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山東安丘市:“跨村聯建、強村共富”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中共安丘市委組織部

2025年02月07日10: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去年以來,山東省安丘市將“跨村聯建”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創新實施“跨村聯建、強村共富”行動,在全市范圍內組建聯建村黨組織181個、覆蓋453個行政村,蹚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一、背景

安丘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市境總面積1712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44萬畝,轄14個鎮街區、864個行政村,總人口9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萬人,農業農村的發展,關系到安丘市的總體發展水平。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融合步伐的加快,安丘市農村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組織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日益呈現出打破地域限制、交織分布、融合共生的趨勢,區域性、開放性、融合性的特征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山區村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受限於資源稟賦、區位交通、黨員結構、干部能力素質等因素,在建強村級組織、壯大集體經濟、創新基層治理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單純依靠縱向領導、垂直管理的傳統組織架構和理念辦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為此,安丘市創新實施“跨村聯建、強村共富”工程,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路徑依賴,通過“以強帶弱、以大帶小、以富帶窮”,推動黨建工作抱團發展,形成“以點帶面、一線串珠、全域推進”的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黨建引領,完善運行機制。堅持從組織領航入手,拓展聯村黨組織覆蓋面,著力增強組織功能,確保“跨村聯建”聯得了、聯得緊、聯得實,避免出現空架子、空運轉等問題,筑牢引領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一是突出聯建重點。聚焦規模小空心化問題相對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較重的村,在原行政區劃“五個不變”前提下,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不搞“一刀切”“拉郎配”,按照地緣相近、產業相近、資源互補的原則,對全市864個行政村,按照3—5個村聯建、總人口規模1000—2000人的標准,在全市范圍內共組建181個聯村黨組織、覆蓋453個村。二是完善聯建機制。實行項目化“定單”,由聯合黨組織建立聯席議事制度,確定年度重點目標任務,提出具體工作措施,形成項目化任務清單,以目標管理推動聯建任務落實﹔實行責任化“領單”,明確聯合黨組織成員以及群團組織責任人分工,逐項明確任務目標、完成時限,形成“人人有責、人人負責、人人盡責”的落實機制﹔實行績效化“評單”,推行“月跟蹤、季考評、年述職”全過程績效考評模式,將考評結果與聯合黨組織成員評先評優和報酬待遇挂鉤,形成獎優罰劣的鮮明導向,切實提升聯合黨組織運轉效能。三是凝聚各方合力。進一步整合財政、土地、金融、農業等各方面政策資源,推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保障下傾。結合第七批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力量,選派81名優秀黨員干部聯建村任職,並兼任聯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在市鎮兩級交通、水利、養老等項目安排上對聯建村予以傾斜,引導和支持聯建村申報農業、林業等產業發展項目,去年以來,聯建村共策劃對接36個項目,爭取各類資金2000余萬元。

(二)注重分類施策,織密聯建體系。緊扣鄉村振興五大目標,把產業共營、人才共育、生態共創、組織共建作為主要內容,推行“頭雁領航”“強村帶弱”“產業拉動”“項目牽引”4種形式,匯聚各方力量。一是“頭雁領航”式。選准“帶頭人”是實現“跨村聯建”工作“聯得動、帶得緊”的根本保証,在工作中,注重發揮“領頭雁”示范帶動作用,以自身工作能力強、干事創業勁頭足、資源較多的村黨組織書記為帶頭人,篩選確定33名興村治社好導師,以點帶面推動“個體優”向“整體強”轉變。比如:金塚子鎮金南聯合黨委,充分發揮核心村黨支部書記孫瑞春頭雁帶動作用,整合5個聯建村庄土地資源,一改過去“小全多雜”的傳統種植習慣,發展黃金蜜桃1600畝、大櫻桃500畝、有機蔬菜2000畝,帶動各聯建村年均增收10萬元。二是“強村帶弱”式。以“兩委”班子較強、產業基礎較好、發展水平較高或人口較多的村為龍頭,聯合周邊若干村,打破區域界限,統籌區域資源,實現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經過多輪分析研判,確定以人才資源多、經濟實力強的50個村為龍頭,帶動周邊薄弱村聯合發展。比如,大汶河旅游發展中心青雲小鎮聯合黨委,探索實施“農業資源+近郊旅游”發展模式,建設青雲(網商)小鎮項目,先后舉辦“梨花節”“採摘節”“國潮不夜城”等文化節會,累計接待游客6萬余人,增加聯建村均集體收入10余萬元。三是“產業拉動”式。立足安丘農業大市、以村庄特色產業為紐帶,著眼放大規模效益、形成產業優勢,由聯村黨組織牽頭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周邊村集體及群眾參股,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比如,凌河街道整合石家庄村等7個有共同產業基礎的村成立聯合黨委,建成全市首家“聯合社”,新建紅芽姜大棚18個,帶動村均集體增收10余萬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四是“項目牽引”式。借勢上級扶持資金和重大項目建設,選定核心聯建區,在市鎮黨委、政府統一組織下,進一步擴大項目建設輻射帶動效應,釋放政策“最大紅利”。比如,輝渠鎮白山頭聯合黨委抓住安丘農發集團“小米共富項目”,與安丘農發集團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對轄區內小米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年內出售小米400噸,帶動集體收入17萬元。

