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敞开式”的街道便民服务大厅,以前要多次往返办成的事务能直接办理了;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上百个事项有了即办、代办“一条龙”服务……居民享受到了到家的“保姆式”服务。
这些新景象,源自鹿城区推行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以区行政审批中心为“龙头”,以8个街镇(功能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龙骨”,以80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龙鳞”,实现“1+8+80”便民服务全覆盖。
区级事权“放得下”
去年,鹿城实行区划调整后,21个街道乡镇合并成7街1镇,配套设置8个功能区。
机构设置到位了,但职能界限不清、权责不统一等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只有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行政服务延伸到基层,才能让老百姓得实惠。”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书记王立彤说,让区级事权“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成为便民服务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鹿城相继下发了《区本级、街道(镇)、社区三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调整目录》及相应《实施方案》,街镇(功能区)办理事项增至389项,社区办理事项增至112项。
事权下放后,鹿城区审批中心作为“龙头”,经过“两集中、两到位”,将主抓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服务,行使综合协调、监管职能。
对于街道而言,审批权下放很受欢迎,可执法权下放却难免会增加负担。“要让事权下放‘实打实’,就要‘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鹿城区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城管与行政执法局,就向街镇派出了两名窗口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他们的工资奖金由原单位负责,但日常管理和年终考核则全权委托街镇。
街镇主推“一站式”服务
事权下放,那么,街镇服务有没有到位?群众的口碑,就是最重要的评价。
“自从松台街道有了办事中心,走几步路就能办事,真是省时又省力。”在松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里,张老伯仅用10多分钟就办好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手续,这让他大感意外。
张老伯的欣喜,得益于今年5月份在鹿城区率先成立的松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走进占地4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内,办公区、咨询区、填表区划分清晰,工作流程图、可办理事项一目了然,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笑脸相迎。这一切,都是按省级示范标准建设的。
拿着“新鲜出炉”的第一胎生育证明,王女士也对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感到惊讶。她说,以前去部门办事就“头晕”,不知道找哪个科室,要不要找熟人,“现在不用‘挈篮子’,10分钟就把事办好了”。
松台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街道居民办理身份证、申请经济适用房、申请餐饮卫生许可证等多项事宜,无需再奔波于各部门之间,只要在这里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
在打响“开门红”后,鹿城区8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已基本建成,其中7个投入运行。
城乡社区“办得好”
在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中,区一级是“龙头”,街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城乡社区,就是和百姓联系最密切的基础单元。鹿城80个城乡社区建成服务中心后,经事权“上提下放”、在编人员进驻社区,村民办事方便了。
作为鹿城区唯一一个镇,藤桥镇下辖10个农村新社区,成立之初,不少村民对社区的认可度并不高。这几个月来,一场以社区活动引领的“村社融合”大行动,正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志愿者“零距离”帮扶活动、新藤社区健身舞大赛、藤南社区特邀木偶团演出、藤南和南雅社区端午包粽子比赛、戍浦社区中国象棋比赛……社区与村民的距离更近了。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新社区“长大”之后,“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在五马街道八仙楼社区,5647户总计1.4万多人,就被分成12个网格。社区内几乎所有楼宇、单位、道路都有自己的“网格归属”。
“您好,我是第九网格员,您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随时与我联系,我们会尽心尽力为您服务。”不再像过去坐在居委会“等”,“格长”们纷纷主动上门,端掉小区内的私设养鸡场、解决楼幢排污管破裂问题、让闲置4年的公厕投入使用……这些事虽不起眼,却实实在在让百姓拍手叫好。
“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每天一例会,研判处置它”,这样的管理服务模式,正在鹿城各个城乡社区推广。有了这一张张网格后,社区上门代办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居家养老等内容,都随之延伸到了居民家中,真正成了一张全程“保姆式”的服务网。
为了保证这张服务大网的服务质量,鹿城区首打“绩效牌”。“对工作主动、成效显著的单位将予以加分;反之则扣分。”鹿城区纪委行政效能监察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工作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有利于各街镇、部门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日常化,杜绝一阵风的行为。
此外,鹿城区建立三级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网络平台,构建贯通全区上下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目标。
(2012年第21期)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