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到某地的政府机关办个事,不巧碰到群众上访。政府门口人满为患。一部分是上访群众,一部分是围观百姓。当中一位干部模样的满头大汗,听那声音已经嘶哑,说不上几句就被上访群众打断,看来难以“招架”。一打听原来是信访局局长。领头的上访者似乎有些“经验”,不时强调: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会到上一级政府乃至北京去上访。众上访群众立即群起呼应。局长一时无法,表情分外焦急,脸红脖子粗的同时,捂住自己脑门连呼:“脑壳疼!脑壳又疼起来了!”一小青年冲来,扶局长回屋。没想到会有这一出,让笔者哑然失笑,然后又感到同情。
信访局长难当。上有考核指标,下有民众诉求,两头相压,几成“夹心饼干”。须知不少矛盾纠纷并不是信访局长就可以表态并解决的。职权小,责任大,矛盾常有,办法常无。把信访问题呈领导阅办,难保不会挨批评:什么事都办不了还要你这个局长干什么?批转给职能部门解决,偏偏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得了的。于是上访群众怀怨,以越级上访相胁。万一真的有人搞几次越级上访,信访局长的工作能力便会受到质疑。领导不满、群众不满,甭说有多郁闷,长此以往,能不脑壳疼吗?
这不能不引起笔者思考。群众上访时就来个“脑壳疼”,如叫做“策略”,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解决,就永远有脑壳疼的时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信访是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说到底99%以上都是人民内部矛盾,矛盾总是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推诿塞责。为什么不建立更有效的机制,更积极地应对呢?
笔者家乡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红军将士常常开展访贫问苦活动,走进村村寨寨,与群众促膝谈心,帮群众解决困难,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局面。敌军来攻,十次有十次失败,是因为群众都自愿地成为了红军的眼线和助手。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革命传统发人深思,贴近群众、关心群众永远具有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信访工作,也应该可以更贴近群众,以主动解难题、化矛盾、申正义的姿态,赢得群众信任和好评。
坐在机关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应该也只能是辅助式的办法。更科学有效的办法,当是主动地走进群众家中,找相关人员谈话,深入了解实情,现场办公,就地解决。主要领导对信访工作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转型期观念冲突、利益纠纷复杂多发的规律性,增强信访工作责任感,适当地承担一部分信访工作具体事务,并充分运用好主动下访的方式,主动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该表态时就表态,可拍板时就拍板。
主动下访,道路或许崎岖,两脚或许生疼,效果却不会差。群众首先看到的,是一种平等亲和、爱民敬民的态度,这种态度何其可贵!能亲切平和地走进群众家里,真诚主动地关切群众诉求,最能说明心里装着人民,也最得群众喜欢和拥戴。群众期盼领导干部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距离一旦拉近,有再多问题,也是好商量、好沟通、好解决的。脚疼一些,头却不疼了,又有什么损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