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80后”,和社区一起成长

张小菁  刘 汛
2012年12月03日09: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8月25日晚7点,夜幕已降临,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街道后县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内人头攒动。

这晚是后县社区第二届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日子。社区的党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现场,社区书记章欢芳忙个不停,这个80后女孩热情地向前来参加选举的党员打招呼,一会儿递水,一会儿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就绪……一旁, 还有几个忙碌的年轻身影,灯光下,他们脸上的汗水闪着光亮。他们都是去年12月刚通过选聘进入社区的大学生。这次换届选举, 后县社区6名候选人中,3名都是“80后”大学生。

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伴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群众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社区,正逐渐告别“老大妈”时代,越来越多的“80后”大学生走进社区,和社区一起成长。

社区人才培养链

手拿一长柄夹子,一路上看到垃圾便夹起,时隔一年多,再次见到章欢芳,她的形象已愈发接近身边的社区大姐们。宽松随意的衣裤,朴素的短发,眉宇间少了几分青春飞扬,多了几分平凡日子打磨的沉稳、成熟。

由于第二天福州将迎来第二次创建文明城市大检查,章欢芳忙得不可开交,记者跟随她在小区四处巡查,一路上不断有居民上前找她解决“婆婆妈妈”的事情,对于居民的诉求,她耐心解释,末了还要说声“谢谢”。而整个上午的采访过程中,谈话也不断地被手机铃声打断:换届选举筹备会、小区内乱堆放问题、住宅景观改造、排练节目、接受电视台预约采访……“小巷总理”果不虚言。

作为福州市鼓楼区于2007年创新启动的“一社区一大学生”和“社区人才培养链”计划的亲历者,章欢芳的青春已在社区这片热土上走过闪光的5年。她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忙碌、最充实、最有意义,也最有成就感的5年”。

2007年, 章欢芳放弃了高薪白领工作,以优异的成绩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鼓楼区启动“一社区一大学生”计划后第一批招聘进入社区的大学生,分配到东街街道军门社区任团支部书记;2008年9月,她因工作表现突出, 调任鼓西街道后县社区党组织书记,25岁的她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大学生社区书记;2010年,在出色地通过“公推公选”考试成为街道党工委委员后,她选择留在热爱的社区岗位继续服务居民。

“竹板打得响,与大家来分享,说说我们的章书记,真是不一般! ”8月20日,后县社区活动中心,一群老人正在排练自编自演的快板,准备在电视台的“道德讲坛”节目中表演,谈起章欢芳,老人们笑意盈盈,5年间,章欢芳用真诚、勤勉与一系列的创新“手笔”,让社区居民对这个“80后” 书记刮目相看———

创造性地成立福州市首家“爱心银行”,以“存储”爱心帮助弱势群体的方式实现居民互助; 探索成立关爱外来工子女成长的“星星工作室”;成立全市首支居家养老“爱心巡视队”;组织“老爸义工队”、“妈妈鹊桥队”等多支党群志愿者队伍;创办社区曲艺队,筹划“月寿星庆生会”、“邻里四季游”等活动……

在章欢芳的带领下,后县社区成为闻名全省的“模范社区”,她也和社区一起成长,获得了全国优秀团干、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随着鼓楼区社区人才培养计划的深入,每一年,社区都会吸引来新人,年轻的章欢芳如今已经带出多个“徒弟”———高票当选后县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85后”女青年曹慧娜,阳光帅气、做事用心的“大男孩”刘伟,热心肠爱写诗的文艺骨干吴诗辉……他们都毫不掩饰“培养链”的吸引与激励作用,认为社区是磨练成长的一方天地。

长期以来, 编制问题一直是制约社区工作者成长的“瓶颈”。为了让人才不仅引进来,还能留得住、长得大,2008年,鼓楼区委组织部创造性地提出打造“社区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编制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副职”的人才培养链。此举打破了社区工作者成长的“身份壁垒”,走在全省的前列。5年来, 先后有52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 35名社区书记进入事业编制, 其中4人通过公推公选担任街道副职领导。

2012年初,鼓楼区又出台政策,开辟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通道,启动“社工师”职称评聘,给予社会工作师每月300元、助理社工师每月150元补贴。

至此, 鼓楼区社区人才培养工作已形成“双轨制”格局。鼓楼区组织部部长张晓容表示, 行政职级晋升路径与职称晋升路径,二者交叉互补,拓展畅通了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成长通道,促进了社区人才队伍的稳定。

目前,鼓楼区的这一做法正在向全市、全省推广。

专业化是必由之路

如果说,大学生社区成长的“福州模式”是着眼于行政职级晋升,厦门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则迈向另一条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厦门,一座充满朝气的开放城市,这里,人才济济。即使是最基层的社区岗位,也倍受年轻人的青睐。如今,走进厦门的社区居委会,已看不到“大妈”的面孔,取而代之是清一色的大学生,以80后居多,而且他们中许多人出自社工专业或持有社工师证书。

2011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专业社工职能目前正由社区工作者承担着。有数据显示,就全国来看,社区服务是最亟需社工专业人才的三大领域之一。

