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天津和平區黨建引領“后街經濟”轉型升級——

老城再添煙火氣

2025年06月24日09:5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不少城市的大型商圈大同小異,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背街小巷裡的小店鋪、小吃店,往往藏著城市的特色與靈魂。如果想探知某個城市的人間煙火,了解城市獨有的風情習俗,那一定要走街串巷,品味“后街經濟”。

近些年來,在天津致力於打造現代化大都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后街經濟”正逐漸成為拓展城市消費空間、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重要力量。作為天津市“后街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和平區深入實施“聚和平·黨建賦能”計劃,持續挖掘地域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資源盤活、文化鑄魂、融合共建,創新實踐打通主街大動脈,暢通后街毛細血管,讓商圈業態豐富起來,讓消費地標興旺起來,讓多元化消費場景融合起來。

聯建共建 集聚各方優勢

“家門口這條街以前冷冷清清,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連我這個老住戶都覺著新鮮!”談起家門口的新變化,勸業場街道居民劉靜感觸頗深。

勸業場街道地處繁華地帶,坐擁勸業場、濱江道、和平路、張園、靜園、張學良故居等,是天津市商業中心,現有17處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商業主街后街交相輝映、中華老字號群英薈萃。如何提升熱門商圈商業價值的外溢效應,帶動商業資源有序向后街延伸?

勸業場街道深化大工委機制,聯動轄區共建單位成立黨建聯盟,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通過聯席會、懇談會等形式,推動商業資源向后街有序延伸。街道以社區為單位,構建起“商戶自治+社區指導+街道兜底”的三級聯動治理體系,採取規范化運作模式,對積極參與的商戶給予重點幫扶。在日常運行中,通過定期組織商家聯盟會議、實地走訪等方式,廣泛收集商戶問題訴求。對於一般性問題,由聯盟內部協商解決﹔對於需要跨部門協調的復雜問題,則通過社區上報至街道統籌處理,確保小事不出聯盟、難事不出街道。

“街域內共有125家咖啡門店,我們廣泛征集共建單位意見建議,在和平區率先成立咖啡聯盟,深入挖掘‘愛咖人’的消費潛能,更好釋放‘后街經濟’的磁吸力。”勸業場街道黨工委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孫加錫表示。

此外,勸業場街道與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開展對接,合作賦能,共建“后街經濟”創新實驗室,探討如何擴展更多群眾喜聞樂見、集聚城市煙火氣的商業業態,形成主街后街互補、“高端引領+煙火氣”互補的多元業態格局。

盤活資源 閑置資產再生金

在赤峰道與山東路交口,街角的一座小洋樓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張愛玲舊居。如今,這裡已成為和平區“后街經濟”的流量擔當,吸引無數過往游客駐足拍照。

和平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將盤活存量資產作為系統工程,圍繞盤什麼、怎麼盤、誰來盤的問題,發動社區黨員組建摸排隊,用好在職黨員和駐區企業單位關系網,打出一套摸清存量底數、科學謀劃項目、建立協同機制的組合拳,推動資源盤而能活、盤而有效。

各街道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盤活體系,按社區網格劃分責任區,充分發揮工作人員常態化走訪巡視的優勢,對閑置載體、商鋪等建立“一址一檔”電子台賬,積極為有投資意向的企業提供載體情況、配套設施等前期綜合服務和安全維護、法律咨詢等系列落地建設服務,提升資產盤活效率。引進文化傳媒公司,盤活閑置資產,在后街注入曲藝新業態。圍繞民生需求,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盤活沿街閑置小商鋪。創新“社區微空間”運營,在沿街空置庭院設置主題小市集,按手工藝品、中華老字號、飲品等劃分區域,設立志願服務點,部分收益回饋社區基金,探索形成“小空間大民生”的社區資產活化路徑。同時建立“吹哨報到”機制,對於盤活載體過程中需要跨部門辦理的問題,由街道“吹哨”召集相關部門聯合辦公,限時辦結。

今年以來,和平區累計盤活潤園、樘院等各類載體超11萬平方米,新增銀發經濟產業園等市場主體5000余個,其中三元梅園、粥餅倫、舒芙蕾等網紅店鋪,吸引大量食客前來打卡。居民王清亮感嘆:“家門口就能逛網紅店、吃各種美食,我的生活更有滋味了!”

以文興業 文商旅融合發展

“我們以‘津沽舊事’為主題,復原百年前天津風貌,布局照相館、藥材鋪、當鋪等30余個歷史場景打造沉浸式街區,讓游客穿越時空感受城市記憶。”范竹齋舊居管理運營方負責人紀昕表示。

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體驗,和平區認真貫徹落實“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重要要求,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組建文旅工作專班,建立臨時黨組織,選派優秀年輕黨員到文旅一線發揮作用,加大創意性改造和數字化賦能,打造沉浸式文化IP,進一步傳承城市文脈、繁榮城市文化、滋養城市文明、增添城市魅力。

在“海棠花”節期間,設計推出“海棠巡蹤勸業漫記集章打卡游”活動,通過集章打卡形式,激發游客對特色文化的感知,同時為商戶引流,實現“文旅+商業”雙向賦能。推動消費場景向后街延伸,其中張園被文旅部確定為首批“沉浸城市故事會”國家級試點,“津沽往事”沉浸式劇場被納入京津冀重點文旅推介項目。召開文化傳承座談會,挖掘梳理轄區紅色文化、商業文化等歷史資源,打造紅色、民國風兩條城市漫步主題線路。聯合匯文中學和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為后街發展注入精神內核,聚焦打造“都市型、體驗性、年輕態、人文韻”城市旅游,叫響“津遇和平”品牌知名度。(本報通訊員 賁莉芳)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