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霞浦縣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24日17: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霞浦是福建省十個漁業重點縣份之一,近年來霞浦縣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念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生態致富經,累計投入25.8億元,深入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打造6個漁排示范區和5個藻類萬畝示范片,整治工作總量佔全市的70%以上。為做好“清海”后半篇文章,霞浦縣積極探索將“楓橋經驗”從陸地“嫁接”到海上,以海上從業人員的生產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新時代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思路,推進建制式“海上社區”建設。
一、背景動因
霞浦縣溪南鎮海域面積達111平方公裡,藻類養殖5.8萬畝,漁排養殖30多萬框,共有養殖戶2000多戶,常住人口5000多人(海參、大黃魚養殖高峰期,外地務工人員高達2萬余人),黨員23人、社區代表51名。隨著海上養殖綜合整治轉入常態化管理,海上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期待更加廣泛多樣,對海上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帶來了更大挑戰。對此,2023年6月,霞浦縣在溪南鎮七星漁排示范區組建全省首個建制式海上社區,成立海上社區黨支部和居民委員會,選舉產生“兩委”成員11人。通過探索網格化、常態化、信息化、群眾化、法治化“五化融合”基層治理模式,在七星海上社區設置法律咨詢、信訪接待、治安防控、矛盾化解、金融貸款等服務窗口,選強配齊網格員,解決海上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海上社區已成為干群“連心橋”,其“海上楓橋工作法”入選了全國“楓橋式工作法”經驗典型。
二、主要做法
(一)夯實基礎,推動組織覆蓋從“有形”到“有效”
以組織陣地建設為基礎,建設“三中心兩站”(海上黨群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訴求服務中心、設施技術服務站和綠色養殖服務站),全方位夯實基層自治組織建設要素保障。一是打通組織邊界。圍繞山海共治的目標導向,打通山海組織邊界,以七星海上社區為例,將原有海上社區黨總支,拓展提升為“山海共治海上社區黨總支”,吸納海上社區黨支部與各沿海村黨支部,通過組織聯建實現海上養殖戶、流動黨員等工作群體教育宣傳管理全覆蓋。二是配強工作隊伍。著重選拔有干勁、有能力、海上工作經驗豐富、善於化解群眾矛盾的黨員干部,著手從周邊沿海重點村中選拔黨員作為工作班子,進一步強化工作基礎。同時,對於擔任社區書記的公務人員提供職級保障,進一步強化擔當作為。三是優化陣地布局。拓展“三中心兩站”的輻射覆蓋,結合網格化工作布局,圍繞各網格的工作特點和群眾需求,在網格轄區內設置“紅色驛站”“便民服務站”“綜治協調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工作陣地,為養殖戶提供便捷服務,打通服務海上養殖戶的“最后一百米”。
(二)聚焦矛盾,推動綜合治理從“久病”到“未病”
出台《關於探索推進海上社區組建的實施方案》,整合支部黨員、片區民警、信訪評理員等力量,統籌分布到各個小網格,推進“精細化”網格管理。一是“扁平化”網格治理。細化各海區網格架構,構建“網格總長—網格長—網格員(養殖企業主、黨員養殖戶)”三級網格架構,在各網格內配置矛盾調解、巡邏執法、重點人員管控等多項功能,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上海岸”。目前,七星海上社區共建成一、二、三級網格管控責任區25個,配備網格長、網格員56人。二是“智慧化”信息交互。研發“海上社區智慧綜治平台”,依托漁政AIS救助系統以及北斗定位系統,通過“海上網格通”手機APP微端技術,對應急搶險突發情況和走私、偷渡、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活動,第一時間採集定位並精准上報﹔對養殖戶的困難需求、矛盾糾紛及時了解掌握,實現“人在排上坐,事在線上解”。三是“系統化”建章立制。探索建立“分色分級治理”工作機制,對網格、群眾反饋的問題,進行“輕重緩急”顏色劃分,把握“急事先辦、重事研辦、輕事慎辦、緩事精辦”的工作原則,為漁民群眾辦理各項事務200余項,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水平。優化治理問題台賬核銷機制,對歷史遺留問題抽絲剝繭,2023年以來共調處化解涉海涉漁矛盾糾紛40余起,調解成功率100%。
(三)發揮特點,推動人才賦能從“常規”到“常態”
發揮海洋資源稟賦優勢,引進和培育海洋人才165人,通過建強“頭雁”隊伍、助力科技創新,統籌推動人才與海洋產業同頻共振。一是挖掘本土“田秀才”。結合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廣泛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挖掘一批海上漁排整組轉運、防台抗浪的技術實踐型人才、新型品種培育和優質品類養殖的產業發展型人才、產品包裝銷售和電商宣傳推廣的銷售經營型人才,豐富海上社區的本土人才資源庫。二是下派當地“土專家”。由海洋與漁業局等職能部門牽頭組織“技術服務團”成員,探索建立技術人員海上社區坐班制,第一時間解決海上季節性、突發性漁業養殖難題,積極參與新型品種培育研發,開展海域養殖科普等。依托海上社區陣地和線上交流平台,定期開展養殖培訓班、政策宣傳周、科普宣傳日等活動。三是引進高校“智囊團”。加大與涉及海洋專業的高校對接聯系,加強校地合作,承接高校海洋生態、水文環境、漁業養殖、新型養殖設施等課題研究實踐,構建常態化信息交流平台渠道,解決養殖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同步為高校課題研究提供實踐場所和實驗數據支撐,實現人才戰略“雙贏”。
