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人民工匠”許振超

2024年10月25日09:1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10月13日,在山東港口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一艘艘貨輪停靠在岸邊,高聳的橋吊正有條不紊地將大大小小的集裝箱卸下,生產井然有序。這裡正是“人民工匠”許振超奮斗數十載的熱土。

走進許振超大師工作室,隻見他身著工裝,佩戴黨員徽章,正和徒弟們嚴肅認真地探討技術難題。載譽歸來,年過古稀的許振超步履不停:在集團宣講,到全國總工會作報告,在清華大學工匠培訓班講課,參加浙江省職工創新展示開幕式、大國工匠進企業活動……弘揚工匠精神、鼓勵科技報國,許振超樂此不疲。

“我一定不辱使命,為國家培養更多科技創新型工人。”這是許振超在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向習近平總書記許下的錚錚誓言。

“做一名好工人,為國家做貢獻”

1950年1月,許振超出生在山東一個普通工人家庭。

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歲月裡,鐵人王進喜的名字伴隨他的成長。“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中國工人階級的豪言壯語在許振超心裡留下了深刻烙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隻要是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就要有迎難而上、永不退縮的精神。”

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做一名好工人,為國家做貢獻。”許振超立下少年志向。

1974年,24歲的許振超進入青島港,如願成了一名工人。當時的碼頭雖然已經開始機械化探索,但仍主要依靠人拉肩扛。此后十年間,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許振超重新認識了“勞動”。

“勞動很苦、很累,很多時候很枯燥,但勞動的成果非常美。”許振超坦言,道理雖簡單,但真真切切意識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十年磨礪,少年的一腔熱血沉澱為青年的執著與堅定,也為他以后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要堅持奮斗,干一行愛一行。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被選為第一批橋吊司機。在勞動之外,他很快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

當時,進口橋吊的關鍵技術掌握在外國廠家手中,設備出現故障時隻能高薪聘請外國人修理。有設備而無技術,處處受制於人,這樣的窘境常常讓許振超感到不安。“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自己掌握技術!”他決定想方設法弄懂橋吊的工作原理和修理方法。

隻有初中文化,也不懂英文,許振超面臨的困難不言而喻。但他沒被嚇退。一邊啃單詞,一邊研究電路圖,通過反復琢磨、研究,幾年下來,許振超終於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再也不用求外國人修設備了!”青島港有了自己的技術專家,許振超也由此走上了技術報國之路:干一行精一行,不斷超越自我。

他沒有高學歷,讀過的各類書籍卻多達2000余冊,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秉持“國家需要什麼就做什麼”“需要什麼學什麼”的信念,許振超多次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創造“振超效率”,九次刷新世界紀錄。他自己也從一名普通碼頭工人成長為“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等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少年理想終成現實。

干一流、爭第一,技術創新無止境

今天,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已是我國首個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碼頭。2023年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顯示,從港口條件來看,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球第四和第五,東方大港赫然屹立。

然而,幾十年前,青島港在世界港口中還只是個“無名小卒”。早期港口作業處於粗放式管理階段:沒有統一標准,現場嘈雜,故障頻發。

效率就是生命。1992年,成為橋吊隊隊長后,為解決這一問題,許振超開始練習並推廣“無聲響操作法”:將偌大的集裝箱放入船上或車中,從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曲線,做到鐵碰鐵而“無聲”,最大程度降低磨損率和故障率。

然而,反對聲音不絕於耳。很多人認為,要從頭實行一套新的作業方法,必然耽誤生產。但許振超不為所動,決心用事實說話。在他的堅持下,團隊職工逐漸掌握了這種工作方法,從長期看,生產效率提升了15%。“更為重要的是,鍛煉了職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工作面貌也煥然一新。”

2003年的一次作業,許振超和同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此后,“振超效率”揚名海內外。2019年,“振超”團隊再次創造每小時單船效率514.7自然箱的最新世界紀錄,保持至今。“中國速度”享譽世界。

