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浙江義烏市:“有事找社區、就近找網格”模式推動城市治理“無微不至”

中共義烏市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12日14: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義烏是全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市域面積1105平方公裡,超100萬外來人口在義常住,經營主體110萬戶,每年入境流動人員超55萬人,1.5萬境外人員常年活躍在社區。改革開放以來,義烏賡續紅色根脈,堅持和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城鎮化率由1980年的不到20%提高到2023年的81.6%,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超100平方公裡,成為改革開放全國18個典型地區之一。近年來,義烏市深入推進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建設,聚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發布城市基層黨建二十條標准,深化“有事找社區、就近找網格”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綜合試點,承辦省級現代社區建設現場會,走出了一條大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子。2023年度獲評中國社會治理百強縣和浙江省社會治理十佳縣市區雙榜單第1位,“以外調外”工作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典型案例。

一、起因與背景

義烏市現有城市社區103個,社區總面積16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12.9萬人。其中,56個社區常住人口超1萬人,77個社區人戶分離率50%以上。這些社區人口密度大、社情民情復雜、利益訴求多元,對基層治理提出了巨大考驗。

一是社區業態集聚、形態多元。義烏商貿經濟活躍,經營主體超110萬,佔浙江省超1/10,活躍的經濟帶動下,商務樓宇、專業街區、工業園區、商圈大量涌現,一個社區中往往疊加著多種業態。如,北苑街道四季社區轄區面積4.2平方公裡,下轄3個居民區、2個電商園區、2條餐飲專業街,涵蓋760家生產經營單位和1.3萬常住居民,商住混合現象普遍﹔稠城街道詞林社區拉鏈、年畫挂歷、聖誕用品、印度餐廳4條專業街區穿插在5個開放式小區中,周邊外貿公司、電商快遞點集中,治理場景復雜多樣,如何實現精准治理亟待摸索。

二是人口體量大、密度高。義烏城市發展進程快、商貿業態發達,吸引了眾多外來建設者和國外友人前來創業務工,15%的市域土地上集聚著62%的全市常住人口。據統計,95個社區存在人口倒挂現象,其中上潘社區、黎明社區、望道社區等10個社區流動人口數與戶籍人口數之比超過10:1﹔廿三裡思源社區人口密度達到1.8萬人/平方公裡,租住人口是戶籍人口的7倍。大量的人口在社區集聚,也帶來了環境、安全、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難題。

三是居民來源廣、結構雜。義烏市場吸引了眾多外來建設者和境外人員前來創業務工,190萬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超100萬,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和136個國家、地區,85%以上在社區范圍居住。復雜的人員構成使得不同的語言、文化、習俗在社區交織交融,融合治理將成為義烏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必答命題。

二、主要做法

1.“網格重塑”破兩個覆蓋不全之難。義烏立足社區人口結構復雜、商貿業態多元實際,不斷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將網格分為居民區網格、街區網格、商圈網格、園區網格、學校網格、醫院網格6大類,出台網格劃分專項工作指引,分類設置劃定標准,103個社區劃分網格1062個,平均每個網格覆蓋220戶,形成市域治理“一張網”。同步推動組織體系向小區、樓道、網格延伸,通過小區單建、下派幫建、樓宇聯建等形式,推動網格黨組織全覆蓋,其中單建小區黨支部479個,有效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到治理末端。優選1936名“群眾口碑好、責任心強、網格情況清”的黨員擔任網格黨組織書記和黨小組長,推出網格事項准入清單,明確網格黨組織收集社情民意、開展便民服務等“十項職責”,以強大的組織優勢聚合治理優勢。

2.“力量聚合”破治理合力不足之難。聚焦城市社區治理體量與治理力量嚴重不符的難題,義烏把專職社區工作者配備作為加強社區工作力量關鍵一招,連續兩年招錄專職社區工作者720名,全市社工配備達“萬18”標准。全覆蓋選派復雜社區第一書記,針對“兩委”干部缺配較為明顯的社區,增配黨委班子成員1至2名,強化班子戰斗力。全面做實社區“大黨委”,995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103個社區簽訂“雙向服務”協議,1.2萬名在職黨員、愛心商戶、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等編組入格,成為網格治理中堅力量。同時,全面推行樓道(棟)長制,確定一批威望較高並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黨員、業主代表作為樓道(棟)長,納入微網格治理團隊,推動社區力量倍增,有效凝聚了社區服務合力。

3.“積分管理”破管理對象復雜之難。義烏中心城區社區內超50%以上為出租屋,企中企、戶中戶、街中街現象較為普遍,來自五湖四海的租客、商鋪店家等管理對象多樣。義烏建立房東、商業街區“十二分制”機制,通過壓實房東、商戶主體責任推動精細化治理。“房東十二分制”管理以自然年度為一個周期,每個房東賦分12分,明確人口管理、消防治安、用電安全等7項17條負面行為扣分項目﹔商業街“十二分制”管理對照規范經營、文明經商等方面的38種負面行為進行扣分,並動態更新“一鋪一檔”。每月網格長、專職網格員開展專項考核,並根據結果建立“房東轉優學習班”“黃旗房東”“紅旗商鋪”等正反激勵,激活末梢網格治理的“原生動力”。機制實行以來,流動人口自主申報率從70%提高到95%﹔“黃旗房東”“黃旗商鋪”佔比從最初的45%降至10%。

