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林
2025年05月12日09:1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高峰期上廁所需掐表,老小區單元門難尋……”近日,江蘇省蘇州相城經開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張亥秋脫產兩周體驗外賣騎手生活的新聞引發關注。他將所寫的“外賣日記”梳理總結成調研報告,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優化驛站功能布局、上線地圖標注等建議。收到建議后,相城經開區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優化“暖蜂驛站”布局,並在驛站周邊設置“外賣騎手停放區”,獲得了騎手們的好評。
干部“換位跑一次”體驗送外賣,也是一種調研。除張亥秋,近幾年,還有北京市人社局一副處長體驗送外賣,江蘇省泰州市總工會副主席化身“耿師傅”體驗當網約車司機……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體驗不同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與群眾共情,往往能引發共鳴,收獲肯定和點贊。群眾認可的,是黨員干部真看、真聽、真了解實際情況的好作風,真正為群眾解難題的實際行動。
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看實效。把解決問題和群眾滿意作為衡量成效的“硬標尺”,“調”之有方、“研”以致用,方能有效推動問題解決、促進事業發展。現實中,一些地方部門領導干部調查研究確實也搞了不少,但問題依然沒解決、工作還是沒起色,問題就出在調查研究“有花無果”。有的是“走得出去、沉不下去”,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只是“帶個隊”刷“存在感”,不管調研成效﹔有的是“沉得下去、鑽不進去”,也深入基層走到、看到、問到了,但隻“調”不“研”,對問題分析不深不透,拿不出有力有效的辦法﹔有的是“寫得精彩、做不出彩”,調研、工作“兩張皮”,調研報告情況真、分析透、對策准,但不注重或不善於將調研成果應用於實踐,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等等。
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推進工作。調查研究要取得實效,既要發揚優良作風,又要堅持科學方法。劉少奇同志回家鄉湖南農村調研,直接到老鄉家裡,鋪禾草、睡門板,挨家挨戶摸情況,摸清了農民生活的真實狀況,積累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陳雲同志曾帶著如何恢復和發展農副業生產的問題下基層調研,寫出了3份接地氣又管用的調研報告,對落實調整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產生了積極影響。事實表明,堅持問題導向,多一些隨機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調研,才能把真實情況撈上來,把事物的本質規律找出來,把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提出來,作出的決策、制定的政策才能符合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提出的措施才有益於解決問題、改進工作、推動發展。
確保調查研究出實效,要注重調研成果轉化和運用。要加強對調研課題完成情況、問題解決情況的督查督辦和跟蹤問效,對調查發現的問題能現場解決的當即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對經充分研究論証作出的決策、制定的辦法、提出的措施,不折不扣推動落實落地。真正做實調研成果轉化運用,實實在在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破解制約政策落實、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難題,方能不斷譜新篇、開新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