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吉林長春市綠園區:構建“五社聯動”新機制 激活社區發展治理新動能

中共長春市綠園區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31日17: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立足區情實際,探索構建“五社聯動”新型社區治理機制,通過招募社區合伙人、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運行社區基金、創辦社區社會企業、培育社區文化,全力構建組織、治理、發展、服務、文化“五維共抓”工作體系,有效提升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水平。

一、背景起因

長春市綠園區現轄72個社區419個小區,常住人口71萬人,作為老城區和人口大區,面臨社區基礎設施老化、社會組織不夠發達、經費投入有限、服務力量不充足等諸多痛點難點,社區治理高度依賴財政資金、黨群服務陣地利用率不高、社會資源參與基層治理積極性不強等瓶頸難題愈加突出。有鑒於此,綠園區堅持從需求處入手、問題處著力、矛盾處突破,深入貫徹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部署,制定出台《綠園區推動“新五社聯動”深化社區發展治理的實施方案》,通過招募社區合伙人、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運行社區基金、創辦社區社會企業、培育社區文化5項路徑協同發力,加快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新格局,有效實現強組織、精治理、優服務、助發展、聚共識。

二、做法成效

(一)突出“合伙聚人”,拓寬跨界合作“朋友圈”

廣泛招募社區合伙人,破解社區力量不足、專業不強瓶頸,依托社區基礎設施匯聚資源、輸出服務,實現助企、惠民、善治。一是多渠道分類招募。通過公開路演、線上發布等途徑廣泛招募商業、公益、社群、個體四類合伙人,按照內部發掘、社區推薦、居民優選、街道審核程序,引進國文醫療集團長春院區、豐農惠民驛站等348個優質社區合伙人團隊。二是多維度融入社區。推行購買服務項目、公共空間共營、志願服務積分等模式,引導社區合伙人採取公益+商業形式參與社區服務、發展、安全、治理,共同運行春游市集、中央廚房等60余個合伙項目,依托合伙人資源在全市首次為1383名社區工作者免費體檢。三是多機制保障合作。健全完善社區合伙人引入、退出、評價管理機制,適時開展社區合伙人質效評價,根據作用發揮情況給予物質、精神激勵,並與5個共營成效不佳社區合伙人解除合作關系,以長效機制確保常態運轉。

(二)突出“樞紐集群”,搭建要素集成“綜合體”

出台《綠園區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指南(試行)》,因地制宜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實現各個空間陣地活起來、用起來,破解社區陣地閑置、缺乏人氣瓶頸,推動見人、見事、見物。一是因需確定規模。立足以人為本、精准服務,共享融合、多維體驗,功能延伸、集成便捷,公益為本、商業邏輯4大原則,確定片區級、社區級、驛站級3級建設規模,指導各街道依托各級黨群服務陣地、配套服務載體確定10個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規劃,分類推進垂直布局、水平布局、混合布局建設模式。二是優化運營模式。採取街道自建、企業協建、政府投建等方式,試點建設“小暖HUI鄰”“璣羽閣”“頤園居家”等5個社區服務綜合體,通過自主運營、委托運營、企業運營等方式推動金強物業、修正藥業、蘇繡手工藝人等社區合伙人入駐共營,實現社區服務綜合體各類空間高效運轉。三是豐富服務功能。聚焦兼顧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細分社區服務綜合體社區管理、“醫食購樂”等8類功能業態,配套建設22個“幸福食堂”“幸福學堂”“幸福驛站”“幸福醫館”,在新竹社區建設800平方米中央廚房,打造便民服務一條街,每日服務居民3萬余人次,輻射周邊200多個居民小區,通過社區主導、商業補充提供更具人性化、更加現代感的一站式綜合服務體驗。

(三)突出“兜底反哺”,壯大多方投入“蓄水池”

將社區基金作為匯聚各方資金投入的重要載體,持續完善運行方式,提高運行質量,破解社區資金渠道單一、服務能力受限瓶頸,實現兜底、強基、煥新。一是探索雙軌運行。實施慈善基金、發展基金“雙軌制”運行模式,推動69個社區全覆蓋組建成立慈善基金,聚焦重點人群提供公益服務。探索成立區級社區發展基金,推動4個街道與社會組織先行組建社區發展基金,在更大范疇助力社區建設,實現慈善與發展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二是推動多數受益。注重運行基金惠及組織、群眾,明確由街道監管、社區主導、協議約定,提取社區綜合體各類運營主體營業流水3%額度注入社區發展基金,用於社區建設、治理。普陽街道通過運行社區發展基金募集資金100余萬元,有力支持社區運營服務項目。運行社區慈善基金僅6個月,通過公益路演、愛心捐助等方式募集社區慈善基金202萬元,開展服務活動50余場,惠及群眾3.2萬余人。三是注重全程監管。堅持行政監管與社會監管並行,區、街道兩級分級負責,通過定期查驗、重點抽查、日常跟進等方式,督促基金項目審批、資金籌付、組織年檢、登記評估等事項合規運行。以社區為主體,依托長春慈善網面向社會公開基金使用情況,確保安全穩妥、有序提升。

