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重慶市開州區文峰街道:深化“鄰裡說理室”一線實踐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中共重慶市開州區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28日15: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重慶市開州區文峰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資源整合、流程再造、功能重構、模式創新,全力打造“一站式”糾紛調處中心,創建“鄰裡說理室”調解品牌,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把“死結”變“活扣”,把“陌鄰”變“睦鄰”,探索出一條“不出調解門,能調百家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文峰街道“鄰裡說理室”創建以來,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230件,化解成功率達98%,群眾滿意度由創建前的82.4%提升到99.6%。

一、背景

文峰街道位於開州區城區東部,轄區面積20平方公裡,轄有13個村(社區),常住人口10.8萬人。文峰街道經歷了大移民、大搬遷、大建設時期,曾經一段時間內群眾利益訴求多元,社情民意較復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文峰街道深耕網格化、精細化社會治理,主動探索求變,大膽創新突破,精心打造“鄰裡說理室”調解品牌,建立全域覆蓋、上下聯動、精准到位、運行高效的基層治理運行機制,切實提高基層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推動城市基層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整體聯動,變“單一型”為“綜合型”

一是資源大整合。全面整合黨建、綜治、信訪、民政、應急、環保等各類資源,建立“一站式”調解窗口,實現人員整合、資源整合、數據整合、服務整合,建成運行規范、集成高效、分級多元的矛盾糾紛化解體系。二是排查大聯動。建立街道、社區、網格、小區“四級包聯包抓”聯動機制,強化源頭預防、源頭治理、依法治理,做到矛盾糾紛早發現、早防范、早化解、早處置。三是平台大升級。規范建設11個“鄰裡說理室”,同時延伸觸角建成5個小區議事亭、2個法治長廊、1個駐警調解室,組建326人“調解人才庫”,方便群眾有地方說事,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百米”。

(二)聚焦規范建設,變“端菜式”為“點菜式”

一是建立“六個一”標准。即懸挂一塊牌子、規范一個標志、配置一套設備、亮明一個身份、健全一套機制、固定一套人員,推動“鄰裡說理室”規范化建設。二是制定六步議事規則。“鄰裡說理室”按照事前議事收集、醞釀,事中調查、協商,事后監督、回訪的工作流程,規范辦事程序,健全工作台賬,嚴格閉環管理,確保矛盾糾紛受理及時、辦理有效。三是創新“4+N”調解模式。以“鄰裡說理室”為載體,確立“4”類固定人員(社區書記、民警、綜治專干、網格志願者),“N”類靈活人員(社區內高望重老黨員、老干部,好鄰居、法院法官、居民小組長等),根據事件復雜情況或由申請人進行“點菜式”選擇,通過人民調解團隊推動問題解決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聚焦多元化解,變“后端治”為“前端防”

一是建立源頭預防“前哨崗”。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前置防線、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處置上來,強化源頭防范、預測預警、應急處置,把“最后一道防線”前移到網格“第一線”。二是打造矛盾溯源“立體網”。推行一“訪”、二“談”、三“幫”、四“解”、五“控”的“五步工作法”,精准追溯矛盾根源,對症制定化解方案,多層級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三是培育和諧善治“沃土壤”。高度重視和諧善治氛圍的前端營造,深入實施小公約、小民主、小服務、小調解、小平安、小鄉賢、小名人、小家訓“八小工程”,“以小見大”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四)聚焦機制創新,變“粗放型”為“精准型”

一是建立三級調處機制。一般性矛盾糾紛由“網格員+樓棟長”在源頭發現處理,做到處置在小、化解在早﹔較大矛盾糾紛由社區牽頭,協調各方力量,做到平安不出事、民事不轉刑﹔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由街道牽頭,積極推動“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做到矛盾不激化、不升級。二是建立通報協調機制。街道每月將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研判情況通報村(社區),每月召開聯席會邀請相關部門參加,及時共享信息,研究解決重大矛盾糾紛,群策群力提高調解質效。三是建立分流化解機制。按照“出門一把抓,進門再分家”的思路,堅持把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起來,對不同主體、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各類矛盾糾紛按照“屬地管理”“分級分層管理”的原則進行分流處置。

(五)聚焦長效常治,變“大維穩”為“大平安”