(三)拓寬增收渠道,繪就增收圖景。樹立“一盤棋”理念,由聯合黨組織主導,打破單個村黨組織力量有限、資源分散和各自為政的局面,帶動村財村民“雙增收”。一是開拓集體增收路徑。通過與龍頭經濟實體合營等形式,進一步整合土地、資金等資源,多村捆綁發展優質產業項目,帶動村財村民“雙增收”。石堆鎮探索“黨建引領 公司運營 全域共富”新模式,成立全市首家鎮級“共富公司”,以土地入股形式帶動全鎮30余個村領辦、聯辦強村公司,在土地承包費翻番基礎上(由400元/畝提高到800元/畝),每100畝土地種植兩季糧食作物平均可實現收入3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可達到6萬余元。二是拓寬村民致富渠道。引導農戶以土地等方式參資入股經濟發展聯合社,深化“大田托管”經營模式,讓農民流轉土地拿租金、參股入社拿紅金、入社務工拿薪金。實施“一村一品一網紅”工程,面向社會發布“百村千名新農人”招募書,依托韻達、圓通等開設直播電商課堂,提升農戶直播技巧、帶貨技能。目前,已培養農民帶貨主播896名,帶動1.5萬余戶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增創農村發展活力。聚焦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發揮正大集團等6個500強項目帶動作用,探索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管理模式,指導23家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標准化種養基地3萬余畝,帶動7000余農戶人均增收200元以上。延伸產業鏈條,搭建全省首家農創港跨境電商平台,鏈接181家農產品出口企業,推動農產品觸網上線,上半年農村電商營業額突破5億元。

(四)加強激勵保障,激活工作動力。為確保“跨村聯建”工作收到實打實成效,堅持在強化組織領導、強化正向激勵、強化典型培育上聚力用勁,形成了齊抓共管、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在深入基層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凝聚思想共識的基礎上,作為市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全市“跨村聯建”總方案,以及試點項目建設等配套文件,進一步細化上級部署要求,明確組織、宣傳、民政、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職責,確保該項工作更有抓手和具體遵循。二是強化正向激勵。把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工作納入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由上級黨組織根據述職評議和平時掌握情況,對相關單位的年度黨建考核酌情加分,結果與書記評先評優和班子成員績效待遇直接挂鉤。三是強化典型引路。把抓典型樹標杆作為推動“跨村聯建”的重要手段,每半年開展一次聯合黨組織現場觀摩暨“擂台比武活動”,推動互學互鑒、共同進步。選樹先進典型進行重點培育和跟蹤指導,對各鎮街區涌現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總結提煉和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促進全市“跨村聯建”工作實現質的提升。

三、主要成效

(一)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活力。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鄉村組團發展,通過組織共建、發展共謀、事務共商,有利於充分激發基層黨組織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組織力、統籌力,提高鄉村自治水平,推動基層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更可持久的鄉村發展活力。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2%,集體經濟20萬元以上村445個。

(二)存量資源要素進一步盤活,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產業為紐帶推動鄉村組團發展,通過產業集聚、資源互補、補鏈配套等實施產業聯動工程,有利於充分發揮各村的資源優勢和區位特點,統籌盤活資源要素、擴大產業優勢,推動片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達到“1+1>2”的效果。比如:柘山鎮立足蜜薯產業優勢,組織14個聯合黨組織成立聯合社,發動農戶種植蜜薯3.5萬畝,畝均帶動農戶增收3000元。

(三)區域協同水平進一步提高,推動鄉村治理水平整體提升。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推動鄉村片區組團發展,在片區內實施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統籌、區域治理聯動等模式,有利於提高區域工作協同水平,進一步優化服務資源配置,打造“全域美麗”鄉村新面貌。比如:凌河街道凌河村聯合黨委推行聯建村村民議事協商機制,設立集中協商議事點3個,通過“陳述、詢問、討論、協商、結論”等5個步驟定期開展聯合協商審議,解決村民問題訴求和意見建議180余件,滿意率達96%以上。

四、主要啟示

一是要堅持把分類施策作為根本原則。因地制宜,首先要深入調研,綜合分析自然條件、地域位置、村庄類型、人文歷史、經濟發展、資源稟賦、發展規劃等各類因素。其次是科學布局哪些村需要聯、確定“誰與誰聯”,以及聯建的規模,不能搞“一刀切”。從安丘市實踐經驗來看,一些平原地區參與聯建的村庄范圍大多在3公裡以內,人口在1000人至3000人之間。最后是有針對性地探索強村帶動、產業拉動等聯建模式,避免“照搬照套”。

二是要堅持把建強黨組織作為根本保証。“跨村聯建”首要的就是黨組織層面的聯結,這是“聯得動”“帶得緊”的根本保証。首先要建強“主心骨”,選擇先進村、示范村作為主導,才有能力將周邊發展一般和較弱的村建立聯村黨組織聯合起來。其次要明確功能定位、賦予聯合黨組織村干部考核權、重大事項決策權、公共事務管理權等各項權利,通過完善決策機制,讓聯建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更完善,工作力量更充實。同時要選准“帶頭人”,注重選拔在群眾中威信高、能力強、公道正派的黨員能人擔任聯村黨組織書記,選優配強班子,這樣才能把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發揮好。

三是要堅持把同步發展作為根本目標。聯建黨組織能夠持續存在,並不斷發揮作用的根本動力,在於每個參與聯建的黨組織都能積極融入,並且從中獲益。隻有真正實現成果共享、不漏一村,才能激發“跨村聯建”黨建模式的最大活力。所以推進過程中,必須堅持“一盤棋”理念,圍繞規劃同步、落實同促、成果同享,強化區域資源互通互補,做到有產業一起搞、有項目一起做、有大事一起干、有難事一起上,推動各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