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优越性,坚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时刻不可偏离这一制度,一旦偏离,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必然走上邪路、老路或不归路。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精辟地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也是我们党首次明确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实质和重要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板书)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逐渐形成一整套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国际秩序。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从全球聚敛大量财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雁。发展中国家要想走资本主义道路,飞到这个雁阵的前面,几乎没有可能;跟在后面,则注定是别人的附庸。毛泽东经过分析指出:“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域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因此,中国要独立富强,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别于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1870年至1988年的118年间,世界范围内以人均收入为标准排名靠前的国家变动不大,仅有两个人口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石油输出国进入这一行列。现在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富国却始终是那20多个国家。事实说明,想凭借照搬西方制度达到致富强国的目标,不过是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20多年前,苏联亡党亡国,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巍然屹立。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障中国的发展进步。
如何将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6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观念、规律以及成果很好地保持巩固下来,如何实现邓小平所讲的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答案是要借助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经验的凝结,是管根本、管长远、管大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开始步入佳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板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它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首先是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社会制度系统的主要标志和代表。根本政治制度若是改变了,也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系统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体现着我国的根本性质,即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背离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其次是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政治面貌和经济格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性制度保障。
再次是体制与机制。这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化,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如果没有社会体制机制发挥作用,社会基本制度就会悬空,其维护社会关系、社会性质、社会秩序的目的便无法实现;若是社会体制机制不恰当、不适宜,或其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全正确、不具体全面、不相互配套,也会影响社会基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现在强调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通过调整和变革,使具体的体制机制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更加适应、更加吻合。
最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制度构建和制度运行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从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对此,胡锦涛总书记用“五个有利于”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即“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一个充满活力、促进发展、维护公平正义、能抗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先进制度。
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又能通过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生产浪费,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在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上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强调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坚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在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坚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生,采取各种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广阔、丰富、便捷的途径,人民既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又可以通过监督、听证、公示、基层自治、信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既可以通过政治协商,表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共识,又可以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实现集中统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组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这种合理分工,能够保证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实现了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使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整个社会活跃有序、动态稳定,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板书)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才能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发挥其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第一,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和完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破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改革举措,都应当与改革的目的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始终着眼于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制度建设不能固守不变,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改革中形成的,也必须在不断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体系,需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形势新变化,着力解决那些躲不开、绕不过,严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凸显。
第二,要在尊重和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建章立制是科学,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这表明,法律也好,制度也好,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权力运行规律,优化权力配置,强化权力监督,不断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社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稳定。
第三,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坚持和完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关键在党。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与时俱进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成熟,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力量。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坚持和完善,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党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