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格斯台乡,栾建江绝对是个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同其他大多数基层干部一样能干,更因为他具有特殊的语言能力:除汉语外,还会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语和英语,几种语言均可进行日常交流。
正是依靠着这种语言能力,栾建江迅速融入到各少数民族乡村的日常事务中去。群众向他敞开心扉,因为这个干部说着他们感觉最亲切的语言。“我的语言能力在基层对工作而言是锦上添花,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不通,你就融不进去。”栾建江说。
进入一个村庄简单,然而进到这个村庄群众的心里、进到这个村庄日常生活的最深处谈何容易。栾建江随口说出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无一不在验证着多语能力在基层工作的作用。
在栾建江介入前,扎格斯台乡二村的哈萨克族村民叶力肯江已经为自家的土地合同与村、乡政府耗了3个多月。在父亲这辈,他家的土地合同上还是40亩地,父亲去世后,换了几次合同本,2011年的一天,叶力肯江无意翻开合同本,突然发现自己家的地一下子变成30亩了。这可不是小事,他抄起本子就上了村委会,老村长知道他家的情况,但他是维吾尔族,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虽然诸多相通,但谈到细致严密的问题,却并非事事都能理解,结果两人又一起上乡上评理,碰巧乡上管这事儿的又是个不懂维语和哈语的汉族同志。这可热闹了,三个人说了一堆,也没说清楚该怎么解决叶力肯江的事情。一直到7月的一天,栾建江知道这事儿后,把老村长叫过来,听了片刻,然后转身用流利的哈萨克语对叶力肯江说:“回家量地去,你家地没少,当年有一次,登记本子的那个人给登记错了。”整个过程,不过数十分钟。
正是通过从栾建江口里流利说出的种种语言,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精准无误地为各族基层干部所理解,继而清晰地在各族群众中传播开来。无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这个46岁的乡党委书记使组织和基层各类信息的传达变成了炕头田间的亲切沟通。“传达”与“沟通”,两个词,所牵引出的行为趋向迥然不同,造成的影响更不同。栾建江对此认识得很清楚,他不仅熟练运用诸多语言,更仔细留心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人打交道,你要懂人家的礼数,同一件事儿,懂与不懂,差别很大!”他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道出了文化差异在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翻译的时候,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直译的,还有好多要意译,说准确了,诸事顺利,不准确,好事变坏事了。”栾建江说。
话说回来,栾建江不是生下来就有语言天赋。恰恰相反,是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构成为他奠定了多语言能力的基础。在东接内地,中居诸族,西连欧洲的伊犁河谷,栾建江是一个走得进去,也迈得出来的基层干部。而一个肯干、敢干、会干又善于沟通的人被赋予基层执政的权力,结果就是:仅仅一年的时间,全县考核排名末尾的扎格斯台乡在2011年末时已成为山区乡第一名。而他自2003年开始在基层各乡轮转至今,类似的情况已出现不止一次。
即便如此,栾建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依旧不满意:“我是一个民语的文盲,这话意思是说对少数民族的字我是看不懂的。现在基层干部都在学习双语,但是相当多的人都是能把字排出来,至于什么意思,不知道。”这是基层的现实,在新疆乡村一级干部中,掌握双语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同时在书面和口语都掌握双语的人却少之又少。栾建江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基层干部面临的普遍问题。(记者/刘东莱)
(刊载于2012年02月 新疆日报,原文链接: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70037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