(四)豐富載體,推動民生項目從“實事”到“暖心”
聚焦海上養殖人員最關切的民生問題,集中發力,把小事辦實、實事辦好,讓“海上群眾”看到變化、見到成效、感到幸福。一是加強基礎設施配套。積極協調衛健、文旅、教育等相關部門,配套建設一批海上衛生院、圖書室、健身房、四點半課堂等工作設施,實現海上養殖人員對於醫療衛生、教育就學等基本需求。探索建立公共班船機制,規范海上交通秩序,為海上養殖的人員交通、物資流轉提供工作便利。二是破解重點領域難題。緊盯海上安全、生產糾紛等突出問題,將“社會綜治治理+保險”模式延伸到海上生產,創新推出“海上生產+保險”模式,以每人每年750元的費用購買“漁工安全責任險”,總保額最高可達80萬元。三是構建新型發展共同體。圍繞養殖產業發展,以組織建設為統領,持續推進海陸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探索建立“產學研”產業發展鏈條和“精深加工銷售”經濟發展鏈條相融合的新型發展共同體,開展全省首批“漁排托管貸”業務,率先採用“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讓養殖戶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紅利。
三、工作成效
(一)提升了組織政治功能。通過網格化,進一步把海區管理工作重心轉移到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公共服務管理上來,強化了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機構力量。海區網格長、網格員全天候活躍在網格中,當好黨的政策宣傳員、服務群眾貼心人,基層黨組織的功能作用顯著增強。
(二)提升了政府服務功能。在不加編制、不變行政規劃的前提下,基層網格化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力量,利用雲技術平台,改變了傳統治理方式,實現網格、服務辦公室、“海上社區”的合而為一。
(三)提升了社會治理合力。以網格為平台,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能夠將各類黨員力量有效凝聚起來產生聚合效應,特別是通過下沉干部力量、挖掘新生力量、注入“雲”技術力量,真正地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四)提升了群眾滿意程度。通過建立網格化機制,能夠零距離、全方位地做好為民服務工作,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以尊重人民群眾意願和群眾最能夠接受的形式來開展工作,把政府決策過程變成尊重民意、化解民憂、維護民利的過程,才能最大程度疏導群眾的不滿情緒,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從而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四、探討啟示
霞浦縣堅持“產業發展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探索成立全省首個建制式“海上社區”,為打造富有霞浦特色的陸海共治新路徑提供了寶貴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是根本。海上治理是基層治理的一項難點工作,創新陸海共治模式是破解海上治理的有效途徑。實踐証明,創建“海上社區”必須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工作作風,把黨的領導貫穿“海上社區”的全過程各方面,通過構建“大黨建”體系,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提升海上治理效能的強大動力。
(二)堅持群策群力是關鍵。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力量源泉,漁民自治是創新海上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實踐証明,創建“海上社區”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通過組建“海管中隊”、岸線巡防隊等隊伍,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用群眾辦法解決群眾問題,切實推進海上社會自治。
(三)堅持數字賦能是支撐。信息技術在基層治理中的深度應用,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海上治理的硬核支撐和必然趨勢。實踐証明,創建“海上社區”必須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平台技術把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內容進行整合,有效發揮“線上+線下”“人防+技防”雙重疊加優勢,以提高信息化水平賦能治理效能。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