企業效率提高了,節能環保也要跟上。長期以來,輪胎吊由柴油機供能,耗油量大,污染問題嚴重,成為困擾行業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恰逢國家號召企業開展節能減排行動,許振超意識到,“輪胎吊油改電”刻不容緩。

“當時國內外均沒有相關研究成果,實際上我們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重任在肩,前路未知。但許振超相信,技術總會進步,關鍵就在於誰能堅持到底。

在集團支持下,許振超牽頭成立了攻關小組。經過反復研究,一次在外地參觀廠家車間時,受車間天車線接電驅動啟發,他和團隊在2006年提出了油改電的滑觸線“軟連接”供電方案,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極大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每年為青島港節約2000余萬元運營成本。

這一自主創新填補了世界航運系統的技術空白,成為行業標杆,吸引國內外港口紛紛效仿。從拼速度到優生產,許振超用“中國方案”再次震驚世界。

創新一直在路上。在傳統碼頭向半自動、自動化轉型過程中,許振超和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雙起升岸橋的遠程半自動操作,讓司機離開了傳統的高空駕駛室,極大改善了職工作業環境。

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每一次技術革新,許振超始終走在時代前沿、行業前列,根本在於他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正如他對企業職工的寄語,“要把自己的工作崗位放到全公司、全集團乃至國家大局中去定位。”將國家需要、人民需要作為技術創新的根本指南,為中國港口事業發展劈波斬浪、勇往直前,“人民工匠”實至名歸。

“振超精神”薪火相傳

“勞動、知識、人才、創造”,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貫穿了許振超奮斗的一生。他相信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堅持終身學習,不斷超越自我,也影響和培育了一批優秀碼頭工人。

2011年,“許振超大師工作室”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傳授技能技術之外,許振超還為工作室成員介紹相關行業最新技術成果,關心青年人的生活和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職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對人生長遠發展、促進創新都有很好幫助。”

郭磊從部隊退役后進入青島港,曾經的軍事本領沒了用武之地,他頓感迷茫。拜師許振超后,在師傅影響下,郭磊決心苦練技能,終於練就了“精益求精”“高空穿靶”等6項崗位絕活和“兩快一搶”操作法,逐漸成長為“橋吊專家”,還成立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工作室領辦人,帶領團隊共獲得國家專利103項,完成技術革新201項,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創新要圍繞港口裝卸生產的安全和效率展開。”“干工作,丁是丁、卯是卯,沒有差不多,沒有模棱兩可。”許振超的實干精神和嚴謹作風深深感染著郭磊和“振超團隊”的成員,他們用實際行動傳承發揚著“振超精神”。

一次作業時,郭磊需要將30噸重的集裝箱裝入一艘200多米的船舶上。由於船舶體積相對較小,穩定性差,加之當天風大浪急,作業難度加劇。屏住呼吸,小心謹慎,郭磊將集裝箱一次性放置穩妥。“我看到外國船員豎起了大拇指。作為中國碼頭工人,內心很自豪。”

郭磊的徒弟劉起初中畢業后進入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當時年齡小,也不知道以后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偶然一次機會,他在現場見到了許振超,感受到杰出產業工人的魅力。“從那以后,許隊就成了我的人生偶像。”他在心中定下目標:一定要成為一名橋吊司機。畢業后經過重重選拔,劉起如願進入青島港。

“年輕人要有不服輸的勁頭,要有爭先意識。”這是許振超給劉起的寄語。經過勤學苦練,參加技能競賽斬獲大獎,參與技術攻關,劉起如今已是首席技師,成為青島港第三代橋吊司機的杰出代表。“可以說,許隊和青島港改變了我的命運。”

不畏艱難、勇攀高峰,許振超已經成為青島港全體職工的一面精神旗幟。在這裡,開拓創新蔚然成風。傳統碼頭和自動化碼頭比肩而立,傳統技能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中國工人隊伍的勤勞與智慧分外彰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未來,一個又一個“許振超”將不斷涌現,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工業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接力奮斗!(本報記者 孔麗娟)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