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黑龍江伊春實施流動黨員“風箏”工程

異地有家 流動亦有為

2025年01月23日09:5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春節快到了,你幾號回來呀?大伙一直惦記著你呢!”漸進年關,黑龍江省伊春市烏翠區向陽社區黨組織書記劉榮,撥通了遠在廣東務工的流動黨員李華的電話。“感謝組織記挂著我,我買了27號的票,回去跟您匯報工作!”電話那頭的李華滿是感動。

  黨員行千裡,組織一線牽。作為林業資源型城市,近些年來,黑龍江省伊春市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多,流動黨員分布點散面廣、崗位千差萬別、從業流動性大。立足實際,伊春市探索加強流動黨員管理有效舉措,創新實施流動黨員“風箏”工程,攥緊底數線、教育線、作用線,切實提升全市流動黨員管理質效,越來越多的流動黨員找到歸屬感,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為一面面“流動紅旗”。

  “線上摸底+線下復核”摸清去向

  針對少數流動黨員去向難掌握的問題,去年初,伊春市委組織部完善流動黨員“線上摸底+線下復核”雙軌並行機制,組織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根據黨員戶籍所在地、黨員組織關系所在地、黨員檔案所在地及在全國黨員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信息錄入情況,進行全面細致摸排。

  黨支部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線上查找﹔社區網格員對轄區黨員入戶走訪,以嘮家常的方式核實掌握流動黨員家庭情況、外出時間、流入地址、從業情況、聯系方式5項信息,登記造冊,“一人一檔”管理﹔對於地址不詳的黨員,聯合公安、人社等部門共同查找,詳細比對暫住流動人口和社保繳納等信息,切實將流動黨員找出來、登記上、管理好。依托全市361個鎮(街道)、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流入黨員報到點,發布致全市流入黨員的一封信,號召流入黨員就近就便到工作地、居住地黨組織報到,讓流入黨員第一時間找到組織、融入組織。

  伊美區前進社區的流入黨員陶有金回憶:“之前我的黨組織關系在揚州市江都區,到伊美工作后,立刻來社區報到,並對接江都區的社區,把組織關系轉接過來。”經排查,全市共摸排流動黨員2204名,75名黨員完成組織關系轉接。

  流出流入地共建共管、定期會商

  為保証與流動黨員的常聯系、常溝通、常教育,伊春市細化完善全市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施辦法,開展流動黨員“有家、有聯、有管、有為”4項行動,建立流入地、流出地流動黨員黨組織職責清單和流動黨員行為規范,進一步規范管理權責和程序,並形成定期會商溝通機制。

  在此基礎上,全市各縣(市)區組織部門積極實踐,在北京、大連、青島等流動黨員較為集中的流入地城市,建立流動黨員黨支部和外埠黨員聯絡站198個,按照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蹤管理的原則,制作流動黨員聯系卡,進行組織共建、黨員共管,實現活動共抓、資源共享。健全流動黨員關懷關愛困難幫扶機制,實行重要節日、重大變故上門看望慰問制度,幫助流動黨員及親屬解決看病就醫、子女就學等實際困難,讓流動黨員無后顧之憂。

  聚力探索數字化、多樣化的培訓形式,伊春市活用學習強國、共產黨員網等線上平台,開設流動黨員教育培訓“流動課堂”,定期推送學習內容,開展線上交流,打造“雲上微課堂”,及時學習黨的最新精神,掌握家鄉動態。實行“黨建+技能”培訓模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與致富技術、實用知識有機融合,用好行前教育、在外送學等有效載體,通過專題講座、觀看課件、互動答疑等多種方式分類施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搭平台、樹典型服務發展

  鐵力市北星村流動黨員徐建剛從事中草藥種植多年,了解到村裡的惠民政策后,主動聯系村黨支部,決定返鄉創業成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去年,社員共種植赤芍、蒼術等1200畝,年產值達3200萬元。

  像徐建剛這樣的流動黨員,在伊春市還有很多。該市鼓勵流動黨員發揮自身優勢,提供致富信息,帶頭服務家鄉發展。組織召開以“敘鄉情、話發展”為主題的座談交流會,引導流動黨員暢談外地的發展經驗、先進技術和自己的創業體會,為家鄉建設發展建言獻策。

  頭雁先飛,群雁齊追。伊春市堅持為流動黨員搭建施展特長、服務社會的平台,將流動黨員自身特長與流入地需求相結合,建立流動黨員創業典型庫,成立流動黨員技術服務隊,收錄吸納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流動黨員。通過區域合作共建,引導流動黨員關注群眾期盼,並鼓勵他們發揮所長、回饋桑梓,成為反哺家鄉的先鋒力量,帶領群眾就業增收。(本報通訊員 伊組軒)

(責編:王珂園、任一林)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