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花溪區溪北街道黨工委
2024年10月24日18: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起因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溪北街道位於中心城區,轄9個社區,其中6個為“村改社區”、3個為城市社區,常住人口4萬余人、流動人口2萬余人。轄區內還有2所高校,有師生近5萬人。在工作中,存在著以下特點:
一是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化。溪北街道為典型“城鄉”結合街道,伴隨城市化進程,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現狀,安全、生活、交通配套等軟硬件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公共服務存在典型差距。特別是涉及轄區拆遷征地的村民,傳統自治模式被打破,調和不同群體利益的方式不足,村改社區的拆遷安置小區管理機制如何搭建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是治理領域對象復雜化。溪北街道經過多輪機構改革,行政區域多次重新劃分,伴隨社會經濟發展,留存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涉及多個領域。居民對城建、城管、醫療、環衛、就業等基礎工作有著大量的訴求。在行政施政過程中也客觀存在一些問題,體現在信訪問題體量激增,街道還沒有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員”的角色轉變。
三是群眾美好追求多元化。溪北街道人口基數大,“一老一小”群體數量較多,老齡化加劇,特困、特難群體也日益增加,街道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還處在不完善階段,無法及時匹配人民群眾對美好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在“12345”熱線等反饋中,群眾對更舒適的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要求也日趨增加。
針對工作特點,溪北街道積極創新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從2023年開始,建立“一總三強”的治理結構,著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完善現代化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探索了一條黨建引領下的善治善為道路。
二、主要做法
(一)黨建引領抓總,“五個一”實施
一是配強一個支書,做到“四懂三過硬”。加強選拔,提出候選人“負面清單”,嚴格規范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加強管理,社區書記做到懂黨務、懂經濟、懂業務、懂管理,政治過硬、作風過硬、廉潔過硬。著重培養各社區后備干部,讓“老把式”帶“新同志”。二是建好一支隊伍,選育並行。開辦“干部夜校”強學習、提能力,對社區書記、“兩委”成員開展政策方針、經濟發展、法律法規、糾紛調解、困難救助、農業科技等全面培訓。鍛煉年輕干部,通過到信訪維穩、征地拆遷等重要崗位輪崗鍛煉“蹲苗”,並按照年輕干部興趣特長組成“興趣小組”投入到街道黨的建設、企業孵化、垃圾分類等工作中,鼓勵年輕血液在基層“扎根”。三是打造一個中心,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梳理街道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現狀,打造基層服務公共空間,增加文體教育、衛生健康、議事協商等服務。街道率先垂范,開展“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形式化”的“三去”工作,調整街道辦事處辦公室,涉及為民服務的部門一律調整到一樓,方便群眾辦事,壓縮辦公空間300余平方米與貴州大學合作建設溪北街道大學生創業孵化訓練基地,孵化“社區合伙人”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四是健全一個機制,以街道“大黨委”模式開展工作。建立“環貴大創新經濟圈”“十裡河灘人文生態經濟帶”“城市服務承載核心區”三個大黨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五是找准一條路子,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按照城市社區和“村改社區”工作側重不同,開展“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創建,推進黨建工作、業務工作和經濟工作深度融合。把群眾需要的服務作為“主打產品”打造城市社區黨建品牌,“村改社區”按照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等探索多模式發展集體經濟。
(二)強網格,實現“五網並聯”
