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西藏尽锐出战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高原遍开幸福花

2019年06月21日10:5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高原遍开幸福花

在山南市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条山沟里,有一个深藏山野的富裕村——乃东区结巴乡滴新村。滴新村很少有人外出务工,但全村人均纯收入高达2.2万元。然而,13年前的滴新村村民,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全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群众也没有什么创业意识。该村致富的秘诀是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2005年,村支书扎西多吉和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创办了滴新村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兴农砂石加工合作社。合作社开张的第一年,便创收80余万元,其中45万元给群众分了红。一石激起千层浪,农具合作社、农业种植合作社、奶牛养殖基地相继成立。

如今,在滴新村,有砂石场、藏香猪养殖、草莓种植、奶牛基地、度假林卡等12个特色产业。靠着一个又一个的集体经济项目,仅去年滴新村分红奖金高达270万元,26户建档立卡户也早已全部摘帽。

滴新村脱贫致富的故事,是西藏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西藏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居住分散,导致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攻坚难度大。近年来,西藏大力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雪域高原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2016年以来,西藏已实现55个贫困县(区)摘帽、4714个贫困村(居)退出、47.8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之前的35.2%下降到现在的6%以下。

干部扶贫冲锋在前

一大清早,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党委书记李志龙就来到了乡里的易地搬迁点,逐一走访了35户搬迁群众,看一下房间里的炉子有没有装好,家具有没有配齐,并详细询问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困难。从2015年当上乡党委书记以来,李志龙坚守在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的“生命禁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乡里通了电有了硬化路;四个村都建起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产业;128户309名贫困群众脱贫。当初听说他要到磁石乡当书记,家人担心他身体受不了。李志龙说:“干部是党的干部,如果都不去,谁来做好党的事业呢?”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把最优秀的干部汇集到贫困地方、使用到脱贫一线。西藏统筹用好各类干部人才资源,打破地域、部门、条块界限,把最优秀、最适合的干部调配到县(区)党政班子和乡(镇)领导班子。从内地公开选调100名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县区党政班子,主抓脱贫攻坚。统筹全区干部资源为脱贫攻坚配备最优“突击手”。选派5475名第一书记到村居任职,实现全覆盖,并加强对第一书记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从12个方面进行量化,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按照新时代精准驻村工作要求,将区(中)直单位选派的581个工作队,全部调整到深度贫困村特别是那曲市西部四县、阿里地区东三县、日喀则市高海拔县、昌都市偏远片区等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居),并安排地市直单位1028个工作队、县(区)直单位2183个工作队集中进驻本辖区内脱贫难度大的村(居)开展工作,做到集中发力、精准对接。

为了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西藏推出了系列“组合拳”。

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制定下发《关于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98万人次,其中扶贫干部1.2万人次,着力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昌都利用对口援藏契机,选派1800多人到福建培训、200多人到福建跟班或挂职,邀请200多名福建各类专家到昌都授课,培训当地干部、人才。“通过这次专题培训,让自己工作方向更明确、工作目标更量化、工作思路更清晰。”参加“昌都市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学习后,昌都类乌齐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成光体会深刻。

考核管理,树立奖优罚劣鲜明导向。西藏制定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等,全面深入了解干部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工作中的表现。加强对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从工作情况、扶贫成效、群众满意度等12个方面量化考核指标,压实第一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对不胜任、不履职、不尽责者,坚决处理。近年来1名深度贫困县委书记被免职,召回第一书记32人,问责46人。同时重用脱贫一线干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仅2018年共提拔扶贫干部421人,第一书记受表彰2209人,提拔重用936人。

关心关爱,激发扶贫干部动力。对在海拔4000米以上担任县委书记满5年,且表现优秀的2名干部提任上一级职务并继续兼任现职;对在海拔4000米以上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连续工作满8年,且表现优秀的21名干部享受副处级待遇,并提职不离岗。依托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每年定期安排县区党政正职健康体检,合理安排轮休调养。落实县级以下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全区有570多名公务员通过审批晋升职级。

