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寶雞市渭濱區委組織部
2024年11月01日14: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起因
渭濱區作為陝西省寶雞市主城區,因地處渭河之濱而得名,轄3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53.6萬人,共有56個社區。小區多、居民多、人員流動大、服務需求強、群眾要求高是渭濱區社區的主要特點,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與服務效能不足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渭濱區堅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努力構建“四大體系”,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精准釋放基層治理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構建“一核多元”組織體系強化支撐力
一是夯實社區黨建基礎。成立渭濱區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定期研究部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依托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黨建綜合體建設,統籌協調轄區駐區單位、市級包抓單位、黨建聯席成員單位發揮共建包抓作用。進一步選優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全覆蓋實現“一肩挑”,同步推進社區物業“交叉任職、雙向進入”,吸納物業企業人員到社區擔任“委員”,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同時,定期開展社區黨組織標准化規范化建設督察檢查,推動社區黨組織建設更加有力。二是撬動資源共商共建。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業主委員會、小區自治組織、物業服務企業、駐區單位等共同參與的“黨建服務共商共建”機制,賦予其收集居民意見、督促物業整改、破解物業服務難題、綠化提升、消防安全等職責,共商共議社區發展。根據社區實際情況,組建群團組織355個,聚集青年、婦女等各方力量,以群建促黨建。三是融合“三新”組織聯建。在全區各街道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同步建立黨支部,搭建活動陣地,派遣黨建指導員,配備全職工作者﹔依托社區黨群服務陣地,全覆蓋建設“紅色驛站”,在銀行、酒店、餐飲門店拓展打造“紅色驛站”20多個。先后制定《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實施意見》《院落微治理指導意見》《黨員“四進”實施意見》等制度文件,把“三新”組織黨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納入鎮街黨建任務清單,組織“三新”組織與社區黨組織共駐共建活動90多場次,匯聚“三新”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力量。
(二)構建“鏈式聯動”管育體系增強戰斗力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將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納入全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計劃,鎮街領導干部下沉社區講黨課110余次,先后組織社區黨組織書記赴杭州、廈門、重慶等地開闊眼界、提升能力,每年專題舉辦社區黨務干部培訓班,社區黨組織立足“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積極“走出去”開展現場教學、警示教育等131批次,進一步強化思想引領。二是抓實素能提升。搭建社區書記交流平台,舉辦“聚力抓五優 奮進現代化 打擂爭先鋒”活動3場次,常態化舉辦新招錄社區專職工作者集體談話培訓,開辦“社工夜校”,通過集中講座、社工沙龍、開放空間、陪伴督導等形式,持續提升社區干部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累計開展社工培育活動99期次。各鎮街結合實際,圍繞“課堂賽學比提升、基層賽干比能力、年終賽績比成績”,分別搭建實踐舞台,組織交流、研學等活動30多場次,全面提升社區干部能力素質。三是注重激勵關懷。全面落實“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科學制定年度績效考核辦法,完善激勵保障措施,將考核結果作為社區工作者調整崗位等級、續聘解聘、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著力打造“全科社工”隊伍。進一步完善社區工作者談心談話機制,動態掌握工作人員思想變化和工作狀態,積極營造關心關愛氛圍,樹立陳勤莉等一批社區服務典型,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社區工作者的良好氛圍,增強社區工作者職業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同時,加大對社區干部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推薦力度,20多名社區干部先后被招錄為鎮街公務員和事業人員。
(三)構建“多網融合”治理體系提升凝聚力
一是構建黨建陣地網格。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廣泛整合資源,投資1100多萬元,規劃“1+N”黨群服務陣地建設體系,積極對接駐區內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向社區開放黨員活動室、會議室等黨建陣地,提供學習資料及黨課資源﹔對小區內倉庫、自行車棚等進行升級改造,有效利用建筑架空層空間,打造主題院落、紅色樓道﹔在公園、廣場等人員流動量較大的公共場所,依托崗亭、休憩區等建立“黨群服務亭”,打造紅色服務空間。通過共建、聯建、改建、新建等,打造區域明確、功能齊全的社區服務站(點)217個,各個陣地連點成線,實現了全域覆蓋。二是構建服務管理網格。明確區級網格(街)長包抓結對責任,建立區委常委包抓鎮街,區級領導“一對多”包抓社區,區級部門“多對一”結對幫扶社區的“3+1”運行機制,全面引導和監管社區工作。搭設“街道—社區—網格(小區)—樓棟—黨員中心戶”五級網格架構,延伸黨建觸手,建立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明確網格職責清單,筑牢“紅色陣地”。整合政法、城管等網格,推動社區干部、下沉干部、志願者、三官一律“四支隊伍”進網格,形成多方參與、專兼結合的網格員工作體系。三是構建基層自治網格。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探索打造“十小自治”新模式,拓展線上線下渠道,自下而上建立小區居民微信群639個,開發推廣“悅橋南”“隨手拍”等手機APP7個,成立居民自治自管組織575個。同步建立“居民議事會”“紅色小院會”“板凳會”等制度,嵌入居民自治網格,廣泛收集群眾各類問題訴求和困難,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四)構建“供需平衡”服務體系激活驅動力
