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开启浙江制造的品质革命

——浙江大力推进“三强一制造”综述

记者 叶 慧

2016年08月10日09: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

浙江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浙江制造行动纲要”,联动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开启一场制造业的品质革命,努力把“浙江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标杆。

从制造业供给端发力,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的大跨越,建设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据统计,全省制造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04万家,企业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0家。

在浙江制造企业群体成长过程中,许多企业曾长期没有自己的品牌,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小家电、服装、灯具、玩具等多数是OEM(产品部件代加工)。

曾有专家说,最早的丝绸在浙江,最贵的丝绸在法国;同为世界三大酿造酒,法国葡萄酒比浙江黄酒多卖一个“零”。纺织服装是浙江和意大利的支柱产业,但在浙江是弱质产业的代名词,在意大利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尚产业。

为改变浙江产品没有核心技术、没有高品质的制造、没有大品牌的状况,浙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质取胜。

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品牌大省建设。”他强调,要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品牌基础工作。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当年,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

至此,浙江迈上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制造业壮大之路,开启“品牌大省”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拳头产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制造需要重构自己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新角色。

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工业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传统经济和业态向新经济新业态转变的大趋势,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迈进,加快实现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跨越。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指出,没有高品质的“浙江制造”,就很难有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很难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更难以实现高效益和持续发展。

从2013年开始,浙江启动规模浩大的“四换三名”工程,即加快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2013年5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工程,推动优势产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创立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浙江制造”品牌形象。

201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以标准和认证为手段打造首个区域性公共品牌——“浙江制造”。通过走出一条以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升级的新路,用高标准高质量的“浙江制造”推动品质消费,打造“中国制造”的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

同年9月12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意见》,对构建“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创新认证模式,培育和保护“浙江制造”品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路径,提出了要求。

发改、经信、科技、财政、质监、商务等11个省级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扶持“浙江制造”品牌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八大方面的具体举措。

围绕七大万亿产业,浙江确定了涉及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时尚等产业领域的33类“浙江制造”培育重点产品。2015年选择南浔、平湖、上虞、桐乡等7个县(市区)10个行业和100家企业,按照产品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先行开展试点培育。

如果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打的是推动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倒逼拳”,那么“三强一制造”、“四换三名”打的则是“扶优拳”,从制造业的供给端发力,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破解浙江产业层次不高、品牌国际化不够等问题,推动浙江经济迈上更高层次、更高质量。

加快创新驱动步伐,用过硬浙江产品支撑“浙江制造”

“产品”变成“商品”,靠质量、靠口碑、靠信誉。浙江制造为何难以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相媲美?关键是缺乏一大批过硬的优质产品。

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浙江必须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用过硬的“浙江产品”支撑“浙江制造”。

用设计撬动产业升级,赋予浙江制造强大竞争力。浙江为工业设计落地开花培植厚土。

早在2011年,省财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工业设计发展。同时,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在全省11个设区市和20个工业强县(市、区)中,部署开展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建成的16个基地集聚工业设计机构近800家,专职工业设计人员超过1万人,成为创新设计的“众创空间”。

2015年,省政府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启动 “浙江智造大奖”评选,推动全球顶级的设计作品、设计人才、设计机构与“浙江制造”对接,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设计技术。

面广量大的轻工业品、纺织服装,浙江企业对工业设计有着如饥似渴的迫切需求。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骨干设计机构和制造业设计中心,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成长为全省工业设计的领头羊。

截至2015年,浙江已经认定1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了杭州瑞德、博乐、飞鱼、凸凹、源骏等一批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设计机构。杭州瑞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工业设计第一股。

瞄准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浙江深入谋划重点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

浙江西子富沃德电机有限公司最近获得浙江省最高质量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该公司生产电梯的“心脏”——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公司总经理杨志华说,能夺得大奖,拼的是技术创新。一般的升降式电梯,升降速度为1米到2.5米/秒。2008年,富沃德在国内率先研发7米/秒的超高速电梯曳引机;2014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功10米/秒的超高速电梯曳引机,占领了行业的制高点。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主战场。省经信委发布的《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加快推进我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浙江七大万亿产业的“压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如破竹。浙江人造机器的技术越来越扎实,本土装备的质量、精度和寿命稳健提升,并向高端制造迈进。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并购,将欧洲排名前四的机器人技术收入囊中,成功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细分市场第一方队。

