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治国理政。细数党90多年的建设历程,既有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有八大后10年的曲折发展,还有“文革”10年的严重挫折,更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开拓创新。作为饱经沧桑的成熟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已经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教学对象: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成功之道、发展之道,从而坚定信念,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
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党史进行讲解,也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从创立至今,细数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除了中国共产党,世界上再找不到一个政党是在一条小船上诞生的,而且这条船已经航行了90多年;第二,除了中国共产党,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政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几百万个基层组织,并在13亿人口的国家执政60多年,彻底改变了国家的面貌;第三,分析这个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探究党的成功之道、发展之道,这本身就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
一、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
90多年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做了三件大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政治上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使一个“东亚病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特别需要指出四个事实:其一,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粮食问题。粮食是世界性的难题,更是中国人的命根子。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说:“我把四亿人口吃饭的包袱甩给了共产党。”美国一个研究人员曾提出了“谁养活中国”的问题,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可能导致世界危机。然而,他的预言没有发生。事实上,现在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了95%,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也是个贡献。中国的粮食问题是靠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技创新解决的。用中国农民的话说:“靠邓小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让我们吃饱了肚子。”其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和考验。其三,当今中国已经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经受住了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些?(板书)
(一)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从1957年到1978年,更是经历了20余年的曲折道路。中国的加快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这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并实行改革的决策。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坚定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一系列新政策尤其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合理地配置了资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3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发生在精神层面。有个关于“中国梦”的故事。所谓“中国梦”有双重意思,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且意味着,改革开放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包括在求学、就业、创业、家庭建设、财产积累等方面的自我设计和企盼,并相信自身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1992年,年轻的叶青带几个伙伴创建了叶氏集团,这是个很小的民营服装设计社。经过20年打拼,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有10亿元资产,包括现代服务业、金融、餐饮在内的大型综合经济实体。叶氏也成为北京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他出版的一本书就定名为《叶氏模式中国梦》。如果说,哀莫大于心死,那么,人最大的幸福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它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如火山般喷发,这也许可以解释30多年中国高速发展之谜。
在国内改革的同时,中国认识到和世界的巨大差距,意识到再不开放,就要被“开除出地球球籍” 了。中国国门迅速打开、面向世界,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也学习到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同改革一样,开放也成为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着两个巨大困难:一是资源不足而又难以充分利用;二是如何兼顾发展和稳定。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它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结合起来,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能够弥补单纯市场经济的缺陷,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所以,中国能够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做不到或很难做到的事情。在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成功举办奥运会方面,中国政府的集中资源能力和社会掌控能力是举世公认的。
(三)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强有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党,首先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
——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正因如此,党能够把承认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地为人民谋利益。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些政治势力也标榜为大众服务,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让他们不可能真正或完全做到这一点,或者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或者始行而终弃。也有些真诚爱国救民的人士,为强国富民不懈追求,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且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为行动指南,把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相结合,提出体现人民利益的科学纲领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三件大事,都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民主革命,是救国救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利国利民;实行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创新。所谓创新,实质是适应变化的实际,以新的科学的理念、措施促进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由于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敢于承认并善于纠正错误。比如,中国共产党于1980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承认“文革”的严重错误,对“文革”错误做了分析,以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行动赢得了人民进一步的信任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基层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执政后,党始终强调扩大组织工作覆盖面,在社会各个领域、各单位普遍建立基层党组织,注重发展一线优秀人才入党。几百万个基层组织遍布全国,8000多万党员与群众生活、工作在一起,通过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党能够及时听取群众意见,贯彻党的路线,有效动员群众。对比之下,西方政党只重视议会斗争和大选,基层组织极为松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能力远胜于它们。
——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制度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既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够形成整体意志和工作效率,保持行动一致。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而且具有其他组织所无法企及的执行力。
——中国共产党有一支优秀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党内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党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吸收党员,并不断采取措施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培养、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的优秀干部,他们不仅有杰出的才能,更具有崇高的理想、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优秀的人格力量,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英。
上述四点,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上、组织上最先进、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也最有凝聚力的政党。有人问: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苏东地区的执政党多米诺骨牌般倒下时,中国共产党能够挺立不动?一方面,是因为党自身具有抗风险能力,做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断得到满足,执政党有力的领导和政府的合法权威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应对挑战的举措(板书)
有一句英国谚语说:“任何硬币都有它的两面。”的确,当今中国的情况绝不是一切都好。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拉大、环境破坏、能源过度使用、一些人道德失范和少数干部腐败等问题都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解决饱汉的问题比解决饿汉的问题更困难。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滋生动乱。中国确实需要警惕跌入“发展陷阱”。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挑战的严峻性,并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和挑战。
(一)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价值观,是政党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是强调发展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这正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GDP意味着一切,唯独不包括使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已经有意识地摆脱GDP崇拜。近年来,党的治国理念中越来越多地强调这样几个词:公平、民主、人权、和谐。
公平。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资本主义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眼下,效率与公平在中国被形象地比喻为做蛋糕与分蛋糕。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但是如果劳动者觉得蛋糕没有自己的,或者得到的太少,那怎么有积极性呢?蛋糕如何进一步做大呢?所以二者必须兼顾。当发展到达一定阶段时,强调公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对公平有了新认识,公平不是取消差别,而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调节收入、照顾困难群体、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等等。特别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是入场券,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的第一步。这些年,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总产值中占4%;同时有1228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了生活补助,且首届免费师范生目前已全部到西部任教。有的大学还提出,不让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因贫困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对于家境困难而勤奋好学的农家子弟来说,确实是个福音。
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争取人民民主的历史。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是如何实行民主、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各国因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民主是人类民主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还创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这既能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又能够防止多党制、三权分立造成的效率低下、政策缺乏连续性等弊端。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过程。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民主不是电梯,可以一步到位;民主是楼梯,只能一步步走上去。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在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努力建设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充实的社会主义民主。
人权。保障人权已经写进了国家宪法和执政党的党章,这是巨大的进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中国人民来讲,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发展权,当然也包括各种政治权利。今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中国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自2009年第一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得到了全面加强,各领域的人权保障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不断推进。随着经济社会进步,中国的人权事业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和谐。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的治国智慧。“和而不同”是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和谐的原本意义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均衡状态,引申到人文领域基本意思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消除对抗,和睦相处。中国共产党赋予和谐以新的含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要以和谐的思想、精细化的政策来调节社会矛盾,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将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即按照客观规律加强党的建设,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科学谋划党的建设总战略,形成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一布局强调党的建设的开放性、全面性、系统性,反映了时代特点和现代化建设对执政党的新要求,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此,党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如强调培养人才、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各项制度、更坚决地反对腐败,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因为党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国内发展新阶段的复杂情况,迫切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否则就会出现“本领恐慌”。建设学习型政党,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我审视意识,把学习和在学习基础上的实践作为迎接挑战、应对风险的基本方式,表明了党不断超越自我、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极力防止骄傲、保守、僵化、停滞的坚定决心。这对一个经历了90多年历程、执政60多年的大党、老党来说,是难能可贵而又极为必需的。
尽管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中国国内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方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的这条道路是符合国情和民意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今后,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