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山東鄒城市委鳧山街道:黨建引領六微共治 守望相助幸福家園

中共鄒城市委鳧山街道工作委員會

2024年11月01日14: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鳧山街道鳧山路社區地處山東省鄒城市兗礦機關駐地,面積1.12平方公裡,轄15個小區,7542戶居民,17932人。社區黨委下設31個小區黨支部,62個黨小組,並設立了124個黨員中心戶,擁有黨員1380名,形成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黨員力量。在黨建引領下,鳧山路社區積極創新,提出了“六微共治”的治理理念。這一理念,從細微處入手,深入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通過微組織、微服務、微項目、微課堂、微典型和微治理六大板塊的協同發力,鳧山路社區成功構建起了“小社區、大社會,小陣地、大服務”的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微組織”,建強基層堡壘

鳧山街道鳧山路社區堅持以網格“塑形”,以組織“鑄魂”。推行“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宇上”,探索“紅色網格”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按照“規模適度、無縫覆蓋、運轉高效”的原則,將15個小區劃分為4大片區,29個微網格﹔組建小區黨支部31個,黨小組62個,中心戶124戶,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宇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五級穿透式黨組織體系,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到群眾家門口。

社區推行專職力量“一員一格”,服務、兼職力量“一格多員”,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配備212名樓棟長,充分發揮樓長、黨員“人熟、地熟、事熟”優勢,推動紅色力量下沉,實現“人、事、物”網格管理全覆蓋,促進黨員在文明城市迎檢、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讓黨旗在小區裡迎風飄揚,真正讓支部“動”起來。

(二)升級“微服務”,連通黨心民心

發動社區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群眾結合各自特長、愛好,分別組建銀齡黨員服務隊、晨光志願者服務隊、社區文化志願者團隊等10余支隊伍,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精准摸排統計,切實做好老年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關心關愛。對外依托共建單位,對內深挖自身資源,聚焦居民日常小事,扎實開展測血壓、理發、法律咨詢等便民活動,以“微服務”滿足群眾“微需求”,提升群眾滿意度。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開展“微信聊一聊”“入戶談一談”,解決急難愁盼事項,提升群眾滿意度,促進社會大和諧,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

推行敲門“三件事”服務法,開展開門三問(問健康、問餐食、問家常)、進門三檢(水、電、氣)、出門三清(清雜物、清垃圾、清通道)。健全完善“四必到四必訪”制度:做到群眾有不滿情緒必到、有突發事件必到、有矛盾糾紛必到、有喪事難事必到,家庭困難必訪、危重病人家庭必訪、空巢老人家庭必訪、信訪戶必訪。500余名黨員干部沖鋒在前,主動與1100多名80歲以上重點對象“結對子”,每月定期敲門,掌握健康動態。

(三)完善“微項目”,點亮居民“微心願”

夯實紅色陣地建設,精心打造“片區黨群服務站”、小區紅帆驛站等12處點位,發揮協商議事、文體活動、黨員教育等功能,把陣地建成為民辦事、黨員教育、居民活動的大舞台。通過組織網格員與居民“聊一聊”、會同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談一談”、聯合共建單位“議一議”、吸納社會組織“談項目”等多種形式,充分了解群眾需求,收集居民微心願。通過支部聯建、活動聯辦,與雙聯雙創、民意5來聽包保單位開展“契約化”共建,列出35條需求清單、10條資源清單、23個項目清單。截至目前,鳧山路社區已實施“晨光愛心接力”“婦女增能”“陪我長大·關愛留守兒童”“幸福鄰裡”等10余個備受群眾歡迎的小微項目,服務居民20000余人次、為民辦實事500余次。

