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上海市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織密社區“微網格” 托起居民“大幸福”

上海黃浦區五裡橋街道黨工委

2024年10月28日13: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上海市黃浦區五裡橋街道黨工委充分發揮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基層微網格治理,以小小網格撬動大治理、托起大服務、釋放大能量、共創大平安。為進一步做實網格化管理,五裡橋街道以龍華居民區的春江小區為試點,構建“5+5”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打造了可感可及的公共服務新體驗,探索了高效協同的基層治理新路徑,為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融入多元力量。

一、背景與起因

春江小區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由12棟小高層和1棟高層組成,共有383戶居民,實有人口1300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551人。其中的高層春江大樓是盧灣區最早建成的動遷安置高層住宅,為當時的地標性建筑。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各類“老年病”不斷顯現,雖然前幾年經過拆違和美麗家園一期建設,小區整體的硬件水平已經得到了一定提升和改善,但是小區老年人口多、流動人口多的二元結構突出,各類治理難題亟待解決:一是傳統協商議事形式逐漸不能兼容新的人際交往模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於在線上溝通交流、發表意見建議,單一的線下面對面議事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新的議事需求。二是傳統養老服務不能滿足當前需求。春江小區老人佔比超40%,居家養老服務需要升級。老年群體獲取服務信息渠道較少,原先人找服務的供需模式也急需改變。由於地理位置原因,雖然地處市區,但是離菜場、社區衛生中心和食堂距離都較遠,對於居民特別是老人來說,出去買菜、配藥和就餐都不方便。三是傳統小區管理模式亟需技術賦能。面對小區高空拋物、消防通道堆物、垃圾箱房門前丟棄垃圾等各類安全問題,傳統的物業管理模式無法徹底解決,亟待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在此背景下,五裡橋街道構建了“5+5”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通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治理鏈條,把社區各類網格統一整合成“一張網”,不斷優化網格運行機制,探索更精細的網格管理措施。

二、做法與經過

(一)網格細分,夯實精細化治理根基

城市社區人口規模多、居住密度大,個性需求多元,治理任務繁重。五裡橋街道探索最小治理單元,化大為小、分而治之。一是細分劃定微網格。此前街道按照三個街區黨群服務站設置網格,存在底數不清、情況不明,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堵點難打通等問題。根據《關於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干措施》的要求重塑網格,按照人口規模適度、服務管理方便、資源配置有效原則,每個微網格以住宅小區或若干樓組為基本單元劃分,每個微網格覆蓋300至500戶,做精做細基層治理單元。春江小區共有383戶,綜合考慮地域分布、人口密度、業態特點等因素,將春江小區劃分為一個獨立的網格,搭建格裡廂議事平台,激活基層治理“微引擎”。二是建立網格管理體系。五裡橋街道構建“5+5”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建立街道—街區—居民區—微網格—樓組五級組織體系,推動部門職能、居民代表向網格延伸,立足小網格、融入微服務、發揮大作用,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厘米”“最后一步路”的問題。三是配齊人員力量。指導居民區按照職責任務,將人員分為紅色宣講員、民意調查員、金牌調解員、特殊關懷員、公益志願員、應急處置員和監督巡查員等,當格內發生矛盾問題時,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得到相應的負責人,確保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二)黨建引領,推動治理資源聯動下沉

隻有建強基層組織體系,才能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貫通“精網微格”連接點,織密黨的組織體系。一是優化組織架構,“一體融合”深化黨建網格化建設。五裡橋街道在“街道—街區—居民區—微網格—樓組”五級組織體系的基礎上,配套“街道社區代表會議—街區黨建共治聯盟—居民區‘零距離’家園理事會—微網格‘格裡廂’—樓組‘吾裡家’”五級治理平台,形成五級聯動。街道黨建、平安、管理、城運中心等職能科室安排工作力量進入春江微網格,如黨建指導員、房屋管理相關人員、消防安全專業人員等,與微網格內的微網格長、社區工作者、老黨員、志願者、新就業群體等工作隊伍有效對接,形成共治合力。二是集聚資源力量,“縱橫交貫”織密社區治理矩陣。優化區域化黨建,加強黨建引領社會動員。龍華居民區黨總支注重發揮黨組織“協調各方,組織起來”的優勢,通過建立橫向互聯、上下貫通、共促共融的黨建引領網格治理工作體系,推動資源利用效應的最大化,吸納新就業群體代表到社區報到,讓他們以“移動微網格員”身份,在日常工作之余,及時發現社區中的突發情況,在線上與專職網格員對接反饋,做到早發現早處置。除此之外,龍華居民區黨組織還充分發揮黨組織優勢,主動聯動企業等多方力量,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揮不同參與主體治理優勢,破解停車難等各類社區治理難題。三是打造服務陣地,“精准便捷”提升網格服務效能。著眼於提升居民生活服務的質量和便利性,更加方便群眾,在微小空間和細致入微上展現“繡花”功夫,街道在春江小區2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打造了“格裡廂”家門口服務站。在原有的為老服務基礎上,全新配置早餐驛站、就醫配藥、為老送餐等服務功能,與老年活動室、親子閱覽室、烘焙室、鄰裡點等多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形成“5分鐘社區生活圈”,滿足小區各類人群的需求。

