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打破“科技枷锁”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笔者认为,人才工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应着重解决人才资源配置难、企业主体作用弱、产学研承载力差、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遵循市场配置,政府适时引导,满足人才资源配置需求。“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一句经典台词告诉我们,人才作为稀缺资源,难以满足配置需求,以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政府在配置人才资源时,应优先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打破行业、地域等壁垒限制,加快人才市场体系构建,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和交流场所发展;加大人才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力度,提升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创新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同时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利用“有形的手”打造一流软环境、提升吸引力,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科学配置。
克服急躁心态,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人说“企业做科研,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为什么不直接做产品,立马投入市场,成效立竿见影?”殊不知,企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如果不早在市场饱和前,投入新的产品,就难保企业的活力。企业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集聚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双连动的创新体系,即潜心研究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又转化科研成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高精尖技术的垄断,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政府应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构建互动平台,链接高校企业,不断放大政产学研效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无门,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无技术,一直困扰着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需要着力构建一些无缝对接的政府、企业、高校交流互动的合作平台,如人才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让高校的人才能走向企业,施展才华,让政府和企业能走进高校,提升能力水平。力促高校科研向下靠一靠,政府和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向上提一提,有效提高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有效承接能力。同时政府应当好企业和高校的“红娘”,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合适人才,引导企业物质基础向科研一线输送;积极帮助人才配对合适企业,引导高校人才资源向企业一线集聚,不断放大政产学研合作效能,实现多方共赢。
保留成功机制,创新评价体系,努力创优人才发展环境。目前,很多创新项目的评定还是以专家评审为主,唯论文、学历、专利论的现象依旧存在,缺乏市场检验导向。我们应在原先知识创新评价机制下,把市场反映、成果转化、产品效益等要素,纳入到创新评价体系中来,逐步形成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同时要有“360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明确人才不仅仅包括掌握高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同样也包括在基层无私奉献的技术人员;要广开进贤之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善于发现并培育各类人才,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努力形成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动局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