(四)突出“自營造血”,激活社區發展“動力源”

強化社區發展思維、社會思維、服務思維,通過成立社會企業盤活社區現有硬件、軟件資源,將盈利按照經營目標再投入自身業務或公益事業,破解社區定位偏向、活力不足瓶頸。一是規范運營組建。堅持黨建引領、社區主體,民主決策、補位服務,市場運作、效益平衡原則,區委組織部、區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區市監分局共同指導成立“同欣薈”“家苑”“泉心”“潤民”等6家社區社會企業,將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會治理、服務轄區居民作為經營目標,規范籌備、審核、設立流程。二是明確運營方向。在全面梳理資源、尊重社區成員意願和滿足居民需求的基礎上,按照“錯位”“補位”原則,確定各社區社會企業社會目標、功能定位和發展策略,重點聚焦無專業化物業服務小區接管、普惠性民生服務、解決社區居民就業等5個方面拓展業務,及時彌補居民急切需要的10余項市場空缺。三是提升運營成效。街道、社區黨組織在社區社會企業成立、運營、利潤分配等關鍵環節開展全流程監督、督促,社區社會企業每年稅后利潤在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后全部投入社區基金,每年可至少增加120余萬元資金開展社區建設、普惠服務,實現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籌兼顧。

(五)突出“文化沁潤”,凝聚發展治理“軟實力”

注重“以文化人”,立足區域特色涵養社區文化,切實提升群眾共建社區、共享美好的公共意識,破解社區治理單打獨斗、自說自話瓶頸。一是培育環境文化。通過政府劃撥、企事業單位支持、個人贊助相結合方式,強化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休閑娛樂環境改善、文體設施配套,充分釋放露天廣場、亭廊庭院等“金角銀邊”作用,建設社區文化廣場、休閑小品、口袋公園等各類文化活動中心、站點60余處,努力提供觸手可及的文化活動配套設施。二是培育活動文化。發布《綠園區社區活動項目導則》,常態化開展西城惠民大集、兒童市集、小區升旗等100項文化品牌活動,圍繞“福文化”、雷鋒精神、電車文化等打造萬福社區、雷鋒社區、南陽社區等51個特色社區文化品牌,逐步推動形成“一社一品”文化格局。三是培育精神文化。大力規范社區價值觀、社區道德准則、生活准則,在419個小區全面建立小區公約、居民自組織管理規定等社區公共制度,定期開展優秀“三長”、志願者、社區達人評選,及時為群眾骨干搭舞台、給平台,通過骨干帶動更多群眾加入社區發展治理大局,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

三、經驗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才能破解“一盤沙”、實現“一盤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創新“五社聯動”新型社區治理機制制約因素多、涉及理念新,綠園區在實踐中注重最大化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黨員群眾工作優勢、職能部門行業管理優勢、社會資源專業優勢,有效實現條塊結合、統籌協調、資源共享。實踐証明,黨組織是破解矛盾、攻堅破題的關鍵所在,隻要充分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在政治、思想、組織、能力、機制上的引領作用,就能夠沖破障礙桎梏,創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堅持守正創新,才能破解“不能為”、實現“能作為”。綠園區探索構建“五社聯動”新型社區治理機制的構想來源於2023年度2輪赴成都市學習考察,調研結束后,綠園區兼顧守正與創新,在東北地區沒有現行樣板可供參照的前提下,注重既落實上級精神不走樣,又先行探索實踐不止步,全區各級黨組織形成了大抓“五社聯動”新型社區治理機制一致共識。通過一年來的謀劃、摸索、提煉,有效提升社區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基層的難題,切實發揮強基賦能有益作用。

(三)堅持人民至上,才能破解“造盆景”、實現“見風景”。綠園區始終注重發揚“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的優良傳承,並在構建“五社聯動”新型社區治理機制的實踐中鮮明“一切依靠黨的組織、一切為了人民幸福”的治理邏輯,將群眾需求作為各項工作的“第一標准”,持續健全機制、創新載體、搭建平台,努力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和全流程群眾受益。實踐証明,正是讓創新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居民群眾,才能有效實現組織引領與群眾期待的“雙向奔赴”,各項探索才得以長效推動、長久落實。

(四)堅持問題導向,才能破解“抓眼前”、實現“促長遠”。社區治理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任務,特別是與南方發達地區相比,北方地區社工和社會組織資源普遍質量不夠高、數量不夠多。為適應新形勢要求,綠園區力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注重“抓常抓長”,以點上探索形成面上機制,有力解決一批基層難點、堵點。實踐証明,試點探索“五社聯動”新型社區治理機制后,各街道社區在短時間內積極響應、大力推進,取得了明顯反響,使得黨組織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創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