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崇義縣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31日17: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西省崇義縣探索以打造“知行家”文明實踐“升級版”推進基層治理,面向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結合崇義實際,學習借鑒典型經驗,因地制宜開展基層治理創新,打造具有崇義特色的基層治理模式和品牌。
一、背景起因
崇義縣位於贛湘邊界羅霄山脈東麓,國土總面積2207.7平方公裡,轄16個鄉(鎮)、1個城市社區,常住人口近17.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6萬人。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崇義城鄉基層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和組織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社區治理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空間格局更加開放,但管理服務中的矛盾糾紛增多。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普遍性問題,城市建設、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城市病”不斷顯現﹔另一方面,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勞資糾紛、物業管理等引發許多新的社會矛盾。社區活力大幅提升,但群眾多元化訴求難以滿足。在活力多元的今天,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涉及的大事小情,往往具有“多難”的特點,眾口難調。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但群眾自治主體性不斷弱化。現代社會治理,構建了黨委、政府、社會各方參與的多元互動的治理格局,但現實場景中,居民群眾、各類群體參與程度不高,“政府干著、群眾看著”。
自2019年設立城市社區黨工委以來,為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水平,破解社區職責不聚焦不規范、習慣用老辦法來抓城市社區工作,難以適應城市日益發展、基層治理服務需要,崇義縣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把干部主動下沉服務和強化群眾自治活力結合起來,推行“五聯五化”,在社區管理體制、資源力量下沉、黨員作用發揮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推行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在小區設立矛盾糾紛調處站,開展“敲門行動”,搭建“幸福圓桌會”等議事協商平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開展各類活動來凝聚居民人心,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破解了發展中的大量矛盾和難題。特別是當前省委提出大力實施治理強基戰略,要求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這既是要求也是方向。
二、主要做法
崇義縣大膽創新,深挖陽明文化底蘊,推進“知行家”建設,找到了一條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一)堅持理念創新,建設“知行家”,推動社區生活共同體建設。崇義縣是典型的山區小縣,縣城人口密集度高,黨群服務陣地空間不足、功能不全。針對這一現狀,崇義縣創建“知行家”社區綜合體,通過籌資900余萬,科學布局,新建、改建19個“知行家”,實現縣城居民小區全覆蓋。以“知行家”為平台,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聚力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打造橫縱交織的治理網絡。橫向上,整合社區內各類資源力量,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體,“知行家”為平台,社區居民、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架構,將社區黨建由社區黨組織唱獨角戲轉變為黨組織搭台、各類基層治理力量共同參與的大合唱。縱向上,建立“城市社區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知行家’理事會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六級縱向架構,深化常態化溝通協作,賦能社區治理,搭建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治理“生態鏈”。每月在“知行家”開展教化培訓、民生服務、矛盾調處等工作,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黨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責任體系,有效提升社區治理能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作用,著力將“知行家”打造成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堡壘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二)拆除分割“圍牆”,形成共治合力,變“單打獨斗”為“齊抓共管”。積極適應現代化治理新形勢,以“全域化黨建”為抓手推動條塊融合,完善社區治理的扁平化體系,構建社區治理的多元格局。推動“多網合一”,以小區樓棟、安置點為單位將6個社區細分成25個網格、60個責任區,推動相關職能部門服務、管理、資源、力量向網格集聚,且一個網格設立1個黨小組、配備1名專職網格員。以社區黨工委和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探索構建“1+6+25+19+N”社區組織體系,即“1個社區黨工委—6個社區黨組織—25個網格—19個‘知行家’—N個單位”一貫到底的黨組織鏈條,通過“陣地共用、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服務共融,難題共攻”的方式,推動71家機關單位與6個社區、19個“知行家”結對共建,每個社區與10至12個單位組成黨建聯盟,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引導2320名在職黨員到社區、“知行家”報到,就地編入25個網格、60個責任區、19個知行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傾。每個“知行家”至少安排2個機關單位包干,並引導在職黨員到“知行家”擔任“知行管家”,延伸網格黨組織“神經末梢”。通過健全組織體系,讓各方資源匯集,社區治理由“獨角戲”向“大合唱”逐步轉變。
