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九清晨,大雾。当记者赶到地处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的高明镇胜利村时,村官刘莉已绕着村子转了好几圈了。
胜利村刚刚按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标准改造出新。雾气笼罩下,笔直的水泥路,整洁的农家小洋楼,规整的农田,忙碌的村民……如同一幅喜庆的写意新年画。而刘莉这几天却正遭遇“喜人的烦恼”:就要过年了,当初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村民们纷纷“变了脸”,争着约请她到自家去过年。透过雾气,村民孙秀芳大妈大老远就打起了招呼:“刘书记,我可跟你先约好,说什么也得到我家过年,要不然就是看不上我这个农婆子哦!”“你可不兴跟我抢,刘书记得先到我家去!”不待刘莉搭腔,27组69岁的丁邦来又从浓雾中的村口冒了出来。
此情此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一年多前,这里还是全如皋出了名的干群关系对立、村穷民困的“落脚儿村”(如皋方言“最落后”的意思)。去年初,在如皋市纪委担任宣教室主任的刘莉被组织选派到胜利村任“第一书记”,“刚来时,村民看我就像看仇人似的,干什么都不顺心。”
刘莉想通过搞土地流转带领大伙致富,不料不少村民死活不同意。如今欢天喜地的孙秀芳正是那时的“闹心村民”,工作做到她家时,她甚至指着刘莉的鼻子骂:“一个黄毛丫头能干什么,我们种田时你还不知在哪呢!”刘莉虽然委屈,可还是耐心地挨家挨户帮村民细算账:1亩田流转,每年租金1200块,如在田间工厂打工,还能再挣5000多块的工资,远比“一熟稻子一熟麦、一直种到胡子白”实惠得多。
“这账算得明白,可我们心里就是不踏实。”丁邦来早年丧子,和多病的老伴一起照顾着脑瘫孙女,是镇上都挂上号的特困户。“自家穷得就剩这几亩地了,村里还想着要拿走?”刘莉一趟趟登门,白天说不通晚上再来,前后四五趟,终于说动了丁老汉。如今丁邦来不仅成为刘莉的“帮手”,还当上了园区带工队长,工资每天80块。前两天一结算,丁老汉吓一跳:土地流转补助7300块,一个半月的工资3000多,“不到一年就挣了1万多,今年过年不用愁啦!”而孙秀芳也通过土地流转,不仅拿到了一笔可观的年租金,还在村里新建的名贵苗木园“上班”了,每天能挣60块!“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多亏了刘莉这丫头!”
眼瞅着村民们阴沉的脸色晴朗起来、干瘪的口袋鼓起来,再嗅嗅自个儿满身的泥土味,从时尚白嫩的城里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又土又黑的村姑,辛劳了一年的刘莉感慨万千:“在机关里当干部,屁股坐在椅子上;在这里当‘第一书记’,刀架到脖子上。”过去,胜利村班子软、作风浮,两委会主要成员先后因为经济问题被查处,不仅失掉了民心,更招不来项目。刘莉找在外能人投资,可是谁也不愿回来。“有个在新疆办企业的老板出难题,说如能3天内拿出策划书就考虑,想吓跑我。我连轴转干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计划书传了过去。他很惊讶,答应回如皋面谈。”不巧的是,就在这位老总回来前夕,刘莉的腿却摔断了。“就算拄着拐,我也要把项目签下来!”当该老板晚上9点多抵达如皋,看到拄着双拐缠着绷带等在宾馆门口的刘莉时,深为震撼。如今,这个总投资4000万元的高档苗木园不仅增加了村里的收入,更为20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刘莉笑言:“一条残腿换回一份惠民大合同,值!”其实,村民都懂,“换回合同的哪里是残腿啊,是刘书记真抓实干的心!”
如今,胜利村一切在变。村风民风变好了,张家长、李家短的矛盾纠纷少了,干群关系好了,“麻烦村”变成了“和谐村”;村容村貌变美了,遍地的垃圾、满河的臭水不见了,村美、水清、户洁,“邋遢村”变成了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经济实力变强了,贫瘠高沙土上工业项目、高效农业项目接连落户,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00多元。在刚刚结束的如皋全市更高水平小康考核中,这个有名的“落脚儿村”如同一匹黑马跃升至全市第4,成为万众瞩目的“标兵村”!
如皋市领导向记者介绍,2010年以来,该市先后从市级机关选派了65名能力强、活力强、潜力强的“三强”干部,到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工夫,这些“落脚儿村”全部咸鱼翻身,综合实力位次平均前移70位,一批“麻烦村”、“落后村”、“贫困村”喜变“和谐村”、“富裕村”、“标兵村”。
刘莉告诉记者,这两天她最操心的就两件事,一是要赶在春节前把村级分配搞定、发下去;二是要给新排定的50户贫困家庭准备每户400元的“新春礼包”。“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得让每个人都过好年。” (记者 陈明 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