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17日17: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重慶市潼南區聚焦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堅持黨建引領,強化四鏈融合,著力集聚人才隊伍、完善保障政策、迭代發展模式、深化利益聯結,形成抱團集聚效應,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新路徑,奮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度,全區278個行政村、涉農社區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86萬元。
一、背景與起因
重慶市潼南區是農業大區,納入首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涪江、瓊江橫貫全境,擁有100萬畝蔬菜基地、32萬畝檸檬、30萬畝油菜、20萬畝特色經果,享有“國際檸檬之都”“西部綠色菜都”“中國油菜之鄉”“生態小龍蝦之鄉”的美譽。但與此同時,過去幾年潼南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卻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發展質量整體不高,強村與弱村差距明顯,兩極分化嚴重,鄉村人才隊伍短缺。
(一)人才隊伍建設滯后。過去,發展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村干部,但村干部隊伍整體年齡結構偏大、思維固化,工作精力大部分停留在化解矛盾、維持穩定上,對發展集體經濟大多持觀望態度、意願不強﹔加之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大量有能力、有技術、有致富意願的青壯年外流,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人兒童,懂得農業技術、會抓產業發展、善於項目管理的人才較少,集體經濟發展更是呈現市場化、專業化趨勢,現有干部隊伍難以適應發展需要。
(二)資源要素參差不齊。受人才、地理、資源等要素影響,鎮與鎮、村與村之間集體經濟發展參差不齊。比如,城區周邊交通條件便利或位於淺丘平原地帶的村集體經濟普遍發展較好,距離城區較遠、位於山地的農村發展相對較差﹔又比如,集體資產較多、轄區內有農業企業的村普遍發展得更好﹔再比如,村“兩委”平均年齡較小的村普遍比年齡更大的村發展得好。根據2021年底統計,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最低的村1.5萬元,最高的386.5萬元。
(三)發展項目模式單一。根據2021年的統計數據,潼南區自主經營發展產業的較少,單純入股固定分紅,或對外出租集體房屋、塘埝,不參與具體經營的項目佔56.3%,這些項目風險較大、發展前景不強,未與群眾形成有效利益連接,帶富能力不強,村民獲得感不足﹔部分經果種植項目發展周期普遍較長,前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持續投入、見效較慢,產出后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等等,導致項目發展質效和帶動作用不明顯。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潼南區堅持問題導向,以黨建聯建為引領,推動要素集聚、資源集中、力量整合,加速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強村富民新路徑。
(一)突出內培外引,培育壯大人才鏈
突出人才首位戰略,樹立以事擇人鮮明導向,著力打破行業、身份、體制壁壘限制,吸引各方面人才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線聚攏。
一是內部培優。實施“頭雁提質”工程,將提升發展集體經濟能力融入農村帶頭人隊伍“選任、培育、比拼、考核”四大體系,建立遞進式、生成性培養機制,將集體經濟納入鎮村書記培訓必學課程,每年舉辦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等專題班,定期組織鄉村干部到浙江、四川等地現場實訓,開闊眼界視野、提升經營能力,培育“金牌村支書”“最美領頭雁”60人,73.5%的村書記來源於致富能手、返鄉能人、本土大學生等群體,93.6%的村書記帶頭發展集體經濟。成立鄉村振興培訓學校,吸納集體經濟強村黨支部書記、產業大戶、農技專家等優秀師資,組建“專兼職”講師隊伍,打造聯村抱團、項目帶動、社會服務等8類集體經濟現場教學基地,提供個性化培訓服務。
二是外部引優。實施“人才興鄉”工程,建立集體經濟發展導師庫,選派176名駐村干部、204名鄉村振興指導員,幫助協調資源資金。探索“管經分離”機制,通過入股、聘用等方式,引入139個職業經理人團隊運營集體經濟。啟動“一村一網紅”孵化行動,培育“渝帆”“浩東”等網絡達人、鄉土網紅200余人,與村集體合作,通過打卡宣傳、直播帶貨引流,做靚“寶龍蜜柚”“羅盤山生姜”等集體經濟品牌。面向市農科院、西南大學、南昌大學重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選聘30名產業村支書到村任職,整合全區農業專家、產業大戶,成立61個科技特派團、產業指導組,全過程提供產業指導和技術支持。