4.“聯動辦事”破服務供給不優之難。義烏市創新城市治理模式,大力推行“聯動辦事”機制,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通過打造一個准物業站點、開通一條社情民意熱線、建立一套微信群、上線一個問題直通平台“四個一”受理群眾“急難愁盼”。社區黨委綜合考量問題性質、涉及領域、觸及權限等因素,實行分類督辦。一般服務訴求事項,由專職網格員直接辦理、即時反饋,如繡湖社區一居民家凌晨2點水管破裂,網格員帶領准物業志願者30分鐘內上門搶修﹔涉及群體利益或矛盾糾紛事項,由社區黨委牽頭協商解決,如向陽社區黨委牽頭城管辦、小區物業重新選址垃圾分類投放點,解決居民“心頭大事”﹔涉及跨部門的復雜事項,由“大黨委”召開聯席會議,整合轄區資源共同解決﹔超出社區能力范疇的事項,上報鎮街,形成清單,攻堅銷號。

5.“以外管外”破外來人口融合之難。針對大量外來人口流入、多元文化交融對城市治理提出的新考驗。義烏大力推進“以外管外”,在外籍人員集聚的社區建立中外居民之家,吸納流動黨員、新就業群體、外籍人員擔任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健全黨員聯系外來建設者機制,通過“黨員老鄉聯老鄉”“黨員老鄉幫老鄉”“黨員老鄉帶老鄉”,積極推動外來人口從“流入”向“融入”轉變。創設民情議事會,“社區大事”和“鄰裡小事”都由本地居民、外來人口、愛心商戶、外國友人商量著提、商量著辦,共建美好第二故鄉。同時,以文化共融凝聚人心,全市社區年均推出“鄰居節”“紅色集市”等服務項目2000余項,在“老鄉”紐帶的連接和服務活動的催化下,社區有了煙火氣、生活更具人情味,居民生活圈、朋友圈也在一次次活動中逐漸趨於共融。

三、工作成效

義烏市通過推行“有事找社區、就近找網格”治理模式,探索實踐出一條大城市基層黨建新路,實現了黨的堅強領導,資源力量全面整合,黨員群眾廣泛發動,推進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治理精度提高——從“粗放管理”到“精細治理”。網格重塑有效優化了城市社區治理顆粒度,全市網格數量較原體系增加143%,基層黨組織“建制”進一步落細落小落實,縱向到底、橫向成網的治理體系日趨完善。如銀苑社區網格從原先的8個增加至18個,網格管理更加精細精准。房東、商業街區的“十二分制”管理,有效推動了安全生產、文明創建等措施“一竿子插到底”,為復雜單元治理提供了破題思路。

2.協作對象拓寬——從“社區獨奏”到“大家合唱”。以黨建為紐帶,377名各領域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愛心商戶、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群骨干等多方資源力量加入網格治理團隊,政法、民政、行政執法、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等單位入格參與聯動處置,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在隊伍壯大中得到不斷延伸。社區普遍表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早已不是“單兵作戰”,組織優勢聚合了強大的治理優勢,激活一呼百應的共治力量。

3.服務能級躍升——從“被動接訴”變為“靠前服務”。“聯動辦事”機制,通過構建暢通渠道、分類研判、實時反饋的工作閉環,靶向定位群眾“急難愁盼”,今年以來,超2萬件“關鍵小事”落地解決,群眾滿意率達98%,全市初次信訪事項化解率97.3%。“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落地了”“智慧化衛生室投用了”“家門口的路平整了”……一張張“問題清單”變成了“幸福清單”。不少群眾點贊,隨時都能“看得見網格,找得到干部,辦得成事兒”。

4.居民距離拉近——從“相互分離”走向“相融共生”。通過發揮鄉音聯絡、搭建自治平台、打造文化活動,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一同住下來、融進來,外來人口在城市的價值感、歸屬感不斷提升。比如丹溪社區打造系列“友好節日”,10年時間,活動場次從每年10場發展成為每年1000場,其中的“鄰居節”被不少“新義烏人”譽為“自己的節日”。

四、經驗啟示

1.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必須堅持“微網實格”的工作導向,推動重心下移效能上提。網格重塑將網格架構與基層組織體系深度融合,全面增強了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實現支部建在網格、資源聚在網格,有力推動了基層黨建工作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提升,使黨的建設貫穿於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這啟示我們,要堅持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隻有把黨的組織觸角延伸到最小單元,組織體系、治理體系一體嚴密,才能最大程度地支撐起基層治理。

2.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必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推動各方主體在網格高效協同。義烏統籌社區、房東、商鋪骨干、社區合伙人、社會組織等資源,激活社區的每個細胞,社區網格可調配力量提升近一倍,社區治理實現從單向發力向共管共育轉變。實踐証明,黨建引領必須全域統籌、深度融合、各方協同,才能使效能最大化、最優化,在基層治理中各類主體參與越多、越廣泛、越直接、越有序,基層就有了應對風險挑戰、開創發展局面的不竭智慧和力量源泉。

3.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推動多元需求就地解決。聯動辦事機制讓疑難問題有了“把脈會診”,網格心理負擔少了,服務群眾精力多了,居民各類訴求也從居民跑著“等待辦”變成干部跑著“上門辦”。很多干部反映,以前因為陌生“進不了門”,現在聊著家常“出不了門”。這啟發我們,隻有站穩人民立場,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辦好居民“身邊事”“關鍵事”,才能讓每位居民都能感受到黨組織在身邊,建設人人享有的美好幸福家園。

4.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必須堅持“以外調外管外”的方法路徑,推動他鄉變故鄉。義烏有37萬境外客商和23萬少數民族同胞在義常住,“以外調外管外”的工作機制,通過創新同業同籍同族群體管理,搭建“雞鳴夜話”“樓棟議事會”等平台,創辦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實現了社區大小事由“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一起商量著辦,本地人、外地人、外國人“一家親”。這充分體現,隻有增加黨組織與群眾的互信和感情,動員城市外來人口這一關鍵群體融入社區,才能凝聚黨心民意,實現“來了就是一家人”。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