杭州汽轮机公司研制成功的燃气涡轮机关键设备、浙江日发数码精密机械公司的飞机数字化精加工平台、杭州中亚机械公司的乳制品无菌自动化成套装备等一大批重大装备,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实现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传统产业,浙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 “机器换人”,以此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精细程度。

近3年来,省财政累计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以“机器换人”为重点工作的技术改造,并出台工业机器人购置奖励补贴政策。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树立起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争取在2017年年底,全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

为推动科技创新,省委、省政府布局一大批创业创新平台。

遍布全省的特色小镇,集聚创新人才,正成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建设中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争创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中心;环杭州湾地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

在一个个创新平台上,浙江企业用精密的机器生产优质浙货,用过硬的工艺锻造高品质的“浙江产品”,努力将“浙江制造”赋予 “浙江质造”、“浙江智造”新时代内涵。

以“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为牵引,激发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

标准是制造业的制高点,掌握了标准的话语权,就占据了制造的制高点。人们在谈论“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时,其实关注的是他们的“制造标准”。

高水平的标准引领高档次的制造。一流的“浙江制造”,需要一流的标准。浙江找准短板,全力补齐。

2014年,浙江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部署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努力找出每个行业的“第一”和“唯一”,邀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和龙头骨干企业等参与,主导制定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标准,逐步构建起“浙江制造”先进标准体系。

到目前,浙江已组织制订电除尘器、吸油烟机、衬衫等“浙江制造”产品标准45项,全部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标准具有引领和规制两大作用。为引导企业主动对标用标,找差距,改技术,进而改善产品品质,浙江启动“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将“浙江制造”4个字变成一个品牌,定义为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区域形象标识。

要贴上代表“浙江制造”的“品”字标签,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第三方机构认证。且企业必须具备“先进性、创新性、带动性、责任性”四大特征,不仅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牢牢掌握着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带动省内产业链协同发展,企业的管理还要卓越绩效,企业讲诚信守法经营,注重环境改善、资源保护、公共服务等社会责任。

不难发现,这四大特征既是政府的导向,也是“浙江制造”提升竞争力、企业接轨国际的努力方向。

6月上旬在宁波举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嘉兴新秀集团的箱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吸油烟机,都打上代表“浙江制造”品牌的“品”字标识,亮相博览会。

新秀集团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拥有“浙江制造”品牌,代表企业是行业的标杆和领跑者,产品是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

前不久,被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风向标”的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余姚举行。峰会上,浙江企业研发制造的各类机器人独领风骚,昭示着一个新兴的产业方向,更向世界展示了“浙江智造”的创新魅力:运动机器人可以和体育爱好者陪练羽毛球;工业机器人精准搬起货物;娱乐机器人踏着节拍欢快演绎歌曲《小苹果》;无人机能精确监测PM2.5……

不搞“大而全”,力求“专而精”。按照品质优异和技术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制造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要求,浙江以七大万亿产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现代产业集群为主体,逐步建立“浙江制造”名品培育梯队,打响一批能够代表浙江制造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成为“浙江制造”的高品质代言,争当中国制造的标杆。

位于杭州滨江区的海康威视,以专业、 厚实”的态度,专攻视频监控领域,锻造出国内安防行业第一品牌,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监控设备生产企业。

从网络服务起步的华三通信有限公司,在网络设备领域执著追求,提交专利申请5000多件,研发云计算基础架构、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安全、IT管理系统等400多款新产品。13年间,华三通信由小到大,从浙江一隅走向全国市场,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每年超过百亿元的营业额。

2015年8月12日,省长李强调研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和质量工作时,曾饱含深情地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浙江制造’像‘德国制造’一样,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口碑,成为受人尊敬的知名品牌。”

持之以恒推进“三强一制造”战略,做高标准、做强品牌、做优质量,不断提高浙江制造的有效供给能力。可以相信,浙江制造在全球高端制造的版图上必能争抢一席之地,浙江经济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