三是賽馬比優。出台村干部收入與集體經濟發展挂鉤指導意見,建立“賽馬比拼·潼台比武”考評體系,聚焦鎮街、村(社區)、駐村“三級書記”,開展集體經濟大比武活動,設置村均收益、經營性收益10萬元以上佔比、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額等5條賽道,每季度亮晒成效,每半年現場觀摩,每年評選集體經濟示范村,排查整頓薄弱村,賽馬結果與單位個人目標考核、抓黨建述職評議“挂鉤”,推動比學趕超、爭先創優。
(二)突出系統集成,迭代升級政策鏈
加強資金支持、用地供給要求,不斷更新集體經濟扶持政策四梁八柱,持續放大疊加集成效應。
一是用實財政政策。堅持點上聚力、線上貫通、面上拓展、一體推進,整合區級資金、地票資金5000余萬元,每村至少安排10萬元集體經濟啟動資金、1個農業扶持項目,帶動全區集體經濟發展起步,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清零。強化示范效應,整合中央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市級專項資金6300余萬元,重點支持鄉村振興示范核心區、示范走廊89個村連片發展,由“串點連線”向“組網成面”轉變。
二是用足金融政策。創新“擔保公司+金融機構+集體經濟”合作機制,由市農擔集團中間擔保,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安誠保險、太平洋保險、人保財險等成立“金融服務團”,開發“檸檬貸”“金豬貸”等產品,提供抵押貸款2500余萬元、授信2000余萬元、保險3100余萬元,有效降低集體經濟生產經營風險。建立數字化資金管理和財務監管平台,集體經濟統一由農行代賬管理,實現“銀農直聯”系統與“三資”監管系統互聯互通,提升監管透明度和時效性。
三是用活土地政策。成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設立282個村級服務網點,46個經營主體,累計完成農村產權流轉交易49筆、金額3277萬元。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村集體出讓、出租土地56萬畝,增加集體收入2.8億元。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等項目向集體經濟傾斜,2022年以來完成土地整治12.3萬畝,太安鎮萬畝糧油等集體經濟項目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發展。
(三)突出黨建聯建,夯實筑牢產業鏈
針對村集體經濟“小散弱”、產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堅持以黨建為抓手聚合資源要素,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抱團發展新模式,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擰緊特色產業鏈條。
一是跨省域協作聯建。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與四川省遂寧市聯合實施“鄰聚黨建”工程,按照資源共享、聯合共建原則,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壁壘,推動毗鄰鄉鎮黨建聯建,在毗鄰村組建聯村黨組織10個、產業鏈聯合黨支部14個,建立黨政聯席會議、互派學習、聯合培訓等機制,結合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共建蔬菜、蜜柚、苕粉、白芷等特色產業園11個,實行聯合管理、聯合招商、聯合運營,建成渝遂綿優質蔬菜示范基地8萬畝,為成渝地區年輸送蔬菜量45萬噸。寶龍鎮與蓬溪縣群利鎮、合川區二郎鎮合股聯建白芷專業合作社,打造2000畝白芷產業園,預計產值600萬元。
二是跨村居抱團聯建。創新“村村聯合、基地聯戶、產業連片、股份連薪、責任連體”五聯模式,啟動雙江、大佛等鎮街強村公司試點,推動強鎮帶村。雙江鎮聯耕農業公司採取“股份制公司+集體經濟+農民土地入股+項目資金”發展模式,21個村(社區)聯村發展、整體運營,純利潤超過1000萬元,入選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大佛壩片區4個村聯合成立合之緣農業公司,發展鄉村周末游、承接基建工程,實現收入6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50個,村民年均增收2萬元。
三是跨領域村企聯建。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發揮“檸·盟”等產業鏈黨委統籌協調作用,組織企業與村黨支部結對聯建,依托村黨支部的組織優勢、資源優勢,企業的市場優勢、資金優勢,搭建村企雙向奔赴的合作平台,村黨支部開辦10家區域性土地合作社、10家勞務服務合作社,與18家大型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為企業提供代種代養、招工用工、土地流轉等居間服務,落地檸檬、糧油、生豬等產業基地,形成20余條穩定供應鏈,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四)突出多元共享,擰緊織密利益鏈
加強村黨支部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打造利益共同體,積極構建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多元共享利益鏈條,確保發展紅利受益群眾、反哺鄉村。
