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然 唐爱军
2016年10月26日11: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也是其优于唯心史观的首要标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实现人民幸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创了“唯物史观”。他们坚持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同样需要遵循生产力标准的一般规律。
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仅仅从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来定义社会主义本质,并以此界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差异。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脱离了生产力实际,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后来,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苏联人的结构化叙述,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点出发,并从功能的角度深度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其中,能否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成为衡量党先进性的试金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党的先进性,要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这说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动摇,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关键是抓住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一以贯之地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融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中、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带来了人民群众的富足、促进了人民群众的“人生出彩”。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西方学者常常用合法性理论来分析民众对执政者的支持问题。执政集团是否有合法性,能否获得民众认同,一种重要的因素是执政绩效,即执政有效性。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在《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一书中说:“有效性意味着实际的绩效,即该政体满足大多数居民以及大企业或者武装力量之类的强势集团所期待的政府的基本职能的程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让任何一个国家都自叹不如。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经济高速增长、民族复兴、国际地位提升等,让民众有获得感、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荣誉感。
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我们党成功开辟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道路自信的底气来自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于我们紧紧抓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外,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了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自由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不是片面的经济主义论者,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生产力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也不是片面的物质主义论者,只重视物质生产。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是包括物质和文化生产在内的“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论述的要旨,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