建强脱贫攻坚基层堡垒

林芝市巴宜区巴吉村,马路宽阔整洁,家家户户都住进了二层小楼,这个紧邻国道的小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村民们看来,村两委和村支部书记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过去的巴吉村的主要产业是沙土运输业,而随着绿色发展方式的推广,村里的砂石场都停止了开发,如何利用获得的征地补偿金实现村子的转型,成了摆在村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利用补偿款,发展村集体产业,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米玛提出了这样的想法。然而村民们绝大多数不赞成他的主张。“太冒险了,万一投资失败怎么办?”“为什么不考虑把钱都分给村民?”面对质疑,米玛和村两委挨家挨户给村民们讲解村党支部的投资计划,说明产业发展后给村子带来的长期好处,消除村民们的疑虑。

2015年,巴吉村党支部通过自筹、招商引资等渠道完成的宏鑫建材市场投入使用,仅建材市场一年收入450万元,全村贫困户6户16人也于2016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之前项目的成功使村两委威信空前提高,2018年投资2.37亿元的巴吉物流产业园项目现已开工建设。”村两委成员索朗次仁表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西藏实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居“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全区30920名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中党员比例达到100%,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内地引进的优秀种粮养畜大户占32%,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优秀“双联户”户长占9%。

党支部建有标尺,抓有方向。西藏着力解决好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问题。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已建成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52个,充分发挥基层阵地在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引领作用。制定村(居)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办法,年终业绩考核奖励在报酬待遇中的比例占到30%。进一步增加村级组织工作经费,2018年起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党建工作经费。

走进林芝市八一镇,党员活动中心、农村书屋、党员承诺墙等设施应有尽有。近年来,全镇深入开展“五星级”党员评比活动,各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队长的党员先锋队,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带头学习提高星、带头争创佳绩星、带头服务群众星、带头遵纪守法星、带头弘扬正气星”为内容的“五星级”党员评比活动,调动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同时实行“基本报酬+业绩考核奖励+集体经营性收入奖金”的村干部待遇核算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今全镇23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现在的村委班子很能干,大家也团结一心,家家户户勤劳致富,全村都像大家庭般温暖。”村民索朗才旺说道。

在雪域高原,越来越多党员在支部的带动下成为致富“红旗手”。西藏加大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培养发展党员力度,制定支持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扶持政策。依托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远程教育站点,大力实施农牧民党员致富技能再造工程,累计培养致富带头人7000多名,其中党员致富带头人2700多名。

阿托是洛隆县加日扎村的一名党员,在昌都市党员致富星火工程50万资金的扶持下,阿托开办了加日扎村富民砖瓦厂,公司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净利润60万元。在自己致富之后,阿托不忘周围乡亲,积极主动帮扶三个村子的建档立卡户72人,仅2018年就为群众分红100余万元。“没有党委、政府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能帮助困难村民办点事儿,心里感到高兴,活得踏实。”阿托表示。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

雪山、白云、森林、绿草,波密县扎西岗村就坐落在美丽的高山牧场之间,而提到这个美丽宁静的小村子,有一位在川藏驴友圈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平措大叔。

以前,扎西岗村村民就靠种几亩青稞、采点儿松茸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平措大叔在给旅客当向导的时候萌生了开家庭旅馆的想法,这家扎西岗村最早的家庭旅馆第一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

随着西藏旅游的逐年升温,眼瞅着到扎西岗体验民风民俗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乡亲们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我是党员,大家整天在一起,跟一家人一样,我得帮帮乡亲们。”于是,大叔给乡亲们讲自己开家庭旅馆的经验,反复介绍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帮助大家争取扶持资金。如今,平措大叔的家庭旅馆年收入20多万元。在平措大叔的带动下,村里开起54户家庭旅馆,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扎西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旅游、民族工艺制作、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西藏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协会+农户”“支部+基地+农户”等多种“党支部+”扶贫产业模式,通过整合多方力量,推动各种特色产业发展。

