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力推星箭探天河

——記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首俊明

2025年01月17日10:2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3、2、1,點火!”2024年11月30日22時25分,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隨著一聲令下,耀眼的火光點亮了夜空,轟隆聲響徹雲霄,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拔地而起,直指蒼穹。

23分鐘后,“星箭分離!”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測控大廳裡響起了激動的掌聲和歡呼聲,首俊明緊繃的神經也放鬆下來,這位不苟言笑的“航天老兵”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參加過40余次航天發射任務,全程參與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從事航天發射事業20多年未出過一起責任事故,如今,他再次不辱使命,與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的同事一起如期完成任務,推動我國商業航天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埋頭鑽研

“航天小白”練成“技術大牛”

首俊明說,他與航天的緣分,其實是陰差陽錯,卻又像是“命中注定”。

1980年,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發射成功,登載這則消息的報紙被貼在首俊明的床邊。年幼的他誤以為那是航天發射。“我以后也要發射火箭!”首俊明心裡有了稚嫩的夢想。

緣起“烏龍”,但認准了目標就不會輕易放棄,高考后,首俊明堅定地報考了航天工程大學飛行器測試發射專業,1998年畢業后進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遙外測室工作,並於次年入黨。獻身祖國的航天事業,是他在黨旗下鄭重的誓言。

“他特別愛琢磨技術上的難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陣地原01指揮員、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李東平回憶,剛工作時,首俊明每晚都加班加點查閱各種技術資料和文件,他辦公室的燈總是最后熄滅。

有鑽勁,肯下苦功夫,首俊明研究出了一套多媒體模擬訓練軟件,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還掀起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模擬訓練軟件的開發熱潮。他的這一做法也被推廣到了其他發射場。

2001年,因工作能力突出,首俊明被調入技術部,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各單位工作計劃以順利完成發射任務。“各單位的職責分工和關鍵節點都得搞明白,航天發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帶來無盡的連鎖反應。”時刻把崗位職責、任務成敗放在心裡,首俊明絲毫不敢大意。

崗位工作范圍廣、節奏快、強度高,首俊明每天的待辦事項和注意事項多達幾十項。任務最重的時候,他硬著頭皮兼任了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四個崗位。一次發射任務的周期普遍為20多天,要從千頭萬緒的工作中理清思路,並保証不出錯,首俊明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天一亮又起來接著忙,經常飯都顧不上吃,最終圓滿完成任務。“雖然很累,但我覺得非常光榮!”為國家需要勇擔重任,首俊明甘之如飴。

“發射任務計劃協調的工作就找首俊明。”這是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共識,也是首俊明在技術部工作十年換得的肯定。參與40余次航天發射任務,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首俊明始終以如履薄冰的態度,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從未出過一起責任事故。

“白手起家”

文昌發射場的開拓者

2009年,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始籌建,首俊明受命擔任技術部門負責人。“趕鴨子上架”,是他收到這個任務的最大感受。“這就好比以前我是一名汽車駕駛員,現在突然叫我去造一輛車,這是截然不同的挑戰。”

藍天、碧海、白沙、椰林,這是游客們最憧憬的熱帶風情。但對首俊明的團隊來說,這意味著他們的任務完全從零開始。偌大的發射場,就將在這茫茫椰林中產生。“裡面都是荊棘和濕地,還有很多毒蛇和蚊虫,環境很艱苦。”李東平說。

炎炎烈日,住沒有空調的廢舊民房,給荒蕪的土地除雜草、鋪水泥路,親手接通水電設施……汗水經常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淌,身上被咬滿大包,環境的艱苦沒有動搖首俊明的信念,他有條不紊地帶領團隊一手抓生活設施建設,一手抓工業設施建設,開啟了一場漫長的荒野基建。

筑牢“硬實力”,“軟實力”也得同步推進。早期團隊成員大多是航天新人,技術力量薄弱,往往任務下發后無人可用。於是首俊明親自編寫建設發展規劃、各類總體方案,並抽出時間給團隊成員講課。晦澀復雜的專業知識他得一點點掰碎了“喂”給“航天小白”們,為此他練就了一手深入淺出的講解本領。“那時候真是從‘猴子’變人開始教起。”他調侃道。

后期項目建設全面鋪開后,首俊明帶領相關人員晝夜加班開展設備安裝現場管理、協調各方處理各系統建設中暴露的矛盾問題。2015年,首俊明組織完成文昌發射場合練,為我國第四個航天發射場形成測試發射能力做出了貢獻。

2016年,文昌發射場首飛在即,因孩子學業問題,首俊明轉業,帶著孩子回了老家,一手負責孩子的一日三餐和課程輔導。

文昌發射場首飛當天,他約了三兩好友在家觀看直播,幾杯酒下肚,身體暖了,心裡也是暖的。“那是我全程參與建設的發射場,當時真的非常自豪!”首俊明激動地說。

零的突破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別擔心,我最多3天就回了。”2022年6月的一天,跟妻子道別后,首俊明背著一個小挎包重返闊別6年的文昌。彼時我國第一個商業航天發射場被批准落地文昌,建設指揮部剛剛成立,作為能力過硬、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首俊明收到了邀請。

一條伸向海邊椰林的土路、一處圍擋、一台打樁機、十幾個工人,這是發射場基礎設施的初始配置﹔與航天打過交道的職工鳳毛麟角,甚至許多人連發射場都沒有見過,這是建設團隊的人員情況。

“沒有技術方案、沒有技術團隊,沒有技術資料,要求‘一年半完成項目建設,兩年內具備執行發射條件’,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俊明當時隻覺天方夜譚。

壓力和困難前所未有,但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將彌補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空白,加入還是不加入?“航天人的使命感是刻在骨子裡的,在國家需要面前挺身而出更是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要努力去做這顆種子,在我國首個商業發射場生根、發芽、開花!”首俊明毅然決定回歸老本行。

“他是真的熱愛航天事業,胸懷航天強國的報國之志。”讓海南商發黨委副書記郭強最感動的是,當時首俊明沒提任何待遇問題,很快就答應了下來。

任務艱巨,剛起步就得“沖刺”。作為初創團隊中極少數了解航天發射的專業技術人才,首俊明走在了攻堅克難的最前列。

——沒有技術方案,他充分利用長期在航天發射場工作的經驗優勢,主動編寫了《海南商業發射場運行管理方案》《海南商業發射場設計技術要求》等數十個總體文件。

——管理體系不健全,在公司因未建立財務體系而沒發工資的情況下,他自己墊錢多次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對接商業航天企業,梳理星箭產品對發射場的技術要求。

——技術力量短缺,他協助公司廣發“求賢令”,並精准引進專業骨干,對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前同事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的電話“轟炸”,寡言少語的他有時候從早聊到晚。“很多人早已在某地安居樂業,但是國家需要我們、商發需要我們。有一次動員了差不多兩個月,才說服對方。”

穩扎穩打,逐個破題。說好的“最多待3天”,在“國家的需要”面前,變成了近三年。首俊明堅持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以公司為家,甚至和部門全體人員搬到了場區附近的移民安置小鎮辦公生活。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首俊明與海南商發的建設團隊一起咬牙堅持,共同實現了一個偉大的“商業航天夢”。

海南商發首飛成功,接下來,除了探索打造具有特色的商業航天發射模式,首俊明還給自己安排了一項重要任務。“我要把我積累的這些知識和經驗都教給大家,這樣以后即使我不在這裡,他們也能把發射場維護好、運營好,不然我學這些沒有意義。”手把手老帶新,這是中國航天人的薪火相傳。(本報記者 祝雲舟)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