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2025年04月18日11: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新時代新征程,扎實做好調查研究,必須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踐行“深、實、細、准、效”的要求,並貫穿於調查研究的聽、聞、記、寫全過程。
一、做好“聽”的准備
傾聽什麼,向誰傾聽,怎麼傾聽,是調研前的重點准備工作。
(一)聽什麼。調研的邏輯起點是問題。一要吃透“上情”。查閱各級領導同志近兩年對要調研問題的指示批示,早做研究思考、找准問題靶點。二要掌握“下情”。查詢被調研單位近期上報的各類工作報告,努力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充分運用好“接訴即辦”這一送上門的群眾工作,提煉群眾反映最集中問題。三要摸准“外情”。多渠道了解國內外對該問題的一些好的做法經驗,做好吸收借鑒。調研主題具體化為一個個問題,調研過程便會轉化成為對問題的求解過程。
(二)聽誰說。選取調研對象,隨機選擇被調研單位、談話對象。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態度與群眾交流,真正融入群眾之中,與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傾聽他們的訴求和建議,確保聽到真話、了解實情。同時,兼聽則明,全面選取有價值調研對象,全面把握相關信息。
(三)怎麼聽。不同的調研內容、不同的調研對象,需要用不同的調研方法。比如,調研企業在生產經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情況應該採用問卷調查法,廣泛收集數據,進行綜合評估。又如,調研企業生產流程、工作環境和員工行為,則要側重於“暗訪”,通過實際情景融入,真實記錄發生情況。再如,調研與民生迫切相關問題,首先要廣泛進行群眾調查,了解群眾真實所盼所想,再和相關部門同志座談,一起碰撞改革思路。為避免座談會變成“座讀會”,還應提前收了“匯報材料”,會上直接發問。此外,如果遇到復雜的調研主題,還需要學會把一個大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再有針對性地分別採取不同的調研方法。
二、掌握“問”的技巧
調研的過程,是搜取信息的過程,准確、有效、恰當的提問將大大提高獲得信息的質量與效率。
(一)備問。調研是為決策服務的。在基層干部群眾面前,想要問得准確,需要提前把情況搞熟。一是政策要熟。關於調研主題的最新政策要掌握,一些重要政策要記准、記牢。二是問題要熟。問題的來龍去脈,是調研的突破口,一定要提前研究清楚。三是行話要熟。要想深入交流,體現自己的專業性,就要專門了解重要行話,避免在溝通漸入佳境時,因為一些基本問題打亂節奏。
(二)多問。要想“見微知著”,就必須深入調研,多跑一些現場,多問一些群眾。事實上,調研中的很多重要情況,都是根據偶得的線索,不斷尋訪追蹤才弄清楚的。調研能否實現突破,往往就在於能不能“多問一句”“多想一層”。反之,如果現場問不透,回來寫報告就無法准確反映基層情況。
(三)善問。調研提問有技巧才能出實效。一靠熱忱。我們必須真心實意、設身處地地去體驗被調研者的喜怒哀樂,讓他們打開話匣,反映真實情況。二要熱身。從調研對象熟悉的話題談起,營造輕鬆友好的氛圍,方能拉近距離、贏得信任。三抓熱點。調研者應把握調研的方向和節奏,觀察和感知調研對象的反應,找出更詳細、更真實、更生動的熱點信息。
三、苦練“記”的功夫
有詳實記錄作加持,調查才能有印証、有支撐。
(一)隨時隨地記。除了調研過程的認真記錄,要特別注意兩個時段的記錄:路上、內部討論時。前者看似是在閑聊,但往往輕鬆地交談,更容易問到真實的情況和看法。后者是調研小組內部的碰頭會、討論會,碰撞出一些思想火花,應當及時將其記錄下來。
(二)原汁原味記。想寫出“有滋有味”的報告,首先得有“原汁原味”的記錄。這些素材特別值得記好:一是現場環境。比如去醫院調研,輸液大廳是否有序,取藥排隊有多少人,都能客觀反映出我們優化就醫流程的成效。二是群眾語言。要注意把握那些邏輯性強,又生動形象的群眾語言記好,往往這就是報告的點睛之筆。三是受訪者情緒。有時受訪者的一個表情、一種語氣甚至一個動作,都能反映出情緒和態度。詳細記錄下來,將使筆下的形象變得更生動、更真實。
(三)准確細致記。記錄既是個基本功,也是個細致活。一要記准數字。對於一些重要的、能反映趨勢變化的數字,還必須當場與調研對象進行核實,確保准確。二要記全要素。必須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記全、記准,為讀者提供清晰的線索。三要記好現場。一些有價值的場景不僅要用筆記,還可以拍照留存。
四、把握“寫”的重點
寫好調研報告,思考要有深度,建議更要務實。
(一)綜合素材。必須對調查素材進行歸納整理、提煉綜合,才能挖掘事物的本質,得出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結論。一是及時整理。第一時間整理素材恰如“趁熱打鐵”。一邊梳理素材,補充重要數據、生動事例、精妙語言﹔一邊分析思考,提煉總結觀點判斷。二是反復鑒別。這是一個消化材料、去偽存真的過程。面對大量的資料和不同的觀點,不能就事論事、頭痛醫頭,必須反復比較甄別,從宏觀和長遠角度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先入為主,防止自以為是。三是突出實效性。重實效是調研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必須反映真實情況、提出有效建議。
(二)理清綱目。綱舉才能目張。一是提煉好導語。要想讓讀者迅速了解調研報告的中心思想,就在第一段提煉出提綱挈領的導語。二是錘煉好標題。把內容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成分提煉出來制成標題。三是連貫好邏輯。好的調研報告應當邏輯清晰、一線貫穿,如同剝春筍,越剝越精細。
(三)打磨精品。文章是改出來的,越改思路越清晰,越改語言越精煉。一要注意多用鮮活靈動的語言。二是多用小數字。三是多用短句。還要注意去除潛在的冗余信息,以句子的“瘦身”換取文章的“強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干部“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提升調研能力,是科學決策的前提,也是加強作風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內在要求。用好聽、問、記、寫的方法,不斷在調研的質量上求深、求實、求細、求准、求效,提升我們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作者為北京市委黨校第68期中青班學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