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大批党员干部怀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一线,扎根基层,殚精竭虑,勤劳实干,为社会谋发展,为群众谋实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也以自己脚踏实地、勤奋肯干、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广泛赞誉,群众称赞他们为“最美基层干部”。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设“最美基层干部”专栏,以每周一期一个典型的频率陆续推出一批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敬请关注。
阳春三月,记者在阳高县采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时,他正在县城的一闫姓人家中“救急”。因儿女婚姻问题,闫、赵两家反目成仇,大打出手。虽经三班人马一天轮番劝解均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当事人请来了李司法。问情况、摆事实、讲道理、寻症结,整整一个下午,李司法的调解最终使闫、赵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小两口破镜重圆。
处理这样的事,对于李培斌来说是家常便饭。干了29年基层司法调解员,虽已年过半百,荣誉证书摞起来比人还高,工作热情始却终不减。为什么?群众说,他有一张好嘴,两条好腿,更有一副好心肠。干部说,他大公无私,一心扑在工作上,事事都认真。而他自己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村民的纠纷就是村里的大事,就是村民的利益,自己作为国家干部就是要维护村民的公平利益。为群众的事磨破嘴,跑断腿,那是一名党员干部的荣耀!
从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李培斌干过三个乡镇的司法调解员。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使50多对濒临破裂的夫妻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16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让40名刑释解教人员、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迷途知返……龙泉镇党委书记闫志文说,李司法到了哪里,矛盾纠纷就化解在哪里,他的工作业绩比他的人还要魁梧。
在外界眼中,李培斌是名人。他以自己的实绩赢得了无数荣誉: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先进司法所长、模范司法所长、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年度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等等。但在群众眼里,他是真心真意真情为群众办事的人,是群众离不开、人人都信任的主事人。“有事找李司法”,如今成了阳高县群众的一句口头语。
调解纠纷公平公正,能使当事双方服气地化解矛盾。他的切身体会是:用自己的“真知”换取群众的“真信”。刚参加工作时,面对自己欠缺的法律知识,他疯狂地买书恶补。随后,又上了大学法律系,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法律专业人员。同事们说,他是用自己的“真爱”赢得群众的“真服”。一次,村民刘某因纠纷将贾某打伤,还拒绝将其送往医院。李培斌控制事态后,快速把贾某送到了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同事提醒万一刘某不认账,你就贴钱了。他回答道:“这笔钱对我来说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可这几千块钱与两个家庭的安宁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刘某认账最好,不认账也就算了。”这话传到刘某耳朵里,令他既感动又愧疚,主动赔付了贾某的全部医药费,也解开了双方的结怨。还有人说,他用自己的“真心”架起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联系的 “心桥”。不论在哪个地方工作,他总是用脚丈量民情,走村串户了解情况,谁家家庭不和,谁家邻里紧张,他都心中有数,被人称为“活字典”。
“李司法,景家庙村有人打架,你赶紧去看看吧。”2011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有人跑到李培斌家门口,喊了这么一嗓子。他把饭碗往桌子上一扔,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就听到妻子在后面大喊:“你慢点儿,穿上衣服和鞋再去呀。”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光着膀子和脚丫。只要群众有需求,他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半夜起来处置突发事件是常有的事。
龙泉镇群众送给李培斌一面书有“百姓之事装心中”的锦旗,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心中唯独没有自己。2011年,他调解完一起因工伤引发的矛盾纠纷后,当天夜里突发胆结石住进医院。手术治疗期间,他忍着疼痛,依然通过电话联系调解案件的当事人,劝完这个劝那个。就在他出院的第二天,得知东关村因建大棚发生矛盾纠纷后,他不顾身上还缠着绷带,马上又赶往事发地。
十八大归来后,李培斌更忙了,省市县乡村累计宣讲十八大精神34场,培训人员1.5万次。在他看来,报答党和人民给予的评价和荣誉,唯有再接再厉,力求再多几分和谐。(记者 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 李登明 尉建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