50多万元,村里存款从1.35万元变成了250万元;
而他的家却变穷了。曾经的小老板,停了生意,收入锐减,几十万元存款花光了,还负债十几万元。
不是不想让家人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但村里的事情一旦接手,王忠宁已欲罢不舍。
刚当上村支书的整整3年里,他没向家里交过一分钱。妻子多次从沈家门坐船到六横探亲,每一次,留给她的印象都是,乱糟糟的屋子,饭桌上的方便面和豆腐乳。妻子心疼,埋怨,后悔当初竟然支持他来这里工作。
但王忠宁总是笑呵呵地告诉妻子:做满一任村支书,就回沈家门。
当满一任村支书,王忠宁看到村里有了不少变化,曾动过辞职回城的念头。但面对村民们的不舍和盛情挽留,便决定留下来。“等我培养出了接班人,就回来。”他给了妻子又一次承诺。
去年4月,王忠宁收到了当地一家企业的聘任书,企业要提供副总经理的职位给他,月薪一万多元。
当天,正值儿子王琪大学毕业后来村里看他。饭桌上,王忠宁笑呵呵地拿出这份聘书,“爸爸今后去了那边上班,赚了钱,就给你买辆车,这样你以后就能开着车去上班了。”王琪回忆说,听了这话,当时曾一阵窃喜,但父亲并不是真想去当副总,因为不久后,那张聘书已被塞到了家中的角落里。
确实,王忠宁只是跟儿子说笑而已,因为,当时他正计划着实施又一个项目,将村里河道扩宽清淤。
去年9月的一天,正在河边忙碌的王忠宁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后,诊断出患上肝癌。
一个鲜活的生命逐日消瘦,而河道整治正加快进行。王忠宁仍一次次地前往查看河道修建情况,也一次次告诉村民:他多么想看到河岸绿树成阴、村民散步聊天的情景啊!
今年2月18日,镇领导前往上海探望住院的王忠宁。王忠宁说的最多的,还是村里的事情:90万元的河道整治资金中,50万元已经到位,还有40万元需要办一些手续……
王忠宁走了。他要为村里办实事的承诺,成为干部群众继承他遗愿的动力。村民王尧翰主动承担起负责第二条河道的清淤工作,“过不了多久,河水会更清。”
王忠宁走了。他再也走不进城里温暖的家,但也走不出村民对他的思念。(记者 张品方 王益敏 通讯员 孟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