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厦门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获得各级荣誉无数,也拥有一支年轻、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11名社区“两委”成员中有3名中级职称社工师、3名初级职称社工师, 而他们中的代表,便是80后书记陈建萍。

2012年3月,第三届中国社工年会上,陈建萍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社工人物, 她不仅是福建的唯一获奖者, 也是近3年来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工作者。

作为一名社工师,陈建萍很注重专业理念和方法在社区管理中的运用。她在社区设立“妇女儿童贴心坊”、“心灵港湾”,邀请3名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开设了全厦门唯一的社区沙盘活动室,开展沙盘陪伴服务;她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帮助下岗妇女创业;接下来,她计划将社区的6名社工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个案服务小组,用专业的方法服务居民。

“社区服务专业化是未来的方向”,陈建萍说,服务先要找准需求,这就需要运用专业方法开展调查,再综合制定服务方案。再比如,对社区里的特困户,普通社区工作者往往把为对方申请到低保视作任务完成,但专业社工不满足于此,他们还要针对特困户中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困”。

28岁的苏江圳, 思明区中华街道镇海社区书记,社工专业“科班”出身。2008年,他怀抱“助人自助”的专业情结投身社区。“让居民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是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 这也是他确定社区服务项目的依据。他通过策划安装技防门、配备灭火器等居民关心的事件, 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决策,以最终实现楼院居民的“自助”。他还成立“爱心帮教团”,和社区里的戒毒者、刑释人员交朋友,为他们找工作,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自强自立。

工作中,苏江圳多有创新:总结出“一人一表一册一档案”工作法,避免社区为应付各类检查而重复制作报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建立独特的“1344” 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网格员、楼院党小组和志愿者三支队伍,依靠信息化手段,把社区服务网深入到每个居民。这项创新令他所在街道于今年1月荣获中国“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奖”。

毫无疑问,社区管理需要的不只是青春热血,还有专业素质。在厦门,社区“两委”选举中也优先考虑具有社工职称的社区工作者。与此同时,一个新问题是,不仅厦门,国内大部分城市社区里的社工都遭遇有人无岗的尴尬。如何让更多的专业社工进入社区,如何把社工服务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有机融合? 对此,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张友琴表示,厦门正在试图做这方面的有效探索。她建议,在每个社区设置一到两个社工岗位,专岗专用。而这也正是苏江圳、陈建萍这些“80后”社区书记们的期待。

给坚持一个理由

“青春,是背上有鞍的马,是云中有志的鹰;是喷涌着光热的岩浆,是永不停止潮汐的大海。”这是福州市鼓西街道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写的一段诗。

“我用真心换来了群众的真情。每当走在街巷间, 迎面而来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让我深感自己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闪光的事业。” 章欢芳这样感慨。

如果说,当年章欢芳这批大学生选择到社区工作是凭着一股青春激情并看重情感回报的话,那么今天,为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扎根社区,则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制度设计的激励。

在社区向大学生敞开怀抱之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较大的人才流失问题一直存在。虽然近年各地社区岗位的招聘热度不减,竞争激烈,但这一方面也缘于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把社区作为“跳板”,边工作边读书,一有机会就另谋高就;也有许多大学生满怀憧憬而来,但现实一点点击退他们最初的热情。

事实上,“小巷总理”们私下里更愿意称自己是“社会小苦力”,工作压力大、待遇报酬低、职业定位不清是许多社区青年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从社区工作者的每月生活补贴来看,福建各地均在一千多元上下,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沿海与山区社区工作者收入还会有较大的差异。即便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社区工作者的报酬也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职业定位不清,是让他们感到迷茫的另一个问题。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副书记表示,虽然今年高票连任, 但他反多了几分惆怅。因为身边陆续有同事离开,包括一位曾激励过他的年轻“前辈”。对此,张友琴教授分析,职业化是指有一定岗位、有职业名称和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职称系列,但在最新的《国家职业标准目录》中找不到“社区工作者”这一岗位。职业化之路仍待破题。

今天,传统的“千条线一根针”的居委会行政组织方式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基层行政与社区管理之间的定位两难导致了社区角色错位、功能虚化、服务不足等问题,也导致社区工作者对职业的无所适从。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认为:社区作为居民自治机构,首先要对社区群众负责,但现实是社区功能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未来,实现社区管理和基层行政的“无缝对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课题。

其实,让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和社区一起成长,政府和社会各方都没有停止努力。

近年,一些城市已开始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其中南京建邺区已成功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 为架构的新社区管理模式,实现了社区党务、政务、居务的相对分离又相互配合。

接下来的消息,或许会让福建的“80后”社区工作者感到振奋:

2012年5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在同等条件下, 应将社区工作经历作为优先条件;新政还把社区工作者补贴比照基准由原来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并明确规定可按照国家政策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商保险,同时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实行错时上下班、节假日轮休等工作制度……

在城市管理不断现代化和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80后”的社区成长之路不再只关乎个人,更关乎社区甚至社会管理创新的未来。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权娟、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