一是搭建“情報網”做到“知百家姓”。街道黨工委書記挂帥,建立了街道書記擔任街道總網格長、街道班子成員擔任片區網格長、社區書記擔任網格長的三級工作責任體系。要求社區摸清流動人口、失業人員、幫扶人員、重點人員、殘障人員、獨居老人六類重點人員家底,掌握社區人、房、地、事、物、組織六類要素信息,利用網格員和聯戶長人熟、地熟、情況熟、群眾信賴的優勢,在格內進行動態摸排,做到各類信息知曉率100%。二是搭建“管理網”做到“管百家事”。在社區實施社區黨支部、兩委成員、網格黨小組、網格員、聯戶長的五級工作體系,按照“住戶相鄰、鄰裡守望”劃分個網格,建立網格黨小組,由兩委成員、黨員骨干任小組長,將黨的先鋒隊派在一線。利用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深化“街道—社區—網格單元”縱向管理,鼓勵和引導業委會成員、物業工作人員擔任兼職網格員。利用好“網格員民情日記本”、企業微信等工具對各類工作持續跟進。三是搭建“化解網”做到“解百家難”。從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退休人員、黨員、熱心群眾、志願者等人員中選配聯戶長共589人,會同網格員、網格黨小組開展相關工作。發動網格員、社區民警、居民代表、小區物業參加網格黨群共建聯席會,著力解決問題。利用社區綜治中心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解決平台,並收集群眾意見,做好前置工作,將潛在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四是搭建“交流網”做到“聯百家情”。建立書記信箱、熱線電話、微信號、微信群等交流矩陣,社區的重大事情及信息可通過群發短信告知居民,居民也可以通過網絡和熱線來表達民意。通過各類渠道將街道的各類通知、工作動態、工作成果等信息充分公開,方便群眾監督交流。五是搭建“服務網”做到“暖百家心”。著力於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對低保、殘疾、失獨、孤寡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加大幫扶力度,給予物質上的救助和精神上慰藉。動員社區黨支部、網格員、聯戶長、網格黨小組開展“搭把手”活動,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比如為社區老人買藥買菜“搭把手”、為孤寡老人醫院就醫“搭把手”,通過一次次“微幫扶”獲得群眾的支持和肯定。
(三)強服務,組建“五益服務隊”
一是組建益安服務隊。緊盯統籌和預防,建立平安建設聯席會議機制,聯合公安、應急等部門形成“統一指揮、政令通達”的良性循環,做好轄區的預防性巡邏工作,形成完整工作體系。緊盯派單和吹哨,及時共享警情通報,對各類案件勘察復盤總結,做好數據分析,找到共性和個性問題,做好派單、落實和反饋,形成完整工作閉環。緊盯責任和聯動,街道分管部門作為行業管理主責單位做好本行業平安建設工作,壓實支部書記、村(小組)長的平安建設工作責任,形成完整責任鏈條。二是組建益企服務隊。結合安全生產檢查等深入做好走訪幫扶,全面掌握企業困難、訴求、項目和業務開展情況,做好安全生產指導,及時傳達上級惠企政策,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打造“清”“親”新型政商關系,對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等關鍵崗位干部進行集中教育,拉緊“紅線”,掃清發展“攔路虎”,並為企業提供法律培訓支持服務。做好資源對接,舉辦“溪北企業沙龍”,邀請貴州大學導師為轄區企業授課解惑,對接各類項目和資金等資源。三是組建益業服務隊。多渠道收集轄區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的用工需要,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向群眾推送。利用好各級政策,對接各類資源,為轄區群眾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咨詢服務。結合街道創業孵化器入駐企業的專業優勢,為轄區群眾提供家政技能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四是組建益老服務隊。整合各類資源,以“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成”為目標增建基礎設施、舉辦各類培訓和活動,按照摸底情況及時對轄區獨居老人、失能老人及時提供對口幫扶﹔五是組建益康服務隊。聯系區級和社區各類醫療資源,鼓勵社區醫務工作者義務加入志願服務隊伍,為轄區居民提供醫療咨詢、體檢、慢性病等上門服務。
(四)強小區,打造“五鄰小區”
一是打造“近鄰”小區。各社區按照月月有活動的要求,引入“工青婦”、社工機構等力量,以開展活動、壩壩會、拉家常的形式,打造熟人社區,增加小區“親和度”。二是打造“聚鄰”小區。整合小區黨小組和物業企業等,發動熱心居民、退休黨員、樓棟長參與小區事務,找好“戰友”,通過一個能人帶領一個團隊,了解民意、政策宣傳、鄰裡走訪、群眾動員,增加小區“粘黏度”。三是打造“便鄰”小區。按照居民需求梳理政務服務清單,安排專員按照“馬上辦、上門辦、一次辦、網上辦”做好分類實施,做好公示指引,讓人民群眾少跑路。並做好社區的監督考核,增加小區“服務度”。四是打造“惠鄰”小區。依托街道創業中心孵化的專業企業和社會資本,針對小區“一老一幼”等群體,因地制宜建設社區食堂、老年大學等基礎設施,並為轄區居民提供點對點的商品團購、家政上門服務,增加小區“便利度”。五是打造“樂鄰”小區。街道包保領導、雙報到黨員干部、社會化志願服務隊伍常態化下沉社區,組織各社區建設“社區舞台”,開展各類文、藝、體活動,並依托街道創業中心孵化的文創企業開展專業文藝演出,增加小區“熱情度”。