(四)精選“微課堂”,推動學習共進

結合社區離退休老干部多的優勢,聚焦黨的理論、政策法規、安全知識、文學藝術多個方面進行授課,開展“家門口的流動微黨校”項目,不拘泥於場地,不拘泥於形式,小區門衛室、小廣場、群眾家裡……隻要有群眾的地方,就可以開講。“家門口流動微黨校”針對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對黨的理論政策,以社區退休老黨員及小區黨支部書記為教師主體,打造“紅色故事宣講團”,把小區裡的小廣場變成開放式、沉浸式的“黨員教育陣地”,將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相融合,通過情境式、互動式、體驗式教育,創新培訓渠道,多維度開展黨性教育,滿足不同受眾的學習需求。一張理論宣講的牌子,一份政策講解的傳單,社區的理論宣講員既可以是社區書記、“兩委”,也可以是退休后發光發熱的老黨員,通過基層干部對話群眾、老黨員對話新青年,以真心話、真感情講述真實故事,讓理論宣講既有深度又接地氣,提升了宣講吸引力。有效破解轄區內高齡黨員、行動不便黨員參與活動難等問題,讓黨課上出了“原味”、講出了“甜味”、追求了“真味”、感受到了“鮮味”。

(五)樹立“微典型”,激發群眾正能量

為推進社區治理,積極探索和實踐樹立“微典型”的方式,通過“一個示范帶動一片”,激勵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通過身邊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激發群眾正能量,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開展“三亮三比一爭當”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居民積極參與,亮身份、亮承諾、亮服務,比貢獻、比作風、比創新,爭當社區治理的先鋒模范。通過活動的開展,發現並培育了一批身邊的道德榜樣和文明家庭,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良好的道德風尚和文明素養,成為社區治理的生動教材。同時,還深入挖掘社區內長期參與志願活動且服務較好的黨員及志願者的先進事跡,通過宣傳報道、表彰獎勵等方式,讓他們的善行義舉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對在社區治理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設立“最美志願者”“優秀共產黨員”“最美黨員中心戶”等榮譽稱號,樹立了一批可學可做的榜樣。

(六)做實“微治理”,延伸治理觸角

為有效解決社區老年人行動不便、電子產品使用困難、政策信息接收較慢、信息收集反饋難、子女離家缺少照看等現實問題。鳧山路社區創新推出“小網格,大民生——流動辦公桌”工作機制,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打破傳統坐等上門的工作模式,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辦公,切實解決居民困難,把“辦公桌”搬進小區(網格)。以“零距離”服務拉近“鄰距離”,使居民“少跑路”甚至不跑路,現場為居民辦理服務事項,進一步暢通民意、為民解憂,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激活民力、凝聚民心,實現“到家服務”“服務到家”,不斷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滿意度。

三、主要成效

(一)強化了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黨建引領下,鳧山路社區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為核心的社區治理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社區治理的各項工作。黨委書記堅持帶領社區班子成員遍訪轄區居民和社會單位,廣泛收集民意需求,通過加強黨組織的建設,筑牢基層戰斗堡壘,繼而提升為靈敏高效的群眾訴求快速反應機制,多方參與促進新發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確保了社區治理的正確方向。

(二)實現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六微共治”模式將社區治理細化為六個方面,包括微組織、微服務、微項目、微課堂、微典型和微治理,推行網格化、精細化服務,將黨支部建立在網格中,以“小網格”促進“大社會”的穩定,社區事務已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使得社區治理更加具體、更加貼近居民生活,有效提升了治理效果。

(三)促進了居民自治與共建共享。社區黨委主動發揮牽頭抓總、凝聚各方的總指揮作用,形成黨委牽頭、搭建平台、黨群議事、合力共治的生動局面。通過召開現場征集意見會、健全完善各項民主協商工作制度、投票表決結果公示等方式,積極聽取居民建議,推動了小區停車難、充電難、老舊改造各類問題的有效解決,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激活民力、凝聚民心,引導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建設,提升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探討啟示

(一)深化黨建與社區治理的融合發展。社區應持續深化黨建與社區治理的融合發展,將黨的領導貫穿於社區治理的全過程。通過加強黨組織建設,提升黨員素質,確保社區治理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推動社區治理的創新與升級。面對社區治理的新形勢、新任務,社區應積極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手段,推動社區治理的創新與升級。例如,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社區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可以加強與其他社區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經驗,共同推動社區治理的發展。

(三)強化居民參與意識與能力培養。居民是社區治理的主體力量。因此,社區應進一步強化居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參與能力。通過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居民對社區治理的認識和參與度﹔通過搭建居民參與平台,為居民提供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和機會。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