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历时21年,房山老党员于洪福为村民修建1.5公里山路——当代愚公

2019年01月28日09:03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当代愚公

红福路起点。

于洪福修路使用的部分工具。

于洪福同志(资料照片)。

年过半百的老党员,凭着一股子“愚公移山”的劲头,每天手抬肩扛、叩石垦壤,一干就是21年,愣是修成了村里唯一一条上山路。

老党员名叫于洪福,房山区青龙湖镇口头村人。开始修路的那一年,他51岁。

口头村的西山山顶上有泉水、有山洞、有古寺,风景秀丽,但之前没有上山道路。“只要修好了路,就会吸引人上山,咱村也一定会有发展。”这是全村人的期盼。但苦于村集体拿不出钱,靠种庄稼为生的村民一筹莫展。

“你不修,我不修,谁来修?难道山就这么荒着?”1996年,于洪福把家里的几亩地全部交给妻子,独自一人上山修路,凭着“活儿总得有人干”的朴素信念,一干就是21个年头,直到2017年因病去世。

日前,记者驱车百里来到口头村,追寻这位当代愚公的足迹。

手凿2700吨石料荒山开路

从口头村主街往西,穿过京原线铁道,沿着布满碎石的小路走上5分钟,就来到了山脚下。这里就是于洪福所修山路的起点。

“原来山上都是荒草,人踩出来几条很窄的野路。自打洪福修了这条宽敞平整的道儿,每天都有几十号人上山打水、锻炼,村里没人不念他的好!”听说记者采访于洪福修路的事儿,几位村民热情带路。

冬日的萧索中,这条山路如灰色的绸带蜿蜒着伸向山顶。路面上,一块块方形大石块拼接整齐,接缝处还安插了不少小石块,脚踩上去没有一丝晃动。记者尝试着搬起路边的一块书包大小的石头,发现这石头至少得有50斤重。

铺路的石块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村民于洪桥指着路边的一窝杂草说道,“你看这儿,原来就是一个乱石堆。是洪福一块块把石头凿下来,铺到路上去的。”村里人曾经粗略统计过,21年来于洪福修路所用的石料总计超过2700余吨,相当于45节火车车厢的载货量。

听到这儿,记者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位纤瘦的老人身影。他用钢钎劈下石块,再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搬到路基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乱石堆看不见了,但半山崖壁上,钢钎劈石留下的一道道痕迹还清晰可见。

从山脚到接近山顶处,于洪福总共修了1500米长的山路,平均路宽3米。有人估算,如果找专业施工队,这样一条路至少需要花费工程款500万元!

靠近山顶处,至今还堆放着上百块石料。那是于洪福2017年搬来的。“路还没修完,洪福就因肺癌去世了。他是累的呀!”说到这儿,村民们都红了眼圈。

病重仍惦念“最后50米没修完”

从山上下来,村西头第一户就是于洪福家。院子里虽没有几间房,但打扫得很是干净。客厅里陈设十分简单,打制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衣柜,是唯一像样的家具。

于洪福的老伴儿刘淑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本相册,这里有于洪福留下的全部5张照片。但令记者惊讶的是,5张里没有1张是他修路时的工作照片。

“这张还是十多年前村里组织老党员去山海关。当时他还不愿意去,觉得耽误自己修路了。”捧着其中一张照片,刘淑花眼睛湿润了。

铁锨、钢钎等修路的工具还在院子里静静地放着。看着这些工具,于洪福的儿子于爱民回忆起父亲最劳累的那段日子。

2012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暴雨降临房山,于洪福已经修了17年的山路几乎毁于一旦。暴雨过后,当年已经67岁的他背着背篓,像往常一样上了山。这一次,他修路所用的石料,是之前的3倍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于洪福家里的小药箱多了一大瓶止疼药。有一回,于洪福的脚被砸伤了,鲜血直流,家人都劝他休息,可他却说,修路这件事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一定要尽快完成。

渐渐地,于洪福修路这件事在村里口口相传,赋闲的村民纷纷上山帮着修路,上班的村民也送来手套、衣物和修路工具。于洪福每天天刚亮就出发,挥汗如雨,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会,为了节省时间还把午饭免了,直到下午4点饿透了才回到家。

积劳成疾。2016年的冬天,于洪福开始咳嗽,一边吃药一边坚持上山修路,直到12月底的一天,从山上下来的于洪福突然咳出了一摊血,到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的于洪福心里想的却是未完工的山路,“还有50米就修完了,我得赶紧好起来,开春在两旁都栽上果树。”然而,确诊4个月后,于洪福就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去了,终年72岁。

党员接力“愚公”精神薪火相传

于洪福去世了,但他未修完的山路,还在一点点地加高、拓宽。“村里成立了于洪福党员服务队,党员定期来这儿劳动,接力修完这最后一截路。”74岁的于洪林说,路修完还要在两边栽上两排枣树,“这是洪福的遗愿。”

每个月,于洪福党员服务队都要上山维修一次路面,清理一次杂草。除了修路,服务队还积极帮助村民解决大事小情。小到打扫卫生、胡同巡逻,大到村民家中婚丧嫁娶、盖房装修,都能看到队员们的身影。

如今于洪福修路的感人事迹,被写在了他亲手修筑的道路两端的牌子上。青龙湖镇党委把这里列为了党员服务群众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党员来这里上党课,号召全镇干部群众向于洪福学习。这条路被命名为“红福路”,以纪念这位红色先锋。

红福路现在已是口头村的一条旅游线路。经常有游客沿道路登上山顶,一览大石河的秀丽风景。天气晴好时向东方望去,甚至能看到40公里外的CBD高楼。再过两个月,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将把整个西山装点成粉红色,蜿蜒曲折的红福路,将迎来更多人踏青赏景。

这条路还串联起了口头村西山的全部7处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备物资山洞。今年,口头村将以红福路为基础,串联7个山洞,打造一条红色旅游路线,“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也是洪福的最大心愿!”口头村党支部书记顾成林说。(记者 陈强)

(责编:吕腾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