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不断前进、增收致富、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基层一线各级党员干部面前的首要问题。
要正确对待群众
(一)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而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古语云: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的各级干部办一切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农村一线的各项工作才能很到的得到落实,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正如我们经常所说:“在农村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
(二)尊重群众的创造和选择。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我们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的许多新事物、新经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林果业发展等等无一不是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都有群众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在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本质上也是体现了对群众的创造和选择的尊重。
(三)尊重群众的劳动成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其劳动成果既表现为物质财富,也表现为精神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我们的各级干部都只有尊重、爱护的义务,而没有挥霍浪费的权力。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就要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的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针对个别干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欺压群众的现象,要坚决杜绝。
(四)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各项工作中,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加上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因素,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新问题。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违背客观规律、不实事求是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干部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和批评,要自觉接群众的监督。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也是我们干部正确行使权力、防止和消除腐败的有力保证。
(五)既要善于教育群众,又要善于引导群众前进。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不是说群众中的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受个人、群体、民族、社会及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部分群众中出现一些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教育和引导群众,对群众中不正确的思想倾向,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充分调动群众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和支持,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待群众的态度如何,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检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因此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群众观作为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一是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放到事关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看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同志权力在手,看待人民群众的视角容易发生变化,把“为人民服务”变为了“让群众服从”,出现了“主人”与“公仆”的位置倒错。相信人民、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党的存在基础和唯一宗旨,是党80多年奋斗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点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群众的观念落到实处,并作为改造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就必须努力做到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一致起来,把为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与为最广大群众谋利益一致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群众意愿一致起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上来。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的群众观念淡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在工作中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创个人的“政绩”,搞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求稳怕乱的“保底工程”,即使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也不忘树立个人的“形象”。因此我们各级干部要强化“权力来自于群众,必须用于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在群众监督下运用权力,在群众的约束和监督下发挥作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能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个人名利上,而要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既看重上级的评价,也重视基层群众的“打分”。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当群众的“知心人”、“代言人”。强化工作价值体现在农村,体现在农民、体现在群众身上的思想,时刻关注群众的意愿,把群众是否满意,群众是否受益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重要尺度,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方向。更好地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创业之风、勤俭节约之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民谋福祉,为民促增收。
三是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作为提高干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现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大大提高,政治鉴别力、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工作不断创新、进步的生力军。作为基层一线的干部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变化对我们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法提出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有些领导同志还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看待群众,忽视群众的智慧,认为农村一线的群众文化低、资历浅、经验少,总认为自己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与农民群众高出一筹。有了这些想法的干部在农村开展工作常常是走马观花,漂浮不定,沉不下去,发号施令,主观臆断;习惯于从领导者的视角来看待群众的作用,更多地决策时是考虑如何按自己的想法办,而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习惯于从个别人出现问题的视角来看待群众的整体觉悟,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上,不相信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没有真正把权力交给群众。因此作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中善于集中群众智慧,真诚向群众学习,把为基层服务和对上负责统一起来。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等等,保证群众在农村基层建设的重大问题决策上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让群众意见进入党委(支部)的决策。
要善于主张群众观点
听一场见解独到、才智横溢的讲话,不啻结识一位高尚的“智者”而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听一场思想苍白、冗长无物的讲话,不啻咀嚼了一堆“语言垃圾”而大有倒胃口之感,而听众对得起讲话者的代价就是对不起自己。一个简单的道理旨在告诉我们各级干部必须要有善于主张群众观点的意识。
一是知民之怨。困难的地方,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工作推不开的地方,要么条件艰苦,群众生活困难;要么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干部作风有意见;要么少数干部确实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导致群众有怨气。如果不能很好地理顺群众情绪,任凭怨气发展,极易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作为我们各级干部,面对这种情况,决不能回避矛盾,怕见群众,更不能一味“压制”,而应该及时深入第一线,到困难群众家中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让他们“诉诉苦”、“吐吐怨”,把掏心窝子的话说给你听,这样,才能摸清情况,晓得群众怨在何处,解决起问题来才能心里敞亮,有的放矢。
二是晓民之盼。“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绝大多数群众上访不是无理取闹,我们各级干部要善于从困难的地方察觉出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热切愿望;从群众言辞激烈的意见中“过滤”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诚盼望;从工作推不开的地方觉察我们干部自身作风存在的问题,领悟群众对我们开展工作所寄予的厚望。把民众的意见、呼声搜集、整理出来,作为开展工作的“回音壁”。