(三)“三會”運作,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社區是一個以居民為主體的生命有機體,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必須堅持“有參與度才有滿意度、有付出感才有獲得感、有自主性才有自覺性”的理念,激發居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20世紀末,誕生於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的“三會”(聽証會、協調會、評議會)制度,作為人民群眾開展民主協商的智慧結晶,是基層干部群眾開展基層治理各項工作的“傳家寶”。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三會”制度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健全和完善。一是利用數字技術創新“三會”形式。傳統的“三會”都是線下召開的方式。近年來,以數字治理深化三會制度,聽証會、協調會、評議會從“指尖”開到“雲端”,與線下“三會”以及格裡廂議事平台形成聯動。春江小區美麗家園二期建設項目中,居民區黨總支將雲端“三會”融入“最小治理單元”,微網格樓組微信群變身“雲端議事廳”,在線對小區改造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進行意見征詢。借助雲端“三會”,居民們圍繞垃圾箱房改造召開線上聽証會,最終確定以“春天的浦江”為主題進行美化,讓外觀更加簡約時尚。此外,針對門頭、車閘、小巷、路燈、架空線等設施的改造,大家也完成了線上投票表決。雲端“三會”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冊“上雲”,以年輕的視角提出獨到見解,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二是把居民滿意原則貫穿於民主的各個環節。基層治理必須以對居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馬上就辦”的態度採取行動,並在各個環節中讓居民參與進來,要相信居民、依靠居民解決問題。春江小區周邊服務資源相對匱乏,老年人出門買菜,很不方便。這個問題進入居民區黨總支“問題清單”,上報五裡橋街道。通過征求意見、多方協商、協調資源,在春江小區“格裡廂”邊側先行試點設立“便民菜點”。三是抓好群眾最關心和最關切的熱點難點。春江小區微網格成員通過調查走訪發現,“打開生命通道”成為居民們最迫切的願望。曾經的春江小區主干道,連一輛大車都開不進來,消防車、救護車來了,也隻能停在小區門口。道路拓寬並不容易,綠化面積縮減,以及停車難題,都需解決。在居民協調遇到困難時,運用“三會”制度,協助業委會,召開業主意見征詢會,幫助做好居民的溝通、解釋工作,化解矛盾。從傾聽居民意見、提出改造方案,到多次協調優化、落實各方責任,再到召開專項評議、描繪社區藍圖,在微網格內,大家充分運用三會制度這一基層民主協商的傳家寶,讓問題一一解決。

(四)數字賦能,提升精細化服務效能

依托數字化技術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智慧化、智能化水平,為社區減負、為治理賦能,已然成為社區治理新的發展趨勢。居民區黨總支通過一系列智慧化手段的運用,讓居民享受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不斷推進基層治理走向“智治”。一是搭建一體化社會治理智慧平台,實現數據有效整合。“智慧春江”,是龍華居民區打造的一款專屬最小管理單元的小區智慧應用系統,包含了大屏數字看板、中屏PC管理端和手機端小程序,完成了大中小屏的三方聯動,后台數據實現多元整合。在這個系統裡,對於后台全面展示了小區居住人口及重點關注人員的基本數據,如社區黨員、老齡對象、低保對象、志願者的年齡和性別佔比等,以及小區內房屋的門棟數、戶數和建筑面積等基本信息,為精准化社區治理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二是賦能感知設施精准運用,第一時間消除隱患。把數字治理技術與傳統物業管理相結合,通過增設各角度AI攝像頭、態勢感知等智能設備,針對非機動車棚火情預警、高空拋物、居民保修、垃圾箱房周邊小包垃圾落地等情況進行及時報送告警,提升各類矛盾問題處置效率。同時,利用城投水務智慧監測水表網絡,通過監測獨居老人家中用水情況和開展社區“一天兩見面”社區獨居老人關懷服務,為社區獨居老人的居家安全提供雙重保障。三是建立“四單制”服務體系,暢通精細化服務循環。依托於“智慧春江”小程序,居民區黨總支通過探索“居民點單、微網格長派單、微網格員接單、居民評單”的“四單”服務體系,積極推動為民服務常態化、制度化、高效化。為了讓“四單”服務體系真正能落到實處,春江小區微網格工作隊伍通過征集社情民意,對群眾需求及時匯總、分類梳理,制定出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清單,同時明晰相關工作職責,確保服務清單“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實”。