一是定期跟進回訪。定期開展案件回訪,讓協議履行到位、矛盾糾紛化解到位,確保矛盾糾紛不潛伏、不激化、不升級。二是注重風險預警。對重點矛盾糾紛,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及時落實穩控措施,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准備,有效防止事態蔓延發展。三是深化智能服務。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建立社區綜治中心,聯合相關單位開發專用“社區e通”APP,將社會化服務引入平安綜治“9+X”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群眾不出家門便能“化煩為解”,實現治理不打烊。

三、取得成效

(一)健全了基層治理的組織體系,搭起了矛盾隱患化解的“四梁八柱”。整合轄區資源,成立小區理事會、議事會等鄉風文明類、矛盾調解類社會組織50余個,構建“社區+社會”組織體系,圍繞基層治理、社區提升等開展基層黨組織聯建共建活動185次。探索推行縱向建、橫向聯的區域化社區聯動治理機制,成立黨建聯盟,吸納200個轄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5000余人參與共建活動。推行社區黨建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項目建設聯推、服務難題聯解、精神文明聯創、社區治安聯防的“六聯動”工作法,解決社區治理中黨建活力不足、城市管理矛盾糾紛訴求、小區物業管理亂等事項400余件次。

(二)促進了多元力量的協同聯動,擴大了共同綜合治理的“輻射半徑”。打造“板塊—網格—小區—個體”社會治理共同體,建立“一站式”調解窗口,實現人員整合、資源整合、數據整合、服務整合。優化黨政主導、社會協同、部門聯動、公眾參與等機制,印發《規范建設“鄰裡說理室”實施方案的通知》《進一步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等文件5個,銜接融合基層綜治、群眾接訪、應急管理等具體業務11項。開展街道、社區、網格、小區“四級包聯包抓”,成立“1名社區副書記(副主任)+3至5名網格員”網格組11個,累計收集矛盾糾紛信息1800余條、潛在風險點500余個。

(三)辦好了群眾關切的實事好事,構建了和諧和睦和順的“鄰裡氛圍”。以“鄰裡說理室”為載體辦好“微實事”,秉承“鄰裡說理室+小區治理”“家人治家”理念,始終將群眾需求擺在優先位置,緊盯政府看不到、個人破不了的民生“痛點”,將“鄰裡說理室”打造成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有效載體,有效促進社會基層治理和服務。“鄰裡說理室”自創建以來,充分發揮陣地軟硬件資源作用,緊緊圍繞人居環境、家庭關系、公共設施、安全穩定等重點領域,協調解決小區化糞池外溢、違法建設、佔綠毀綠、車輛亂停亂放等“急難愁盼”問題665個,辦實辦好夫妻矛盾化解、寵物丟失找回、老舊小區車位規劃等“微實事”586件。

四、經驗啟示

(一)堅持群眾路線是法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文峰街道“鄰裡說理室”注重充分調動廣大基層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作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用人民教育人民、以群眾調解群眾。近年來的一線實踐証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群眾是創新人民調解的最佳方式,是社會矛盾糾紛能及時、有效化解的重要法寶。

(二)落實責任制度是關鍵。肩上有責任,行動才有動力,嚴格落實調解責任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和保障。“鄰裡說理室”建立了“六個一”標准、制定了六步議事規則、創新了“4+N”調解模式,明確了責任、制度和措施,促使調解組織和調解員主動作為、履職盡責,杜絕了推諉、拖延、梗阻等現象發生,把牢了矛盾糾紛調處的主動權,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三)堅持依法調解是核心。 “鄰裡說理室”在矛盾糾紛調解中注重以法律為准繩,探索形成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人民調解”新方法,做到釋法明理、分清是非,合法、合情、合理地促使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提高了調解的實效性、權威性和公信力。

(四)不斷開拓創新是活力。“鄰裡說理室”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調解方法、措施和手段,規范辦事程序,健全工作台賬,嚴格閉環管理,促進矛盾糾紛調解由“被動受理”向“前置推送”轉變,不斷探索對群眾訴求的提前感知、提前研判、提前服務,做到分類施策、精准回應。同時,緊扣群眾需求,促進新應用場景的不斷開發和升級,使調解工作步入了多元化、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真正發揮了小網格、大調解、大普法的作用。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