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09: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要聞
深潛無聲,熱血難涼。
此刻,鮮紅的黨旗覆蓋著這位1949年春天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
在君子蘭、百合和菊花的簇擁下,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靜靜安臥。
2月10日,湖北武漢,武昌殯儀館。黃旭華遺體告別儀式在這裡舉行。
哀樂低回。告別廳兩側懸挂著挽聯:“卅載嘔心研潛艇深海蛟龍驚世界,一生矢志衛海疆大國重器鑄功勛”。
黃旭華的親屬、同事、有關單位代表、自發從各地趕來的群眾等,佩上白花,緩緩走進告別廳。
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
黃旭華的妻子李世英坐在輪椅上,強忍悲痛,堅持著同前來吊唁的來賓握手致謝。
相濡以沫近70載,她默默陪伴他,走過“深潛”人生。
生前,他的生活都是她操持,今天,他的衣著依然由她親自准備。
這一次,黃旭華沒有戴他常戴的那條圍巾。圍巾已經磨到起球,那是他最珍視的母親的遺物。家人們選擇把它留下來當作紀念。
“媽媽說,爸爸怕冷,要多穿點。他一直都舍不得穿的真絲內衣,今天穿在了最裡頭。”小女兒黃峻哽咽著說。
為了研制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黃旭華一“潛”就是30個年頭。虧欠,是黃旭華生前提到家人時,最常說的詞。
父母兄妹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妻子女兒很長時間才能見上他一面。女兒想去中山公園劃船的願望,黃旭華一直沒有機會補上……
“父親從小教育我們:國家、工作是第一位,自己的事情要往后放。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從沒覺得有什麼需要抱怨。”黃峻說。
“黃老說,生前陪父母太少了,百年之后再來彌補。”黃旭華的助手說,黃老的遺願是把骨灰送回家鄉。
愛如深海,寂靜遼闊。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
“我們的無聲,是為了讓祖國在世界舞台上發聲。”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職工、80多歲的曹志榮趕來送老所長最后一程。
無限的思緒仿佛又帶著他回到和老所長一起奮戰的崢嶸歲月:工作區到宿舍要走10多公裡,海邊小路多碎石,隻有1米多寬,黃旭華帶頭唱歌為大家鼓勁,最常唱的是那一首: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
無悔,一生許給家國事業
告別廳中央,“沉痛悼念黃旭華同志”的橫幅下方,彩色遺像上的黃旭華笑容慈祥。
胞弟黃紹贊凝望著哥哥,又一次情難自已:“后輩一定會發揚你的精神,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做好事情,請你放心。”
1948年,黃紹贊小學畢業時,黃旭華特地勉勵他要努力讀書,學好本領,長大了為國家做事情。也是在這一年,還在交通大學讀大三的黃旭華與地下黨組織接上頭,毫不猶豫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1958年,一紙調令劃破平靜。30歲出頭的黃旭華告別雙親,僅留下一個信箱代號,從此隱入“大海”。
無圖紙、無專家、無經驗,面對西方技術封鎖下的“三無”絕境,黃旭華和同事們用算盤和計算尺算出幾萬個數據,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帶領團隊將核潛艇的重量精確至小數點后幾位,用“斤斤計較”的嚴謹鑄就共和國重器﹔年過花甲親自登艇深潛試驗,創造人民海軍潛艇史上首個深潛紀錄……
於深海處聽驚雷。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中國躋身“核潛艇俱樂部”第五席,大洋深處從此有了來自東方的“鋼鐵蛟龍”!
等身高的資料和小山般的書籍,見証了黃旭華數十年的日常。
人生的最后幾年,黃旭華一直在整理中國核潛艇發展史的資料。在病榻上,他還放心不下,總說:“我不服輸,就差一兩年,就可以全部整理好了,我的工作就完成了。”
“他把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核潛艇事業。”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高級工程師黃忠寶記得黃旭華曾說,“事業”與“職業”的不同,在於“事業”是一生追求、永不后悔、孜孜不倦的目標。
無盡,星辰照亮后來人
傾盡一城花,隻為奠一人。
武昌殯儀館告別廳外的廣場上站滿群眾。從五湖四海趕來的人們手捧菊花,自發前來送別黃旭華。
悼念的人群中,有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
“我獲獎后,黃老在醫院裡給我寫了賀信。后來我去看他,他說,我們年紀都大了,但還要堅持‘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20歲的大學生蔣宇軒從鄭州趕來。“從我10歲第一次知道黃老開始,他以身許國的故事就伴隨著我的成長。聽聞他走了,無論如何也要來送送他。”
黃女士帶著一雙兒女,坐了13個小時火車從深圳趕來。“孩子們在課上都聽過黃爺爺的故事,這樣的老先生,后人不會忘記。”
全國各地的遠程下單,讓鮮花沿著殯儀館的圍牆擺滿。有人留下為黃旭華手繪的圖畫,有孩子留下《海底兩萬裡》的書冊。
黃旭華生前工作的第七一九研究所外,曾經生活的廣東汕尾故居前,母校上海交通大學的學院大樓裡……滿是自發送來的鮮花與字條。
2020年1月,黃旭華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陪他一起去北京領獎的工作人員回憶,過了不久,她收到一張黃旭華手書的清單,上面列明了獎金捐贈的單位和數目,分贈給科研、教育、科普三個方向。
人群中,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他也曾是潛艇研制隊伍的一員,“我同黃老不認識,但我理解他。隱姓埋名,做祖國建設的一塊磚,我們這一代人吃過苦,但堅持過來了。現在國家后繼有人,我們很高興,希望你們這代人會更好。”
“05后”的蘇澤凱是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旭華班”的第一批學生。他說:“雖然從未見過黃老,但每天走過‘旭華路’、看到黃老的題詞,就感到前輩的精神仿若星辰,始終照亮我們。”
一捧捧綻放的菊花,撫慰著寒冬裡的哀慟。一句句真誠的緬懷,致敬著一個國家的記憶與精神。
李世英和女兒、親友們上前,在黃旭華身邊圍成半圓,做最后的告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親人們淚如雨下,唱起了這首黃旭華生前愛聽的《送別》。
“要到最后說再見的時候,我們才能唱它。”黃峻說,“但我不願相信,永不畏難、永不服輸的爸爸,真的離開了!”
“送別黃老!致敬國之脊梁!”
“我們追的星,就應該是這樣偉大的人。”
“吾輩定當矢志不渝,砥礪前行,不負前輩期望!”
此刻,從武漢的人群到故鄉的人民,從聽他宣講科學家精神的中小學生到讀著他故事的億萬網民,緬懷的聲音,匯成前行的力量,磅礡不息。
(新華社武漢2月10日電 記者董瑞豐 溫競華 熊琦)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