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动摇——学习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

□ 李抒望
2013年02月20日13: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政治报告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一种慎重评价,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项庄严承诺,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清醒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一、道路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是中华民族主宰自己的历史命运、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无容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毛泽东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独立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又成功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讲话,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关于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关于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关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包括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毛泽东这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构想,尽管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不够全面和具体,但其思想的提出和所作出的探索是极为宝贵的。它毕竟是我国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伟大起点,进而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理论引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拨乱反正,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严重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文化鼎盛,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愈益显得光彩夺目。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注重物的丰富到尊重人的发展,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架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地讲,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任务又可具体化为“三大历史任务”,就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就为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指明了康庄大道。

二、理论自信

恩格斯曾断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时,毛泽东曾十分形象地说,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然,实际过程要复杂得多。那是一代人的探索,漂洋过海到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严格地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我们找来的。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就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要把从西方寻找来的真理,变成改造东方大国的武器,形成中国革命的理论,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然遇到许多特殊和复杂的问题,甚至付出巨大代价。其实,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及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年,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有的放矢”,一定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箭,射中国革命的靶子。所谓“有的放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把它称之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特出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理论”。这是我们党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正是由于我们党坚定地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才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继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毛泽东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摆脱苏联桎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的探索,有成功有失误,有经验有教训,但毕竟迈出了伟大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出的、完整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代表着我们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和改革发展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

三、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中国近代史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完善和发展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较,具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人民利益,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中,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化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加以验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理论的与时俱进催生制度的与时俱进,道路的不断拓展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与制度体系,但是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在探索过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我们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