一是征集“微心願”。始終將滿足群眾需求所求作為社區工作的核心重點,堅持問題導向,立足群眾關心的健康、養老、就業、娛樂等問題,在每年年初集中開展一次“微心願”征集活動,通過入戶走訪、邀請群眾代表參加社區工作研討、座談交流等形式,建立群眾心願單,結合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公開公示心願完成進度,並通過分發心願貼、開通心願熱線等,常態化征集群眾心願。二是推動“微治理”。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區級層面,聚焦數據匯聚融合搭建聯動聯治平台,整合養老、醫保、司法等系統平台,實現社區代辦事項“一站式”辦結,同時將“渭濱城市之眼”市民隨手拍、“城市慧眼”視頻抓拍融入城市精細化管理系統,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觸手。社區層面,深入挖掘轄區內退休領導干部、專業技術人才、熱心群眾等人力資源,組建社區“顧問團”,成為社區服務治理的參謀助理及志願先鋒隊伍,依托網絡網格及居民自治組織等,幫助解決群眾生活難題,以“微治理”撬動“大幸福”。三是領辦“微項目”。每年組織開展社區黨組織“為民辦十件實事”活動,健全一線問需、承諾踐諾、群眾評議工作機制,建立工作台賬,項目化管理、清單式推進,全區在小區綠化、養老服務、文化活動、化解矛盾等方面,每年完成項目560個,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社區通過“雙報到”平台實時發布項目認領清單,各包抓聯系單位及在職黨員,根據自身職能優勢,主動領辦項目,累計完成小區綠化、道路硬化等項目60余個。
三、取得成效
(一)社區黨組織組織力進一步加強。在社區服務治理工作不斷向小區、住戶延伸的同時,黨組織也從社區延伸至每門每戶,有效將轄區內黨員、單位在職黨員及流動黨員等凝聚在一起,進一步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力,形成了社區工作合力。目前,各社區“兩委”班子健全、結構合理,干事創業勁頭十足,實現了黨建引領“一社區一特色、一社區一品牌”,成為了“五級”網格的調控中樞,社區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二)社區服務質效全面提升。以“四大體系”建設為核心,構建問題快速發現、信息共享直達、辦理協同高效的基層善治新格局,城市精細化平台共受理案件4.7萬件,辦結率達到99.8%。在職黨員、公職人員通過“雙報到”進網入格,開展志願服務累計超過6萬小時。聯動民政、人社、司法等多部門,通過設置小區“流動辦公桌”延時服務,開展紅色組織、隊伍、活動、文化“四進”小區活動800多場次,新建社區工廠10個,化解矛盾糾紛410件次,樹立“橋之音”“愛心義社”“健康小屋”等服務品牌10余個。
(三)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點堵點問題。印發《黨建引領關於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三無”小區治理的實施方案》,發揮小區黨組織、“紅管家”隊伍、居民自治小組作用,採取拆牆並院、連片聯管、服務社指導和提供低償托管服務等方式,推動153個“三無”小區物業服務實現全覆蓋。社區治理“離案”服務經驗做法——“581(我幫你)院落服務合作社治理‘三無’小區難題”,獲評陝西省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依托智慧社區平台共享數據,進一步完善快遞小哥、市民“隨手拍”、職能部門“接單辦”、居民群眾“網上評”的應用場景,加速“線下+線上”全面聯網融合,以數字化治理,推動破解難點堵點問題。
四、經驗啟示
(一)構建“四大體系”組織建設是根本。通過抓社區黨組織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實施黨組織書記能力提升工程和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社區黨組織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主心骨”。這啟示我們,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必須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擺在最突出位置,作為全部工作的主題主線,堅持不懈提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質量和黨員干部能力素質。要推進“核心領導—權責配置—能力發展—合作運轉—責任追溯”的整體安排,優化治理主體權責關系,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考評體系,整體推進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多重成效和多種效益。
(二)構建“四大體系”貫通聯動是關鍵。通過抓多部門協作、“雙報到”制度落實以及吸納各級黨組織、黨員共同參與,在線上線下搭建起基層治理合作平台,讓智慧向基層聚集,讓資源向基層傾斜,賦能基層治理。這啟示我們,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一定要善於整合和撬動各類資源,聯合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專業社會組織等,以公益聯盟、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形式鏈接轄區資源,逐步支持和培育各類專業化、多元化、自治化的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要加強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黨員等專業化培訓,深挖轄區內人才資源,吸納多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三)構建“四大體系”群眾參與是保障。通過抓網格化管理、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建設群眾議事亭、制定議事規則等,引導群眾成為小區及社區治理的新主體,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之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啟示我們,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勢必要發揮群眾的主體性力量,進一步搭建多元化協商平台,暢通群眾參與渠道,健全完善相關制度,明確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權利和義務,統一和規范賦權事項、參與形式、實踐流程等,切實保障群眾有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要不斷健全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打造服務品牌,及時總結推廣基層首創經驗,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