三、成效反響
(一)黨建引領聚勢賦能,組織“領航力”不斷增加。溪北街道9個社區和轄區高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在3個區域大黨委指揮調度下協同工作,完善“街道黨工委—區域大黨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將組織工作的力量延伸到群眾家門口。重新梳理居民自治體系,嵌入到街道五鄰小區打造之中,打破城鄉二元對立,助推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品牌路線雙輪驅動,干部“戰斗力”不斷增加。2023年至今,儲備后備干部18人﹔開辦干部夜校9期,分梯次累計培訓街道社區兩級干部800余人次﹔打造城市服務黨建品牌1個﹔探索“村改社區”特色“致富路”6條,通過多方投融資,累計固投近1億元,項目有序建設中﹔通過發展民族特色食品飲料,“村改社區”集體每年增收近100萬元。
(三)一線管理精益求精,網格“覆蓋力”不斷增加。溪北街道按照摸底情況設置110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103人、兼職網格員7人,建立網格黨小組74個,共有網格黨小組組員836人,依托網格建立一級社區網格工作群9個、二級網格聯戶微信群110個、三級聯戶連心微信群589個。並充分吸納共建單位黨員作為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在不佔職數,不改變黨組織隸屬關系、原有身份、編制性質和職級待遇的基礎上進入網格,共抓基層黨建、共商社區治理。
(四)各類供給持續投入,基層“源動力”不斷增加。依托街道孵化器孵化社區合伙人企業5家,開展就業培訓4期,覆蓋400余人次,解決就業200余人﹔共召開100余次共建聯席會,召開200余次壩壩會、舉辦各類活動190余次﹔試點以公共資源置換拆遷安置小區物業服務一個,惠及500余戶居民﹔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收到365件矛盾糾紛案件,其中婚戀家庭糾紛案件109件,其他糾紛案件256件,均已成功化解。
(五)社會事務深入豐富,社區“服務力”不斷增加。2023年截至目前,建設日間照料中心1個、老年學校1個、社區食堂1個、午托讀書中心1個﹔舉辦各類老齡活動20余次,涉及老年人500余人次﹔開展社區體檢20余次,服務群眾數千人次﹔對轄區6名特殊困難老人6人進行1對1的跟蹤服務﹔舉辦“企業沙龍”2次,為轄區企業解決實際問題53個,為轄區建設項目對接各類資源數億元。
四、探討思考
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代表城市,在硬件基礎差、各類資源投入有限的前提下,貴陽市花溪區溪北街道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實際摸索了自己一條特色道路,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延伸組織這個決定力量,打通“最后一米”。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在社區基層的全覆蓋,充分發揮好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夯實基層工作體系,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和社會影響力,吸引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工作中來。
(二)織密網格這個神經末梢,建好“治理前哨”。通過梳理工作實際,做好對象分析,增加網格力量,實現黨組織覆蓋,圍繞“黨建引領、多元集成、平急一體”來增加各類功能觸角,全面提高精細化和精准化的管理水平,充分掌握轄區動態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打造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陣地。
(三)重視小區這個基礎單位,夯實“治理根基”。要充分征求民意,在小區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娛、體活動,滿足小區居民的文化、體育和精神需求,發動居民參與小區治理,拉近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社區之間的距離,形成一個新的“熟人社會”,讓小區形成和諧友愛的居住環境,降低治理成本。
(四)緊盯創新這個關鍵元素,按需“靶向賦能”。結合各項社會事務落地落實,緊盯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補上公共資源投入短板,可以以“社區合伙人”形式深度介入基層工作,增加項目、資源、人力等供給,“政府、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多方協同發力,共同推進治理,建議上級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對基層政府孵化“社區合伙人”予以強力支持。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