(三)凝聚歸屬感,激發主人翁意識,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創造”。社區是人們生活的家園,通過文化引領,培育自治隊伍、打造扶持體系等措施,凝聚社區居民的歸屬感,激發主人翁意識。增強群眾自治意識,積極組織優秀業主委員會代表、群眾性活動隊伍“領頭人”開展文藝匯演和“知行夜話”,同步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向居民展示活動風採,居民對群眾自治工作了解不斷加深,對群眾自治組織認同度不斷深化,居民參與群眾自治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建強群眾自治組織,社區通過開展動態排查,摸排和擴建群眾性活動隊伍、志願服務隊伍及其他群眾自治組織,通過座談了解運行情況和面臨的困難,為53支隊伍提供指導幫扶,解決活動場所24處,幫助募集資金2.3萬元,切實解了燃眉之急。提高群眾自治能力,分領域、分類別組織群眾性活動隊伍、志願服務隊伍及其他自治組織“領頭人”開展培訓26場,群眾自治組織(隊伍)組織能力和服務能力明顯提高,隊伍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組織廣場舞大賽、徒步大賽等活動7場,讓群眾性活動隊伍、群眾自治組織“領頭人”全過程參與大賽組織,在具體參與中逐步強化作用發揮,群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四)延伸服務觸角,提升服務品質,變“零打碎敲”為“一站體驗”。服務功能是基層黨組織基本功能,基層黨建工作的生命力在於服務群眾。堅持問題、需求、民生“三個導向”,讓群眾感受“組織就在身邊”。聚焦“一老一小”,並統籌兼顧各類群體,在“知行家”合理劃分便民生活服務區、親子活動區、文化娛樂區、運動康養區、陽明文化體驗區、創業就業服務區等六大功能區,打造“一站式”服務綜合體。創設暖心茶吧,定期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設立志願服務站,根據群眾需求,提供便民超市、社區團購、家政等10余種便民服務,實行居民點單、“知行家”派單、黨員志願者接單、社區黨組織晒單閉環志願服務模式,吸納退休老黨員、在職青年黨員、熱心居民等100余人組建26個志願服務隊,常態化收集群眾實際需求、服務設置意見建議、城市治理意見建議等,每月開設“知行黨課”,每周開展健康義診、家電維修、書畫培訓、健身舞蹈、愛心義剪等29類具有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志願服務活動。
(五)強化三個保障,推行要素引領,夯實社區治理支撐。堅持資源力量下沉,強化社區治理基礎保障。抓體系建設,“知行家”建設統一風格、標准、服務、模式、標牌、LOGO,通過社區黨組織兜底、融合在職黨員報到、引入社會化力量三駕齊驅,不斷探索完善場所日常管理、群眾發動、資金募集等長效機制,大力助推場所日常管理隊伍、群眾性活動隊伍、社會化志願服務隊伍等隊伍建設。抓服務覆蓋,堅持政府政務服務、社會組織志願服務、群眾自主服務同向發力,全方位不間斷開展各類服務活動,梳理明確四大類面向居民、村民便民服務事項108個,著力打通事項受理辦理堵點,實行城區村、居民“一窗式”通辦。抓素質提升,以每日一知為核心提升群眾思想觀念、以每周一行為載體提升群眾文明素養、以每月一樂為主題提升群眾感情融和。
三、啟示
在推進過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維視角,讓我們對城市社區基層治理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一)推進社區治理,必須建強基層黨組織,讓“秤砣雖小壓千斤”。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基層治理水平的高低。推進社區治理,必須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火車頭”作用,通過打造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社區居民、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堅持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民生服務等活動,注重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才能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前哨。
(二)推進社區治理,必須鞏固群眾主體地位,讓“我的地盤我做主”。做好新時代基層治理,必須破除管理思維、“長官意志”,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喚醒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要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讓“百姓的事,百姓聽、百姓議、百姓評”,逐步引導居民參與社區重大事項,從“辦好分內事”向“干好大家事”轉變,才能最終實現自治、自樂。
(三)推進社區治理,必須統籌各方資源,做到“眾人拾柴火焰高”。城市社區治理點多面廣、紛繁復雜,僅僅依靠有限的社區工作者必然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必須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統籌推動黨建、民政、文旅、體育、衛健、人社等部門單位的資金、政策和項目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同時注重協調轄區部門單位結對幫扶,解決好場地、資金、活動和服務等一系列問題,才能實現小投入大整合、花小錢辦大事,最終組織好、服務好、引領好千家萬戶。
(四)推進社區治理,必須培育好“家文化”,做到“不是一家人但進一家門”。讓社區居民群眾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干在一起,增強社區黏性,必須通過弘揚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文化,營造家庭般生活氛圍、提供家人樣的親情服務,把居民從相對獨立的個人空間吸引到聚合空間,參加公共活動,引導群眾在互動中熟悉,在熟悉中互信,在互信中互愛,才能最終將社區建成大家庭,破除“對門不識人”的狀況,實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五)推進社區治理,必須精准滿足群眾需求,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推進社區治理,必須將滿足群眾有效需求放在最首位,通過剖析社區人員構成、年齡結構、人群特點等,因地制宜精准服務,才能打開聚人氣的流量密碼,變“要我來”為“我要來”,為基層治理回歸群眾提供了基礎和前提。
四、下一步思考
崇義縣通過探索“知行家”這個載體和抓手,打破條塊“壁壘”,聚合多元主體,推動實現社區治理相互貫通、相互聯結。這是創新城市社區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有益實踐,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也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空間。從實際來看,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斷深化,實現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雙贏,還需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於強化城市基層黨建意識的問題。抓城市基層黨建需要運用系統思想,必須克服要人、要錢、要編制的“等靠要”心理依賴,要善於從黨建引領借勢發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破把城市黨建局限於社區黨建的慣性思維,將機關、國企、新興領域黨建等納入城市基層黨建進行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融入城市黨建“大家庭”,將各領域的陣地、經費、人力等資源進行統籌整合、配置使用。
(二)關於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的問題。創新社會治理,根本在於通過加強基層黨的組織建設,把黨的領導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實現黨領導社會治理、依靠群眾加強社會治理。必須善於統籌“群體”和“個體”的利益,要在社區治理謀篇布局、制定對策措施中貫穿“黨建引領”的理念,在具體工作中體現黨建力量,發揮政治功能,凝聚人心,推動形成各類組織、廣大群眾自主參與機制,找到民意最大公約數,讓治理充滿民生溫度。
(三)關於健全城市社區服務體系的問題。社區治理難點痛點交織,必須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誤區。當前,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城市居住群體日趨復雜、主體多元、需求多樣。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社區服務設施很完善,但使用率不高﹔有的服務開展了一輪又一輪,但服務質效卻不好,造成群眾對社區服務認同感不強。如何提供精准化、精細化服務,構建一個覆蓋全居民、全時段、全要素、全過程的社區服務體系是當今的一個新課題。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