三、成效與反響

通過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社區治理,助推春江小區基層治理體系創新,成為居民自治有活力、老人養老有保障、數治建設有創新、人居環境有改善的和美春江,更加高效的智能地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更好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居民民生福祉得到改善,社區歸屬認同更為強烈。在春江小區的改造中,通過強化統籌全局、綜合施策,實現了管理力量高效協同,治理舉措綜合疊加,實現了群眾民生福祉改善和自治力量參與的同步推進。實施的居民公用設施改造惠及居民383戶,切實提高了居民居住幸福指數﹔通過協商共治,對小區公共空間進行重新設計,形成了“春江小亭”、“春江小巷”、“科普走廊”以及親子樂園等居民活動空間——在此過程中,積極推動了街區黨組織、黨員先鋒先行,社區能人達人賢人融入社區,實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和“我有所呼、民有所應”,潛移默化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二)網格治理共同體有效運轉,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通過雲端“三會”與線下三會的有機結合,圍繞居民關心的小區改造、為老服務等公共事務,深入開展自治協商,黨組織充分發揮力量,推動資源力量在一線集聚,解決了老舊小區的治理難題。居民通過持續地參與社區治理事務,增加居民、鄰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打破傳統社區中的“陌生人社會”困境,增加居民之間的信任與歸屬感。加深居民對居委、街道原有組織、新出現組織的服務職能認知,引導居民了解組織能力,組織職能,與各組織形成基於組織權責的雙向認知,消除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鴻溝,提高居民的滿意度。多元主體的有機參與、互聯互動更為緊密,真正實現長效常態管理和共治共享的與時俱進。

(三)社區居民在參與中受益,形成長效性多元共治格局。在春江小區“微網格”治理創新實踐中,從與居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微觀領域入手,遵從需求導向,圍繞社區居民衣、食、住、行等生活世界裡實際需求開展具體公共事務治理,居民既是公共利益相關方,又是項目主要制定者,還是活動直接參與人,這不僅有力保障了社區居民及自組織更多的知情權、決定權和行動權,更扎實地培育了他們的政治認知和責任意識,有利於公共精神的形成和人本價值的實現同時,實施以社會問題和居民需求為靶向的城市社區微治理,尊重社會的多元化和居民的差異性需求,高效、准確地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提高民眾滿意度,增進社區歸屬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四、經驗與啟示

作為街道黨建引領下探索微網格建設的試點小區,春江小區全面深化“微網格”建設,以黨建引領穿“線”、以多元服務串“珠”、以黨群參與成“鏈”,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第一,社區網格治理要堅持區域聯動,促進多元主體力量集聚。微網格體系架構的有效運轉依靠於多元主體角色功能的發揮。基層黨組織具有推動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是微網格有效運轉的外部牽引與內生動力。基層黨組織對基層社會空間進行嵌入式覆蓋,通過發揮黨的領導和服務型黨組織的作用,打造微網格新模式,助推微網格創新發展。在黨組織的引領下,注重發揮各類社區成員的“主體作用”,推動居民、商戶、企業、社區單位、物業服務企業與政府部門一起,各展所長、綜合施策,做到“有參與度才有滿意度、有付出感才有幸福感、有自主性才有自覺性”,激發多元共治的強大活力。

第二,社區網格治理要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居民關心的突出難題。隨著城市社區的不斷發展,基層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社區中矛盾也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在創新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社區居民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樹立群眾面前無小事的理念,對於社區出現的各類問題要持續關注、及時解決,不能諱疾忌醫。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把精細化服務落到實處。

第三,社區網格治理要強化制度保障,推進持續深入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離不開基層協商民主作用的發揮。基層社區協商謀求多元主體的利益共享、利益均衡和利益協調,是實現組織群眾參與城鄉社區治理、深化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途徑。居民有序參與社區治理事務依賴於長效的制度建設,要根據實際搭建自治共治平台,積極開展社區協商,公正合理地處理各方訴求、平衡各方利益,並完善綜合公共服務,滿足最廣大社區群眾的現實需求,進而得到社區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實現社區的有序治理、良性互動,進而逐步建立起參與型的基層社區協商體系。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