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張慶:扎根鄉村 直播助農

2025年02月19日09:09    來源:農民日報

“質量一定要保障,不能砸了我們紅岩土貨的招牌。”近日,在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紅岩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紅岩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慶精心挑選著村民送來的臘肉、蓮藕等土貨。

“家人們,我手中的臘肉,原料就是我們自己飼養的生豬,採用柴火熏制,肉質緊實,味道巴適……”紅岩村的“壩壩直播間”非常熱鬧,安徽、北京、廣東等地的消費者不斷下單。一場直播下來,1000余件臘肉等土特產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每一筆訂單我們都會及時跟進,足量、准時發貨,確保產品盡早送達消費者手中。”話語間,張慶熟練地將農產品打包,整齊地放置在一旁等待快遞上門取貨。

“壩壩直播間”是張慶主導搭建起來的鄉村直播平台,在當地助農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張慶是綦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負責新媒體運營。3年前被選派到三角鎮中壩村當駐村工作隊員。

中壩村深處大山,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豐饒的土特產資源。但又因山川阻隔、山高路遠,出行不便。“以前村民都是肩挑背扛到鎮上擺攤,費時費力還賺不到幾個錢。”張慶說。

怎樣讓土特產“飛”出山?憑借著專業優勢,張慶想到了直播帶貨。但村民卻並不認可,“搞啥直播,你們幾個村干部,是不是又想在我們身上撈一筆?我不信坐在屋頭就能把東西賣出去!”

講不通,就用實際行動來証明。張慶和村干部一起試播,沒想到效果意外地好,1小時銷售100多單產品,慢慢地便打消了村民的顧慮。

從購設備、建陣地、搭平台、立制度、育主播、通物流……在田間地頭,張慶一點點搭建起鄉村直播間。2021年,中壩村“壩壩直播間”首秀,1小時獲得2093人觀看,點贊超2.5萬人次,銷售土特產4萬多元,實現直播“開門紅”。

“往年苞谷賣得慢又賣不起價,價格低的時候隻能賣四五毛錢1斤,搞了直播后,來買苞谷的人多了,價格也提高了三四倍。”村民黃永春嘗到了直播的甜頭,還主動報名成為了直播間的常駐主播。

為了提高農特產品的品質,張慶將“散、零、多”的農產品,策劃包裝成“中壩好物”品牌﹔鼓勵村干部直播與觀眾互動,宣講黨的政策,實現直播間的差異化﹔農民從“會種”到“會賣”“會播”,解決了中壩村資源匱乏、產業落后、人才短缺等瓶頸,培育了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

去年6月,結束了中壩村的兩年駐村生活,張慶又主動請纓前往紅岩村繼續駐村,並把“壩壩直播間”的成功經驗復制到紅岩。做視頻、教直播、搞策劃,張慶帶著村干部一起干,很快就把直播間搭建起來。

“村干部、村民都是我們的主播。花生熟了,我們就到地裡直播收花生﹔柑橘熟了,我們就直播採摘過程。接地氣的直播方式,很受歡迎,上架的產品很快就能賣完。”張慶說。

截至目前,中壩村、紅岩村的“壩壩直播間”已開展直播200余場,培育出本土主播50余人,帶動中壩村、紅岩村就業超300人次,累計銷售農產品70余噸,為村集體經濟創造經營性收入超200萬元。

“壩壩直播間”不僅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活力,還成為鄉村治理的“新利器”。“依托直播平台,我們與在外鄉親一起拉家常,用大家聽得懂、能明白的語言宣講黨的創新理論,講解群眾密切關注的醫保、社保、低保等政策,讓鄉親們的心熱起來、關系近起來,將黨群干群的心與鄉村振興緊緊凝聚在一起。”張慶說。

紅岩村位於綦江區老瀛山景區,張慶還通過“壩壩直播間”,宣傳推介丹霞地貌、老瀛如來、恐龍足跡化石群等景觀,吸引網友前來打卡,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目前,該村已經發展農家樂12家。

駐村3年多,張慶深知一人之力是有限的,隻有做好傳幫帶、培養人才、抱團發展,這樣鄉村才有源源不斷的活力。“下一步,我將深耕直播帶貨賽道,助力打造更多的鄉村直播間,培育電商‘新農人’,推動直播間成為群眾的致富車間,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張慶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