在扎囊县羊嘎藏式帽子次仁金果合作社,做工精细、款式新颖的藏帽和藏靴琳琅满目,年轻的90后负责人旦增赤列正在忙碌着。旦增赤列小时候跟着叔叔学到了次仁金果帽子的制作技艺,开设合作社后,凭着精湛的技艺,帽子供不应求,合作社每年纯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带动了45个贫困户人均月增收近万元。“作为年轻党员,要利用自己的技术,让乡亲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新生活。”旦增赤列表示。

扎囊县西卡学村针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注册了“西卡学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实现“小农田变大农田、大农田上大机械、大机械解放大劳力、大劳力促进大增收”的新农业发展模式。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1320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9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西藏注重引进龙头企业,拓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在波密县产业园,中药材加工的产业链已经颇具规模,波密县组织部门利用对口援藏的契机,引进广药集团、千金方、藏核等大型连锁龙头企业,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更在全国打开了商品销路。“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预计产量达到20万元,带动附近三个村122户增收,其中带动30多户贫困户脱贫,种植户人均增收2144元。3家企业也先后吸纳农牧民就业70余人次。”波密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

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要发挥“两新”组织在产业帮扶上的优势。西藏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区“两新”组织中开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活动的实施方案》,动员全区562家“两新”组织与449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196个,解决就业8026人;投入资金8254万余元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济等活动3179场次。

脱贫一线汇聚人才智力

2015年11月,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那曲县长出了娇嫩鲜红的草莓,刷新了草莓种植的世界海拔新纪录,这是杭州市援藏人才王越剑在西藏高寒地带打造果蔬种植产业的成果。

“引进这么一个人才,带动了一个产业发展,填补了西藏水产业的空白。”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党委书记李宝海也对新引进的水产专家牟振波赞不绝口。

“筑巢引凤”才能补齐急需紧缺人才短板。西藏出台自治区首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经费、个人补助、薪酬待遇、住房政策、家属安置、职务评聘和奖励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达到6300多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专家达到21人。积极承接中央支持西藏的特殊人才政策,5年来,共接收154名医疗卫生、财税金融、农牧林业等急需紧缺专业博士进藏服务锻炼,对当地产业经济、工程建筑等重点行业发展起到了高端引领作用,仅2018年,博士服务团就引进项目24个,落实资金约30亿元。

“我的创业时机赶上了自治区的好政策,各个部门开通的创业绿色通道为我们创业者提供了许多帮助。”作为大学生创业者,29岁的嘎玛尊追桑布不仅在那曲市开办了羊八井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还在当雄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乡村文化体验服务中心,打造了集游牧文化体验、收购、加工、销售乡村特产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在引进人才同时,西藏重视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不断壮大基层人才队伍。实施农牧区急需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发展在推进青稞增产、牦牛育肥、牧业增产、草场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相关领域实用技术,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志愿者留藏专项考录等,壮大基层人才力量。2016年以来,全区共培养师范生1.3万余人;2500余名志愿者留藏工作。

注重对人才使用激励,让人才扎根高原建功立业。建立自治区人才荣誉制度,先后出台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科学技术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等系列人才表彰激励意见。加强政治引领和吸纳。落实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与专家交朋友、结对子。加大人才投入。设立西藏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共投入8100余万元,实施了171个重点人才项目。坚持把人才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

巴吉村的村头,一直保留着一段弯曲陈旧的泥土篱笆墙,见证着这座高原村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而不远的地方家家藏式庭院错落,与远处大山、河流、蓝天与云雾融为一体。

2011年,村民格桑旺久就已经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回忆起2011年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到访的场景时,50岁的他印象最深的一句嘱咐是,一起富起来才有意义。

在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带动下,西藏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的一天,正在越来越近。

(责编:吕腾龙、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