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擦亮調查研究“傳家寶”

吳賢斌

2025年05月09日13:5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調查研究必須具備“煉丹術”,在海量信息中煉出“真金”﹔更要擁有“雙鏡思維”,既能放大細節、看見“病灶”,又能俯瞰全局、判斷“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中央八項規定開宗明義,“要改進調查研究”“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同群眾座談、多解剖典型”,不僅為黨員干部改進工作作風指明了方向,更劃出了路徑。調查研究要“沉”得下身、“浸”得進心、“思”得夠深、“落”得有聲,方能把這塊鐫刻著革命基因的“傳家寶”擦得更亮。

“沉”得下去,才能查得出問題、研得出真知。調研的起點,是腳步的沉下去。不“沉”就容易飄,飄在文件堆裡、數據堆裡、樣板盆景中,看似忙碌,實則空轉。深入實際的調研才有價值,最真實的問題不在會議室、也不在匯報表,而藏在群眾家門口、工地田地間。改進調研方式,必須堅決摒棄“作秀式調研”“巡視式調研”,多些泥腿子,多些接地氣。如湖南邵陽北塔區的鄉村振興調研,干部們帶上行李、住進村裡,幾天下來就摸清了“土地流轉動力不足”“農技服務斷層”等深層問題。真正的調研,不靠造勢,靠做實﹔不拼套路,拼擔當。

“浸”得入心,才能摸到問題的“神經末梢”。有的干部“人下來了”,但思想還“在上面”,看似走訪群眾,實則隔著心門。身到心不到,是走形式﹔腳下落地、情感懸空,是假沉浸。調研不能“你講我聽”,更不能照本宣科、走劇本演現場,而是要建立信任、打通情感通道。干部要甘於坐冷板凳、吃粗茶淡飯、講百姓“土話”,以“換位之心”傾聽群眾所想,以“同理之情”體察百姓所憂。如山東某地調研農民工欠薪問題,干部不在會議室裡聽“代表發言”,而是直接走進工棚、蹲在炕頭,聽他們講生活難處、工資欠賬、子女教育,最終促成政策優化,化解了積怨。隻有把群眾當親人、把訴求當家事,調研才能由“身入”走向“心入”,才能聽到“沉默的大多數”、觸到“被忽略的神經末梢”,讓調研更有溫度、更具深度。

“思”得透徹,調研才有價值密度。信息的堆積,不等於問題的把握﹔材料的厚度,也不代表思想的深度。高質量的調研,貴在用思想去“穿透”現實、用邏輯去“還原”真相,把看似瑣碎的表象提煉成可操作的判斷,把支離破碎的信息匯聚為系統性的認識。調查研究必須具備“煉丹術”,在海量信息中煉出“真金”﹔更要擁有“雙鏡思維”,既能放大細節、看見“病灶”,又能俯瞰全局、判斷“症源”。如某地處理征地糾紛時,一方面細化補償條款、疏導情緒,另一方面搭建“陽光征遷”平台,提升透明度、防止反彈。這種既治當前之痛、又立長效之策的調研路徑,正是新時代干部調查研究應有的“戰略腦力”。要把調研當作一項系統工程去思考、去設計,把“看問題”升級為“解問題”,讓調研成為政策生成的“發動機”和治理提升的“加速器”。

“落”得有聲,調研才不淪為空轉游戲。調研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調研搞得好不好,關鍵看成果有沒有轉化、問題有沒有解決。如果調研成果束之高閣、無處落地,那就是“空對空”。要推動調研成果閉環管理、清單推進,把“問題清單”轉化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督辦清單”。要推動“當下改”與“長久立”協同發力,建立調研成果“收集—轉化—落地—反饋”一體化機制,真正讓調研“落地有聲、見效有形”。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