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深度关注)

四川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人才“红利” 一路向“下”

记者 刘裕国

2015年10月1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短缺是四川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人才向“下”流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些人才“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人才之花,开始在四川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结出硕果。

  

  “以前乡镇干部削尖脑袋想往县里调,现在各种‘好事’都向着基层一线来。”这是近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计生办主任叶文龙发出的感慨,“乡镇和基层一线的干部人才工作更安心了,干劲更足了!”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人才新政,激励引导一大批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十分重视藏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和援助工作,勉励援助干部人才,“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广袤大地上书写人生精彩篇章。”

  “输血”“造血”并重,藏区人才由几万升至近20万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85岁高龄的东尔单老人亲手为眼科专家雷春涛献上了哈达:“感谢雷医生免费帮我做白内障手术,让我重见光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雷春涛和他的同事为阿坝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誉满藏乡……

  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短缺,是四川的“老大难”问题。在不断探索、总结的基础上,2014年四川出台意见,规定省、市(州)属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原则上应从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还能获得奖励;对在乡镇工作、援助服务的教师、医生按年限予以累计积分,用于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专业技术岗位(职务)。新政一出,2014年当年就引导1000余名教育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支持基层招录补充3000余人。

  除了引进卫生人才,近年来,四川在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上一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光“输血”还不够,“造血”机制也得跟上。为破解藏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难题,四川一方面采取下派援助与上挂送培、岗位锻炼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从全省统筹选派3000人赴基层开展援助服务,帮助基层培养培训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起,每年选拔50名左右藏区专业技术骨干到内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6个月,选派100名左右省部级专家赴藏区开展智力服务;2014年,四川还面向藏区、彝区和“四大片区”贫困县,启动实施藏区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行动。

  此外,在藏区普遍缺乏专家智力支持的需求导向下,四川统筹考虑全省藏区、贫困地区等地基层实际,2013年起就全面部署了全省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截至2014年底,四川共组织专家服务基层21532人次,下派科技特派员8001名,在当地建成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6个。

  据统计,四川藏区人才已从过去的几万人发展到现在近20万人。藏区近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中,中高级职称者达1.4万余人。

  给政策、配资金,让人才留得住

  人才引进来了,培养起来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保人才留得住。近年来,四川不断强化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保障和扶持力度。

  2014年,四川按照“精准发力、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实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四川“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投入资金达7477万元,仅选派教育、卫生、社工人才就有4622名,培养当地人才1700余名。

  四川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基层一线教育卫生人才配置机制。自2011年起,四川开始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建设十年行动,每年投入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建设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通过“阳光天使”、农村卫生“百千万”工程、“三支一扶”天使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以“公开直接考核+服务期制度+学费补偿”方式,每年招聘医学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切实解决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的医疗卫生落后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对口支援派驻医师累计超过1.5万人,下派高级职称人员比例逐步提高;下派医师共开展疑难病例讨论近4万次,新技术、新项目2000余项,手术带教3.8万台,讲座近1.7万次;110余人次担任受援单位院级领导,超过800人次担任受援单位科室主任;近500人次的基层卫生管理人才到支援单位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受援单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针对艰苦边远地区教育卫生人才引进困难、结构调整困难的现实问题,四川面向全省120个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四大片区)开展免费医学生、师范生订单定向培养。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签订定向免费医学生2800名,首批500名医学生将于2015年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服务;招录免费师范生近4000名,一大批层次高、素质好的教师补充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

  人才结构优化,村民收入倍增

  如今,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三合乡驯化野生酸梅子已开发出果脯、酸梅子酒及饮料等多个品种,产品在去年的西博会上受到青睐,订单不断,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带动1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这个乡正在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准备在新五大寺村建立40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并打造40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更多藏族群众增收。“我们还准备打造‘私人农庄’,把藏区农产品销售到网上去。”乡党委书记夏莉娜很自信。

  近年来,四川艰苦边远地区一系列人才举措的落地,有力推动了藏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阿坝马尔康县松岗镇的高半山村寨莫斯都村,全村饲养了3000只雪域藏鸡,让村民们增收干劲倍增。2014年,松市岗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71元,这样的收入,过去在高原山区、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条件艰苦的藏区群众心里,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在激励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大潮”中,有很多专家和干部人才常年扎根在藏区,默默奉献在基层:来自广安等地的曾建国、刘建华、高建平、吴川,把马尔康当成第二故乡;对口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陈晓强、王昌宪等成百上千的援藏干部,顶风冒雪,跋山涉水,克服恶劣气候和艰苦条件,给基层群众送科技、项目、资金、健康、服务、欢乐……他们不仅让基层一线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生动诠释了四川实施人才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3日 18 版)

(责编:乔业琼、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