一是群眾增收“得實惠”。堅持把群眾就業鏈、利益鏈嵌入集體經濟產業鏈,以產業規模化帶動村民組織化,累計發展集體經濟種養殖項目200余個,成立建筑施工、農耕服務、環衛保潔、電商等企業48家,13.7萬村民通過土地、現金、勞力入股成為股民,電商幫銷農產品13.21億元,3500余人成為產業工人就近就業,人年均增加務工收入4700元。
二是服務提質“聚人心”。建立反哺鄉村機制,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集體經濟組織章程,結合發展實際,在優先滿足生產經營的基礎上,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決議、村黨支部委員會同意,可將一定比例的集體經濟收益設為公益金,用於完善基礎設施、服務黨員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助老助困助學等公益事業,提升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和服務群眾能力。近兩年,各村共支出公益金528萬元用於完善基礎設施、整治人居環境、開辦積分超市,持續提升黨員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三是鄉村善治“樹新風”。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結合村情民情制定“積分+分紅”細則,設置榮譽表彰、志願服務等加分項目,違反法律法規、違背村規民約等減分項目,組織黨員群眾當好“裁判員”,通過月打分、季公示、年評比,根據得分適度調整集體經濟分紅比例,對扣分較多拒不整改的,按照章程規定暫停分紅資格,有效引導行為習慣,培塑文明鄉風。目前,已有188個村集體經濟分紅與網格管理、村規民約挂鉤,有效約束行為習慣,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金龍社區、天印村等13個村(社區)納入全國、全市人居環境試點示范,蛇形村、郭坡村等分別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三、經驗啟示
(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堅持黨建引領。潼南區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道路上,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通過跨省份、跨鎮街、跨村社的黨建聯建,搭建起毗鄰區縣、鎮街、村(社區)三級交流平台,加深了毗鄰地區的互通互信,為毗鄰地區實現發展共謀、產業共興、成果共享奠定堅實基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集成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有效調動各層級、各方面是關鍵。必須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紐帶功能,把資源要素集中起來、把人才隊伍利用起來、把產業優勢壯大起來,通過抱團發展形成多跨協同的工作合力,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子。
(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因村制宜推進。潼南區堅持一村一策找准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通過試點先行、因村制宜、逐步推廣等工作機制,推動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探索出聯村抱團、項目帶動、資源開發等15類發展模式,並鼓勵各村自行探索、積極總結,形成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必須結合鄉村實際,把握好農村的資源稟賦、人文環境、市場條件等差異性,立足自身區位稟賦、基礎條件、潛在優勢等,找准有形載體和有效抓手,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不能一刀切、大鍋飯、跟風干,走好符合村情民情的特色發展之路。
(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做大共享蛋糕。潼南區堅持把發展經濟作為推動共同富裕、實現強村富民的重要途徑,不斷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建立制度、規范管理,探索政府、企業、農戶共同參與有效途徑,積極構建集體增收、村民致富、村企共贏的多元共享利益鏈條,實現集體有產業、群眾有收益、企業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於推動鄉村發展、帶領村民增收,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也是多方合作的成果,村黨組織必須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建立多元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發展紅利由各方主體合理共享,把集體經濟組織、村民、企業等緊緊團結在一起,推動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