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5日09:02 來源:農民日報
“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謀福利,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派駐遼寧省燈塔市鏵子鎮后屯村的第一書記陳浩南,時常將這句話挂在嘴邊。秉持著這份堅定信念,陳浩南毅然扎根鄉村,默默奉獻,以實際行動深刻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在鄉村振興這方廣闊舞台上,他揮洒青春汗水,奮力書寫奮斗篇章,源源不斷地為鄉村發展注入蓬勃活力。
筑基固本換新顏
后屯村,作為著名抗日英雄李兆麟將軍的故鄉,紅色歷史底蘊深厚。但曾經,基礎設施的落后嚴重制約著村庄的發展。陳浩南初到后屯村時,看到的是狹窄且坑窪不平的道路,每逢雨雪天氣,泥濘不堪,村民出行極為不便,農產品運輸也困難重重﹔旅游旺季時,有限的停車場和簡陋的公共廁所,使得游客體驗不佳,嚴重阻礙了后屯村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
“剛來的時候,村裡的基礎設施條件讓我揪心,這些問題不解決,村民的生活質量難以提高,村庄的發展也無從談起。”陳浩南回憶道。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四處奔走,積極與交通運輸、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只要能為村裡爭取到建設資金,再辛苦都是值得的。”陳浩南說。
經過不懈努力,400余萬元政策資金陸續到位。陳浩南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新修的2.3公裡旅游軸線,宛如一條紐帶,串聯起村庄的各個角落。同時,500平方米的停車場、36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85平方米的公共水沖廁所也相繼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游玩體驗,為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道路和旅游設施,陳浩南還積極推動其他基礎設施的改善。在他的協調下,村裡路燈完成升級,夜晚的村庄明亮不再漆黑一片﹔水利設施得到修繕和升級,農田灌溉有了保障。“現在旅游的人也多了,村庄美化亮化更美了,種田方便了,流轉土地的價格更高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村民趙春福笑著說。
黨建引領聚民心
“一個村的黨支部,就是一座戰斗堡壘。隻有建強黨組織,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陳浩南深知黨建引領對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到任后,他積極協調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與后屯村建立鄉村振興責任捆綁機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借助高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打造了紅色智慧黨員之家、紅色雙擁文化長廊、黨史教育紅色步道等一系列黨建陣地。這些陣地成為黨員和群眾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讓紅色文化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
為提升黨員干部素質和能力,陳浩南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等制度,定期組織黨員開展學習活動。他帶領黨員干部執行“設崗定責+”“志願服務+”黨員管理方案,實行步行工作法,深入群眾了解需求。“黨員就是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走到群眾中去,為大家辦實事。”陳浩南經常這樣叮囑黨員干部。
在陳浩南的帶動下,后屯村黨員干部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村會計張勇說:“小陳書記來了之后,我們的工作方式變了,節奏更快了,大家為村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更強了。現在,黨員干部帶頭干,村民們也積極跟著干,村裡的凝聚力更強了。”在人居環境整治中,黨員干部帶頭清理垃圾、植樹造林﹔產業發展中,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同時,陳浩南推行“基層治理一張網、服務民生叫得響”黨群網格化管理,及時收集村民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村“兩委”,並協助解決問題。“我們有啥問題都能及時反映,很快就能得到解決,生活更方便了。”村民李正茂說。黨建工作的扎實推進,讓后屯村的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組織保障。
產業振興創新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陳浩南立足后屯村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以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后屯村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要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打造特色產業。”陳浩南有著清晰的發展思路。
陳浩南四處奔走招商引資,積極與企業合作,成功引進多個文旅產業項目。在他的努力下,李兆麟教育研學服務有限公司、遼寧兆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成立,推動了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為豐富產業內涵,陳浩南帶領村民發展遼峰葡萄種植、笨榨豆油等特色產業。他積極聯系銷售渠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幫助村民拓寬農產品銷路。“多虧了小陳書記,鼓勵我種葡萄,還教我技術,幫我找銷路。現在每年種葡萄能收入10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好了。”葡萄種植大戶李振斌激動地說。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陳浩南注重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他鼓勵致富能手帶頭發展產業,為其他村民提供經驗和技術支持。后屯村村民熊鑫,原本在外創業。在陳浩南的感召下,他回到村裡擔任村干部,並積極組織電商達人活動助力農產品加工車間,孵化帶動10名村民共同發展電商。“看到村裡在小陳書記帶領下發展得越來越好,我也想回來為家鄉出份力。跟著小陳書記干,我們有信心把日子過得更紅火。”熊鑫說。
韶華迎盛景,奮進譜華章。陳浩南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執著,在黨建工作中的用心,在產業發展上的創新,為后屯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在他的帶領下,后屯村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於險峰 見習記者 龐維雙)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