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驻村扶贫12年——记郴州市委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建明

2012年12月25日16:18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多亏有了张队长,帮我们修了路,架了桥。”近日,郴州市委建设扶贫验收组来到临武县武源乡华阴瑶族村进行验收时,村民们对“张队长”赞不绝口。

  “张队长”叫张建明,是郴州市环保局干部。从2001年开始,他担任市委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先后驻桂东、宜章、临武等县的8个贫困村扶贫,一干12年。人们称他是“山乡致富领路人”。

  修通“富山路”

  贫困山村一般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临武县武源乡华阴瑶族村也不例外。该村地处西山山脉三峰岭下,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500多人散居在8平方公里的20个自然村中,村里只有一条简易泥巴路连接山外,村民外出靠骑马、走路。

  去年3月,由张建明任队长的郴州市委建设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张建明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翻山越岭,挨家挨户问计于民。

  “真的要为我们修路吗?”当张建明将“打破山村交通瓶颈,完善山村基础设施,发展山村农业产业”的扶贫计划交给村民后,村里沸腾了。修路,这可是大家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呀!修通一条8.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要建5座桥梁、10个涵洞,需投入资金400多万元。

  在农村扶贫多年、先后帮助偏远村修路近100公里的张建明心里清楚,基础设施不行,发展产业是一句空话。

  去年4月27日,郴州市副市长首建中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村里现场办公,当天筹措资金200余万元。

  如今,通村公路已近完工。村办学校、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也修葺一新。

  打开“富山门”

  华阴瑶族村穷,穷在村里没有产业。张建明常跟队员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村子虽穷,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却得天独厚。进村之初,张建明就看准了药材种植和黄蛙驯养两个项目。这里有丰富的山地资源,适合发展药材种植。当地还有一种野生黄蛙,肉鲜味美,到大城市每公斤可卖200多元。

  看准了产业,说干就干!农民缺资金缺技术,张建明向朋友借了14万元,加上自己积下的5万元,全部投进去,解决了种苗和技术培训燃眉之急。

  为有序开发黄蛙产业,张建明想了一个办法,走“野生放养、集中回收、抓大放小、生态平衡”的路子,即趁黄蛙8月下稻田交配产卵时,在田里设一道斜网,待黄蛙完成交配产卵后,把大的捕捉上市,小的放生野外。这样,既保证村民有可观的收入,又能持续发展。目前,村里已开发黄蛙驯养基地100亩。仅此一项,村民雷学生今年赚了2万多元。

  在张建明引导下,村民还试着种植白术、板蓝根等药材,去年增收数十万元。工作队还投入20万元,建了10个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到省里争取了3000亩南竹低改项目。

  留下“富山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每到一个村扶贫,张建明总把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在华阴瑶族村,他完善了村党支部学习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和支部成员学习交流。

  去年来,张建明还几次组织村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村里10个蔬菜大棚,就是去山东寿光学习回来后建的。

  “张队长,工作队撤走后,如果村里有需要,你们还会帮扶吗?”记者问。

  “近12年来,我到了3个县,先后帮扶8个村,现在一直和这些村保持热线联系。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就是我的家,只要需要,我随喊随到。”张建明乐呵呵地说。前不久,他驻过的宜章县长村乡长启村、白沙圩乡邝里洞村,还打电话给他,咨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并请他前往指导蔬菜大棚种植技术。(记者 邓明 白培生 通讯员 蒋仁义 黄生红)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