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漳州市長泰區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16日15: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著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在實踐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鄉村振興工作不夠系統、挂鉤幫扶成效不夠明顯、農村發展動力不足、村干部擔當作為不積極、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等問題,影響著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成效。
為進一步加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長泰區主動適應鄉村振興新形勢、新要求,推行“376”工作機制,即堅持區、鎮、村三級聯動抓落實,實施鄉村振興大走訪“七賽”活動,著力破解六大難題,走出了一條具有長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全局謀劃、久久為功,著力破解“工作不系統、不穩定”問題。突出“全區一盤棋”思想,構建“區委統籌謀劃、鄉鎮協調推進、鄉村具體落實”工作體系,圍繞“五大振興”,分三個年度開展大走訪“七賽”即設置黨建引領、農業產業、文旅融合、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公共服務和村企共建7個賽道,每年確定主攻方向、推出系列措施,確保政策穩定性和工作連續性,並逐年推動走訪活動內涵深化、升級,實現有方向、有目標、有抓手。2022年著重抓組織振興,通過開展“村書記繪藍圖”活動、村干部實績考核等工作,全面激活區、鎮、村三級抓鄉村振興動力﹔2023年著重抓生態振興和文化振興,從環境整治、村規民約抓起,實現鄉村美、行為美﹔2024年著重抓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實施跨村聯建、鄉賢人才回歸行動,推動村村聯合促發展。
(二)堅持上下聯動、走訪幫扶,著力破解“領導挂而不實、幫而無效”問題。建立區領導直挂農村制度,明確挂鉤農村一挂三年,每年至少干成1至2件實事好事,推動30名四套班子領導全部下沉88個村(社區),黨政主要領導帶頭挂鉤最偏遠村,通過看組織建設、看產業發展、看人居環境、看鄉風文明、看鄉村治理等“五個看”,全面解剖麻雀,深入大走訪、大幫扶。實行“每月常委會聽匯報、每季召開現場會、每年開展項目拉練”的落實機制,把工作具體化、項目化、責任化,確保鄉村振興聚焦點不亂、著力點不散。在鄉鎮層面,每月召開一次鄉村振興協調會,協調破解發展難題,鄉鎮黨政班子成員每季要走遍挂鉤村的每個村民小組,鄉鎮干部每人要挂鉤1至2戶黨員群眾,在每年鄉鎮項目拉練(每年春節后第一天)上,由鄉鎮黨委書記現場匯報上一年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成果,倒逼鄉鎮將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三)堅持重點發力、分類競賽,著力破解“農村發展方向不明、動力不足”問題。針對發展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情況各不相同的現實,開展鄉村振興大走訪“七賽”活動,設置7個賽道,由區領導帶隊分賽道主抓,採取“4+3”模式參賽,即:所有村全部參與4條基礎賽道,各村自選參與3條附加賽道,堅持季度晒進度、半年一拉練、年度亮成果,形成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區財政每年設立獎金1000萬元,統籌各類涉農資金1.66億元,對年度各賽道前三名進行獎勵,並在第二年度相關涉農政策、榮譽獎勵和資金補助給予優先支持,實現資金資源集中使用,不撒胡椒面。對競賽取得的榮譽,實行滾動管理、優勝劣汰,上年度的優勝村在本年度競賽中被其他村趕超,取得的榮譽則歸零,以此推動老典型加壓奮進、新典型不斷涌現。
(四)堅持實績考核、爭先創優,著力破解“村干部不想干、不會干”問題。聚焦農村黨組織書記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搭建村書記比拼擂台,2022年開展“村書記繪藍圖”活動,由挂鉤區領導牽頭、鄉鎮負責、村級參與,推動30名村書記同台競技,描繪發展藍圖。2023年對在“村書記繪藍圖”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村再優選18個村,參與“村書記大講堂”活動,上台分享經驗、互學互促,實現“書記講給書記聽”,推動領頭雁隊伍整體提升。推行村“兩委”實績考核機制,堅持“年初承諾、年中踐諾、年底評諾”,組織村“兩委”圍繞發展所需、群眾所盼策劃實施領辦項目633個,建立“平時跟蹤+年終考評+負面清單”三維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分為“好、較好、一般、差”,考核結果與基本報酬、績效獎勵相挂鉤。推行基本報酬十級制度,每級相差100元�月,評為“好”的基本級別晉升一級,評為“差”的下調一級﹔在績效獎勵上,按照考核為“好、較好、一般”可發放不超過600元�月、500元�月、400元�月的績效獎勵,考核為“差”的取消發放,村“兩委”年度薪酬待遇最高與最低相差達1.9萬元,真正實現“有干沒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不一樣”,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証。
(五)堅持抱團發展、整區提升,著力破解“力量不集中、發展不平衡”問題。全域推行跨村聯建,將88個村(社區)整合成“農業產業、田園經濟、產城融合、城鄉提升、文旅融合”五個類型16個聯村黨委,每個聯村黨委每年抓好1至2個產業項目,實施30個聯建產業項目。16個聯村黨委注重以“山、水、路”進行串點、連線、成面,打造成鄉村利益共同體。其中,以“山”來串點連線,發揮山林、生態等優勢,加快發展茶葉、休閑農旅等產業。以“水”來串點連線,發揮水質、水景等優勢,上下游村強化環境一體保護,加快發展農旅融合、城鎮開發等產業。以“路”來串點連線,發揮交通便利等優勢,加快研學、鄉村游、工貿等產業發展,推動“一村美”到“村村美”,如岩溪鎮“田間黨校”聯村黨委,珪后村發揮龍頭村作用,串聯起其他7個村的紅色文化、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等品牌資源,開展教學培訓,2023年每個村分紅10萬元。
(六)堅持群眾主體、共治共享,著力破解“干部在干、群眾在看”問題。發揮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從德治入手、從自治開題、從法治拓展,引導群眾實現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全區所有村規民約全部重新修訂,評選出十佳村規民約,吸收當地人文精神、傳統文化,讓村民“看得懂、記得住、做得到”,推動群眾從“我看村規”到“我定村規”,激發主人翁意識。率先在全省成立首個縣級新農人協會,強化黨建引領鄉賢促進會,引導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先后吸引850名外出人才返鄉創業,推動鄉賢回建項目25個,回引資金超25億元,籌集公益資金6300多萬元,釋放“村裡事、村裡人來干”的示范效應。創新“紅色網格”服務管理機制,建立“村黨組織核心網格—黨小組工作網格—黨員中心戶”三級體系,健全完善鄉村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推行“民情三訪”“網格夜話”工作機制,定期組織轄區自治組織、經濟組織、鄉賢等多元力量對轄區大事要事進行商議,推動基層治理由“公家事”變為“家家事”。
三、工作成效
