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08:35 來源:農民日報
“每做一件事,都要看看對老百姓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就全力以赴,快干、干好。”河北省寧晉縣賈家口鎮黃兒營西村干部李計群說,該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寧小五始終把村民利益放在心上,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帶領鄉親走上“頭雁富、集體富、共同富”的康庄大道。
黃兒營西村有1580戶4906口人,黨員156人,村黨委下設農村黨支部、企業黨支部、社區黨支部、商業黨支部4個支部。近年來,村庄堅持發展電線電纜產業,2023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0億元,完成稅收2億多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萬元以上,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組建一個好黨委
黃兒營西村地處冀中平原,土地鹽鹼化,曾經是一個“討飯村”。
2008年初,黃兒營西村集體賬上欠債64萬元。也是這一年春天,在廣大村民熱切期盼中,村企業家寧小五擔任起村黨委書記。
“干真事、干實事,比什麼都頂事!”寧小五回憶說,上任以來,他堅持“能人治村”的理念,先后吸納26名優秀企業家進入村“兩委”班子。他們有實力、有能力、有眼界、有擔當,均不領取報酬,還自掏腰包支持村庄發展,成為帶領鄉親們改變命運的“精英智囊團”“紅色火車頭”。
2013年,黃兒營西村成立了黨建與企業生產經營融合、抱團發展的村黨委,確立了全村鄉親共同富裕的目標。經村黨組織研究決定,投入資金達3.6億元,引導發展電線電纜特色產業。之后,又建設釀酒廠、教育產業園、教育實踐基地、商業街等,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其中,“黃兒營酒”跟隨電纜銷售走遍全國各地,酒廠年利潤120萬元。
在村黨委領導下,經過16年發展,2023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0億元,完成稅收超過2億元,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0萬元。黃兒營西村成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該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經驗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確定一個好產業
走進黃兒營西村,4000余家門店臨街而立,車流人流川流不息。據了解,僅有4900多人的村庄,流動人口卻有5萬人之多。
20世紀80年代,黃兒營西村鄉親為了生計,一些人開始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電纜加工和生產,而且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式的,規模小、品牌雜,質量良莠不齊。寧小五為改變這一狀況,村黨委規劃建設寧聯創業輔導基地,幫助企業引進所需要的技術和人才,協調銀行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逐步實現了從生產到營銷的“五個統一”,即統一管理、統一入料、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銷售。
“五指並攏、攥拳沖天。”在村黨委領導下,黃兒營西村一舉改變了分散小作坊式的生產格局,80多家小作坊在這裡孵化成規模企業,發展成為一個電線電纜特色村。“上游”村內有經營銅杆的商貿公司﹔“中游”有專門對銅杆進行拔絲、膠絲的企業,專門對線纜打銅帶、做線纜外護套的企業﹔“下游”有十余家物流公司,將成品線纜發往全國各地的銷售網點或按訂單發到用戶手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近年來,公司營業收入增長較快,去年到9月已實現營業收入22億元。”明達線纜集團有限公司是村裡的線纜產業龍頭,該集團總工程師邢太文介紹,企業以研發制造鋁合金電纜產品為主,年出口量超2000個集裝箱。
“村內企業所需要辦理的各項業務,均可在服務中心大廳辦理。符合規定的事馬上辦,需要協調的事幫你辦,存在疑難的事我來辦,一個服務原則就是方便、快捷、高效、優質。”寧小五說,為促進線纜企業快速發展,該村建立了企業服務中心,創新推行“黨組織+商會”機制,使黨的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有機融合,做到了“參與不干預、管理不包攬、監督不越位、服務不添亂”。
如今,全村有電線電纜企業2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50家,超5000萬元企業152家,擁有商業門店3000多家,每年線纜交易額達15億元。
蹚出一條共富路
走在黃兒營西村,寬敞整潔的街道旁,綠植花卉掩映。
寧小五介紹,在鄉村振興大潮中,該村建成了黃兒營大市場、兩個星級酒店、AAA級紅色文化園、黃兒營建材城、賽馬騎術場、室內籃球館。
如今,全村集體收入6000多萬元。李計群介紹,村黨委一班人認為,集體經濟是大家干出來的,每一分錢都要用在正道兒上,讓鄉親們實實在在地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為此,該村每年拿出100多萬元,邀請石家庄白求恩和平醫院到村裡免費為老年人、老黨員、老干部做體檢,做到有病早治療、無病保健康。全村1000余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人均助老金超1000元。
為打造美麗宜居環境,村集體投資1億元建起福園社區,90%的農戶都搬進了干淨舒適的住宅樓。投資3500多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拓寬馬路、硬化路面、通電通水、通網通氣。每條街道都實現了綠化美化,喬灌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一街一景”,漫步村裡猶如進入一個大花園,美不勝收。
街道拓寬改造、村庄綠化美化、教育設施再提升、服務企業全周期……黃兒營西村還成立了巡邏隊、環衛隊、園林隊等,用於社會治安、環境保護、樹木管理、垃圾清理等公共服務,村黨委把一件件實事干到了群眾的心坎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