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霞浦縣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24日17: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福建省霞浦縣充分發揮“地縣鄉三級領導干部下訪制度”首創地獨特優勢,按照“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思路,不斷創新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把深化運用街道“大工委”工作機制作為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的重要舉措,推動精細化基層治理,切實為基層賦能減負。
一、背景動因
隨著霞浦縣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區常住人口達全縣總人口的55%。產生了城市發展規劃和群眾生產生活利益、屬地管理和部門權責、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與群眾生活期待等一系列矛盾。為了破解上述難題,霞浦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進縣直單位、各領域黨組織融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為“馬”壯筋骨、減負重、增實效,切實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著力實現資源共享、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服務共擔,為推動新時代新霞浦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証。
二、主要做法
(一)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夯實基層治理基礎,為“馬”壯筋骨
成立三個街道“大工委”,健全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為召集人,街道領導班子成員為專職委員,轄區內機關、國企、金融、教育、衛生等單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為兼職委員的組織架構,廣泛吸納社會企業、社工團體、義工協會、民間社團等65支社會力量加入街道“大工委”,將不同隸屬關系的黨組織凝聚起來,將各行各業聯動起來,充分調動各領域各層級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網格建設。推動黨建、綜治、民政等功能網格“多網合一”,搭建“社區總網格—小區(街區)網格長—樓棟(街巷)網格員”的三級網格體系,全覆蓋成立網格黨組織157個,通過群眾推薦、個人自薦、社區物色、公開面試等多種方式廣泛選聘網格員,並引導“兩代表一委員”“三官一律”及物業管理人員等共同參與網格服務管理,選優配強一至三級網格長(員)3500多名,不斷提升網格隊伍專業性、影響力。延伸服務陣地。堅持“城市工作延伸到哪裡,黨組織服務就覆蓋到哪裡”的理念,根據城市社區析置、增設的數量,整合、盤活城市邊角地、部門閑置用房、社區辦公用房等場所資源,新增建設旺海工業社區等5個功能型黨群服務中心,精心打造城市黨建社創中心、近鄰文化廣場等街道“大工委”工作陣地,全面搭建紅色驛站、近鄰中心等服務陣地40余處,不斷完善和拓展“1+16+N”黨群服務中心服務矩陣,形成“15分鐘便民服務圈”。
(二)打造“力量共聚、資源共享”的服務格局,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為“馬”減負重
鞏固提升街道社區與縣直單位的互聯互動,將志願活動、困難幫扶等社會性、公益性服務進行有效對接,推動4000多名機關在職黨員干部在工作之余下沉到874個網格報到,收集噪聲污染、違規停車、佔道經營等難點問題180余條,征集工作建議近100條,解決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各類問題50余件,協調化解矛盾糾紛240余件,實現共建資源與治理需求的高效匹配。聚合化推動。廣泛吸納律師、專家、能人等66人作為社區評理員,並組織離退休干部、小區黨員、熱心居民等各方力量成立17支矛盾糾紛調解隊伍,依托近鄰中心、紅色驛站等場所打造睦鄰茶室、居民議事廳等民主議事場所,定期開展鄰裡議事會、懇談夜話等活動,廣泛聽取民意、吸納民智、凝聚民力,有效破解物業管理難、服務群眾難、糾紛化解難等問題200余個。數字化賦能。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小程序平台,整合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各領域線上平台資源,搭建“數智家園”網格系統,將可簡化、可上線的社區服務清單搬上網絡,引導群眾通過手機上報信息、反饋問題、預約服務,系統后台根據群眾事務的重要性、緊急性進行“分色治理”,通過線上受理、線下服務,有效辦結群眾訴求500余條,努力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推動形成“上下聯動、網絡互通、業務協同、快捷高效”的三級黨群服務格局。
(三)健全“運行有效、運轉有力”的工作機制,增強基層治理效能,為“馬”增實效
搭建部門、街道、社區三方供需匹配機制,社區發揮網格員、民情聯絡員等工作力量,每季度收集基層困難和群眾訴求,形成“需求清單”﹔街道黨工委結合社區小區反饋問題,找准困難症結,歸納共性需求,每季度整理形成“問題清單”﹔成員單位立足部門職責權限,每季度牽頭認領1至3項任務問題,形成“服務清單”,明確責任到人,限時完成辦結。聯席會商解難事。每季度召開1次街道“大工委”黨建聯席會議,研究討論黨的建設、民生保障、舊城改造等重大事項,找准政策文件與基層實際的結合點、突破口,推動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政策共享、信息互通、業務融合,實現難題共解。動態跟蹤辦實事。通過召開群眾訴求征集會、設立群眾意見箱、建立民情聯絡點等形式載體,廣泛收集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由街道“大工委”制定年度“民生實事賬本”,把好服務民生大方向,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力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重點攻克違章搭蓋、停車困難等“老大難”問題20余個,累計“銷賬”民生事項170余件,形成“問題入賬、動態記賬、解決銷賬”的動態管理機制,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工作成效
(一)工作力量一線凝聚。通過落實街道“大工委”制度,從組織形態上實現各行業、各領域、各層級的組織聯建共建,攻克了部門單位各自為戰的局面,擺脫了屬地管理閉門造車的困境,通過綜合辦公、聯合執法、議事協商,有效化解佔道經營、違章搭蓋等涉及多部門的問題。從工作隊伍上實現黨員干部、社區人員、社工團隊、居民群眾等多方力量的整合統一,構建起了平急轉化的工作隊伍,有效減輕基層負擔。
(二)群眾訴求一線回應。通過下沉民情聯絡員、選聘兼職網格員、發動外賣騎手擔任民情信息員,主動上門收集群眾“急難愁盼”,由網格組織架構實現群眾訴求的輪轉交辦,對於社區、網格內能辦結的15分鐘內回應,對於需要上級部門協調解決的24小時內予以回應。同時,通過“數智家園”網格系統,實現“人在家中坐,事在線上解”。
(三)民生實事一線辦理。根據年度“民生實事賬本”和部門“服務清單”,切實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按季度推動工作落實,做到“收集群眾意見、核實研判方案、單位牽頭領辦、及時解決問題”,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的工作閉環,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滿意。
四、探討啟示
(一)加強組織建設是根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隻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基層組織,才能保証基層治理的有效覆蓋和有序進展。街道“大工委”通過橫向、縱向、軸向的組織拓展,有效把各行業各領域各層級的力量整合起來,帶動縣直部門結合工作職能,積極履職﹔加強網格“微組織”建設,下沉工作力量,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強化黨建聯建是關鍵。協同合作是基層治理的必然要求,基層治理涉及多個領域、多個利益主體,需要各方共同參與,統籌發展與治理則是“一盤棋”。街道“大工委”搭建平台,讓各部門、單位聯合起來,實現從相互分離走向相融共生,將原先單一部門無法獨自協調的民生事項,端到“桌面”上來共同解決,形成共同管事、共同干事、共同成事的良性循環,實現優勢互補、共治共享。
(三)堅持民生導向是重點。民生保障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手段,隻有筑牢了民生底線,才能讓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街道“大工委”始終秉持“以人為本”這一工作核心,緊緊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始終聚焦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切實提高基層治理的針對性,千方百計地為群眾辦實事做服務,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健全工作機制是保障。將創新結果機制化是基層治理的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街道“大工委”機制經過街道社區的創新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做法,進而出台的相關實施辦法,從制度層面解決了目標、架構等一系列問題,實現了基層治理規律性總結和規范性保障,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社會治理體系,實現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