長泰區堅持“376”工作機制,突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理念,進一步健全完善抓鄉促村工作體系,強化鄉鎮黨委一線指揮主體責任,村級黨組織具體落實工作責任,有力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有機融合、一體推進,先后獲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縣(區)、全省數字鄉村試點縣、全省“萬企興萬村”典型縣,2024年全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在長泰召開。
(一)基層黨組織戰斗力明顯增強。通過“紅色網格”服務管理、村“兩委”領辦項目、跨村聯建等機制,動員黨員干部、群眾、企業、鄉賢等參與鄉村振興,打造出“田間黨校”、“甘寨模式”等黨建品牌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數佔比60%以上,村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斷提升。
(二)鄉村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加快發展,涌現出青陽村共享茶廠、旺亭村美食街區、徑侖村水上漁村等“網紅打卡點”,形成“農業+文旅+體育”等融合發展新模式,2023年全區接待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分別突破500萬人次、50億元大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1年24643元躍升至29108元。
(三)鄉村治理成效更加有力。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為基礎、鄉賢促進會等互動合作的鄉村治理機制逐步健全,打造出甘寨村“小事拉家常、難事大家談、大事法律扛”矛盾糾紛化解模式、坂新村“四個精准”矛盾排查模式、文泉社區“146”社區治理模式等特色做法,農村持續穩定安寧。
(四)群眾幸福指數日益提升。堅持每年把財政支出80%向民生改善傾斜,加快發展文、教、衛、體等社會事業,完善路、水等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實現農村垃圾、生活污水全覆蓋收集處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鄉村讓城市更向往”正在成為現實。
(五)村民精神風貌持續改善。堅持從“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引導群眾參與裸房整治攻堅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月等活動,完成所有村規民約重新修訂,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管理、“紅榜點贊、黑榜亮丑”模式推動鄉村建設標准化,一些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不斷形成。
四、經驗啟示
(一)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長泰區推行“376”工作機制,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村黨組織書記的帶頭作用,引導黨員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團結帶領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實踐証明,要突出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深入實施堡壘工程,選優配強鄉鎮班子成員,培優育好村級帶頭人、好班子,鍛造堪當鄉村振興重任的鄉村干部隊伍,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體系,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工作優勢。
(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長泰區推行“376”工作機制,始終從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黨委政府的關懷溫暖帶下去、把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帶上來,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使廣大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踐証明,要更加自覺站穩人民立場,強化宗旨意識,尊重人民意願,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切實讓身子走進農村、思想走進群眾、工作走進實際,以實實在在的為民舉措,提升群眾生產生活品質。
(三)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長泰區推行“376”工作機制,推動了“產、村、人”融合發展,一批業興、民富、村強的新老典型不斷涌現,反映的是“三農”發展理念的變革、發展方式的轉變。實踐証明,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立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正確處理速度和質量、發展和環保、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圍繞共同富裕抓好“五個振興”,解決好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業宜居、農民富裕富足的問題,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群眾生活生態良性循環。
(四)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深入踐行“四下基層”制度。長泰區推行“376”工作機制,是基於踐行“四下基層”制度的成果,逐年豐富完善三年思路舉措。實踐証明,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強化黨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等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基層、掌握實情、把脈問診,謀劃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不斷破解矛盾瓶頸,讓決策盡快落地,讓項目盡早惠民,讓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長泰區推行“376”工作機制,始終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分三年來系統布局,保持戰略定力,一年接著一年干,完成一個階段性目標,又奔向新的目標,形成接續奮斗不停歇、鍥而不舍促振興的生動局面。實踐証明,要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對標對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保持歷史耐心,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更多心思和工夫花在狠抓落實上,以良好作風進一步贏得黨心民心。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