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小陳書記,今年棚裡的葡萄長勢不錯,銷售還是靠你了啊!”遼寧遼陽燈塔市鏵子鎮后屯村村民李振斌站在葡萄大棚前,遠遠望見陳浩南便熱情招呼。“李叔,今年疏花要精細些,直播基地建起來都等著看咱‘遼峰’的招牌呢!”陳浩南快步跑向前,拍著李振斌的肩膀說。
村民口中的“小陳書記”陳浩南剛滿33歲,卻已在駐村一線扎根7年。這個曾被戲稱“鍍金干部”的城裡娃,用沾滿泥土的腳步丈量出兩個村庄的蝶變軌跡。
2018年,一則遼寧省向貧困村選派駐村干部的工作通知改變了陳浩南的人生軌跡。“我要報名”“我要到最遠的地方去”是他當時最真切的想法。
25歲的他來到了遼寧省葫蘆島市杏花村,成為省裡派駐最遠的第一書記。初到杏花村,村民郭長興載他進山時,車輪深陷泥潭。三輪摩托車翻進溝裡的場景給了他當頭一棒。“路不通,萬事難。”陳浩南在他的駐村日記裡這樣寫道。
杏花村16個自然屯964戶人家,像散落的棋子分布山坳裡。貧困戶邢翠蘭佝僂著腰,用石臼搗碎帶殼的谷子熬粥﹔孩子們踩著爛泥上學,書包在腰間晃成鐘擺﹔手機沒信號的山民舉著竹竿,滿山找“信號塔”……回憶起初到杏花村的見聞,陳浩南神色沉重。
“我在這裡立下軍令狀!”黨員大會上,陳浩南的拳頭砸得桌子咚咚響。“那時候,60歲的老書記張繼德騎著摩托車,載著我走遍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陳浩南回憶道,“一刻也不敢耽誤,因為我知道早一天修好路,村民們就能早一天過上好日子。”11個月后,全村14.5公裡3條水泥路和2座橋梁全部竣工,解決了村民們幾十年行路難的問題。
路通百事興。陳浩南的“鐵腳板”越走越快:協調水利局鑽出156米深水井,終結了村民“雨天喝渾水”的歷史﹔協調移動公司搭設2座基站塔,讓山貨直播飛出深山﹔建立112畝丹參生態種植示范區,以“黨員農戶+村集體+貧困戶”模式,創建杏花合作社,將優質小米賣進省城,實現年收益13萬元。駐村期間,他多方奔走,協調資金近千萬元,把“七難村”變成了“七通村”。
帶著杏花村的淬煉經驗,2021年,陳浩南連選連任被派駐到后屯村。“我不想就這樣回到城裡,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我願意繼續扎根基層,到組織需要的地方,踏踏實實把鄉村振興工作銜接好。”陳浩南說。
初到后屯村,陳浩南常常站在李兆麟將軍故居前,望著斑駁的磚牆,若有所思。后屯村是抗日英雄李兆麟將軍的故鄉,卻長期面臨“紅色資源沉睡”的窘境。
陳浩南抓住全國紅色美麗村庄試點機遇,帶動村兩委班子,鉚足干勁,推動修繕將軍故居,建設兆麟公園和黨建文化長廊,打造“紅色教育+農文旅”融合模式。如今,紅色步道串聯起“遼峰”葡萄採摘園、笨榨豆油作坊、玉米深加工車間和電商供應鏈基地,昔日的荒坡變身為農文旅融合的“綠色銀行”。
“現在帶著20多人種葡萄!”村民李振斌的“遼峰”葡萄大棚年收入超30萬元,是3年前的10倍。在外打工的熊鑫被家鄉的變化吸引,回村擔任年輕干部﹔年輕的養殖戶趙志江主動入黨,幫助村裡排憂解難……
“現在大家伙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我們對后屯村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這都多虧了小陳書記!”村裡的老黨員趙春福說著,一臉欣慰。
(本報記者 劉勇 王魯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