三是解民之难。当群众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各级干部要做他们压不倒、摧不垮的“主心骨”。当他们的房屋和财产受到损失,群众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们干部要第一时间坚定地站在群众中间,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解决困难;当大多数群众对一项举措有意见、表示反对的时候,我们干部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取舍标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一个地方工作推不开的时候,我们干部要把更多的关爱倾注于群众,体察他们的苦衷,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一件一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拥护。
要学会体察理解群众
要做好群众工作,我们各级干部办事情、做工作,就应当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然而,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生活的苦乐各有不同,怎样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喜在哪,忧在哪?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体察理解群众。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不关情处总伤心。事业顺当,生活美满,会使人心情舒畅,走路生风、言谈带笑;相反,生活有难,心结难解,则会使人忧上心关、愁上眉梢。因此,作为我们各级干部不管是调查研究也好,开展工作也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和掌握群众。对群众的了解和掌握,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它只能从体察理解中来,深入群众生活里,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在沟通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群众信任。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群众的表现和情绪往往是在日常的言谈、平时的举止中流露出来的。经常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走路看神态、劳动察表现、说话辨语气,就能体验和察觉群众的情绪状态,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更需要沉下去,带着感情去做好群众工作。这就如同潜水员潜水,虽然越到深处压力越在、难度越大,但由此看到的也就越真切、越实在。要想群众之所想,乐群众之所乐。群众有困难,及时解决;群众有意见,虚心倾听;群众有疑问,耐心解答,这样群众才会敞开心扉,表达情绪。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群众的观点和情绪不会千人一面,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会因为生活状态、所处的位置、看问题方法等到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农民群众的情绪总是与那些最基本的最关乎生计和发展的事物紧密相连,冷暖切身、愿望迫切、感受深刻,情绪的表达就集中而强烈。比如土地划分、补助发放等,因此在体察理解群众的基础上,不仅要有扎实的作风,还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面对群众各种各样的态度,要真真切切弄清哪些是表象,哪些是根本,哪些是共同愿望,哪些只是个别要求,那些是农民群众胡搅蛮缠;哪些应当迫切解决,哪些可以从长计议。同时群众的反映也是折射和检验我们各个部室、各个干部工作的晴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指示牌。群众情绪体察得准确,可以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要求,把群众的情绪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诚如古人所言“涉浅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体察越深入、越扎实。获得的群众情绪也就越准确、越全面。
要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一是切实把发展和维护好群众利益摆在工作全局的第一位置。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凡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都是大事,都要摆到头等位置”。我们党之所以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靠的就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就是因为党始终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切实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其根本利益的综合体现。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是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如果对群众的意见要求冷落旁置、敷衍塞责,党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政府的诚信就会降低,干部的威信就会减弱。邓小平同志曾经严肃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如果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我们各级干部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掌握的情况就会“失真”,做出的决策就会走样变调,群众的利益就会落空。
三是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各级干部的第一职责。“干部就是服务。”基层一线各级干部有多种职责,服务群众是第一职责。我们各级干部为群众多送一份暖,群众对于我们就会多生一分情;我们基层各级干部多尽一份责,就能为党多增一分光。时下,有的干部特权思想严重,老爷习气深厚,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的要求熟视无睹,对百姓的困难袖手旁观。我们各级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履行好关心和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不仅是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体现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把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群众利益的事多办快办,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办。
四是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政绩的第一尺度。在个别地方、单位,之所以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接连不断,掺杂“水分”的政绩数字越报越大,伤害群众感情的事件不断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治不绝、屡禁不止。干群矛盾不断发生、信访人员增多等。要解决这一切问题,一是要扩大知情权。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对出台的重要政策、所做的主要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要采取多种形式告知群众,让老百姓及时了解掌握政策措施、重要工作的实施进度、热点问题的解决情况,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群众了解各级干部的工作情况有合理的方式、畅通的渠道、正常的秩序。二是要增加监督权。要有让群众监督的魄力,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定期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强化评判权。干部能力强不强,工作开展好不好,是否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广大群众心里最清楚、体会最深刻,要让群众去当评委、当考官、当裁判。
要把握好情理法三个关节点
情,就是对群众要有感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各级干部必须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只有有了这种感情,才能在工作中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蔼可亲的态度、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公平公正的态度。要坚决杜绝对待群众冷、冲、横、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在工作中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请喝、一句热心话相送”。
理,就是要以理服人,以礼相待。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做群众工作不仅应当动之以情,更需要晓之以理。大的道理要讲清楚,小的道理要说白。群众最服的是理,而不是权;群众最怕的是理,而不是官。办每一件事、做每一项工作,首先把其中的道理对群众讲清楚、说明白,思想就容易统一。这样,工作才能顺畅,群众才能顺心。
法,就是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又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作为最近层的干部既要做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又做法律法规的遵守者,更要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者,学法懂法,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公道正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总之,在基层一线开展工作,要做好群众工作,要多一些“百姓情结”,怀一颗“爱民之心”,担一份“为民之责”,对面临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要心中有谱,手头有招;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要学会“两个脑袋想事”,既要想着科学发展,又要想着群众致富;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工作中做到“四到”,即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事做到。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总结其一生的创作经验,得出5个字:“工夫在诗外”,即使结果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群众也会通情达理的给予理解支持。要善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善于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合力攻关,如俗话所说,千难万难,发动群众就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