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黨委——
本報記者 何昭宇
2025年02月11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年貨大集人群熙攘,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沿著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熱鬧喜慶的中心街,向西穿過六埠新橋,便是東澱蓄滯洪區。
立春剛過,南面的稻田正准備翻土播種,北面的麥田已有綠油油的青苗從泥土裡探出頭來,這是去年秋天種下的冬小麥。“每年雨水最多的時候是7、8月,冬小麥9、10月播種,來年5、6月收獲,恰好避開汛期。”村黨委書記郝慶水說。
80歲的老村支書張向和說:“大清河、子牙河、獨流減河交匯的地界兒,河水上漲就澇,上游泄洪就淹,幾輩人都在與洪水抗爭。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一直是村黨組織挂念的頭等大事。”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第六埠村佔地1.6萬余畝,除了大堤內的居住用地,留給產業發展的空間隻有位於東澱蓄滯洪區的1萬多畝。如何在蓄滯洪區裡把產業發展好?這是擺在面前的難題。
蓄滯洪區南部1000多畝地在洪峰到來時首當其沖,不得不長期荒廢閑置。“洪水幾十年一遇,尋常年景少洪多澇,選好耐澇作物很重要。”郝慶水說,村黨委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出來,改造水田排水系統,種植耐水性強的水稻。
避開汛期的另一種方式,是利用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但相比其他村庄,這裡的溫室大棚為適應洪澇也進行過幾番改造。
“最初建大棚用的是土坯,洪水一來就被沖倒了。后來改用紅磚加固大棚,洪水洶涌依然抵御不住,而且經水浸泡的磚塊容易鬆散,復建成本高。”村民張鳳文用大棚種菜30多年,也與洪水搏斗了30多年。
前年,洪水沖垮了村裡2000多個大棚,張鳳文家15個大棚也在其中。洪水退后,村黨委幫助張鳳文修建了更結實的大棚。“每改造1畝大棚政府給5萬元補助,算上農業保險的賠償金,改造大棚隻花了不到一半的錢。”張鳳文說,“現在的大棚是鋼骨架結構,掀掉大棚北面的黑氈布,洪水就能從鋼骨間隙通行,減輕對大棚主體結構的破壞。”如今,張鳳文通過創富工坊等渠道銷售自家蔬菜,年收入近30萬元。
“背靠東澱,三河匯聚,這是生態優勢。”開著觀光車行駛在蓄滯洪區的土壩上,第六埠村黨委副書記倪國志對沿途景區如數家珍:生態六埠,能聞稻香、聽蛙鳴、賞荷花﹔農業研學實踐基地,可體驗水稻插秧、收割……2024年,村裡景區接待游客7萬余人次。
00后村干部后備力量張墨妍,畢業回村一年半,既是景區講解員,也是旅游線路設計者。“前輩帶著干,能力提升快。”張墨妍說。如今,第六埠村黨委形成了良性的干部梯隊,村子發展后繼有人。
蓄滯洪區裡蹚出致富路,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稻蟹基地、蔬菜大棚、創富工坊……按照市委組織部統一部署要求,村黨委領辦“書記項目”,每年聚焦一個目標、辦成一件實事。10年間,村集體收入從每年200多萬元增長到1500多萬元。
新的一年,郝慶水又盤算起新的規劃:引進更多蔬菜品種、開發水上研學課堂……“大水沖不垮第六埠村人!我們將一如既往做好防洪減災工作,同時在農旅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不懈探索。”郝慶水目光堅定、滿懷信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1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