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原總后勤部干部輪訓大隊政策理論教研室教授邵維正——
本報記者 何昭宇
2025年01月10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冬日暖陽洒進屋內,棕紅色的木質書桌上,滿是著作、報刊、手稿。灰白色的鐵皮書櫃裡,黨史專著整齊碼放,書頁間夾著各種顏色的便簽……原總后勤部干部輪訓大隊政策理論教研室教授、知名黨史專家邵維正(見圖,張升攝),2011年退休后,繼續在這間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裡忙碌了10多年。
初見邵維正,他雖著便裝,依然精神抖擻、一絲不苟,一眼可見軍人的嚴謹作風。
擺在桌上的《中共一大史》是邵維正2024年出版的新書,細細讀來,字裡行間卻不乏他過往研究的影子:“中共一大的召開”一章,正是源自40多年前的那篇論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日期和出席人數的考証》。
說起那段考証往事,邵維正興致盎然。
1979年,邵維正被借調參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長編》撰寫,發現中共一大召開日期和人數還沒有定論。“必須考証清楚再落筆!”邵維正說。
走訪歷史親歷者,翻閱當時的出版物……邵維正和同事們綜合分析,考証出中共一大的召開日期是7月23日,參會者是13人。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有了結論,這是黨史研究的一項突破性成果。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邵維正一邊說著,一邊走到書架前,用兩隻手費力地“搬”出一冊“大部頭”——《中國共產黨90年地圖集》。
“研究黨史離不開地圖。”邵維正說,“最難考証的是省界和邊境,每一處都需要有關部門核實、審定。”這個“大部頭”歷時6年才出版。
這些年,邵維正嚴謹求實,主編、參編著作60余部,發表文章200多篇。
“那幾本是學術著作,這一片是通俗讀物。”邵維正繼續介紹,“寫群眾喜聞樂見的黨史讀物,是我應盡的責任。”
世紀之交出版的《中國共產黨80年大事聚焦》封面上印有四個大字——“文圖並說”。這本書廣受讀者歡迎,連續7次重印。從實証研究到通俗讀物,當時已經年過花甲的邵維正決心轉變寫作思路,探索黨史的通俗化、大眾化表達。
“不只是加幾張配圖那樣簡單。”邵維正說,通俗讀物得根據不同讀者,探索不同編排思路,激發閱讀興趣。
退休后,邵維正關心更多的是青少年學習黨史的情況。
“紅軍長征中怎樣用鮮血繪就‘地球的紅飄帶’?”“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向世界講述‘延安故事’的?”……《寫給青少年的黨史》用一連串生動形象、趣味盎然的提問串起黨史上一件件大事,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講述黨史故事。2020年,叢書發行超100萬冊。
隨著叢書熱銷,邵維正收到一封特殊的讀者來信。信中反映,叢書一套6冊,有的孩子整套購買有經濟負擔。邵維正決定把6冊書壓縮成1冊,出版《寫給青少年的黨史(精編版)》。
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學習黨史,這些年,邵維正陸續向院校、農村等捐贈了2000余冊黨史讀物。
如今,邵維正一邊研究黨史,一邊口述黨史。從總部機關到邊防連隊,從科研院所到廠礦企業,從黨政機關到街道社區……據統計,邵維正在軍內外做課堂教學、宣講報告、學習輔導達2000多場次,聽眾達百萬人次。日前,邵維正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
“我雖然離開了學校的講台,卻找到了更廣闊的講台。”在邵維正看來,用現代傳媒手段傳播黨史是一種更形象生動的形式,覆蓋面更廣。
錄制《百家講壇》“黨史故事100講”系列、《國家記憶》等節目,參與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賽活動……“雖然我的記憶力和表達力不如以前了,但每次接到任務,我都潛心鑽研、認真撰寫講稿。”邵維正取出每次講課的修改稿,連幻燈片材料都打印成冊、圈圈畫畫。
有人問:“您做了這麼多事情,是怎麼做到的?”
“勤奮是經常的,不能指望一晚上不睡覺就取得很大進展。”邵維正是這樣教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妻子張娜眼裡,他是個“停不下來的人”,常年堅持黨史研究、寫作、教學。
如今,90歲高齡的邵維正仍筆耕不輟、且行且思。
採訪結束后,邵維正重新坐回書桌前,拾起批改未盡的文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0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