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諸城市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12日10: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山東省諸城市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黨建引領股份合作改革,撬動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參與鄉村振興,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出一條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村庄融合、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一、背景
諸城是一片具有創新基因的熱土,先后創造出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等改革創新經驗,形成了享譽全國的“諸城模式”。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創新拓展“諸城模式”的寬度、廣度和深度,諸城市面臨著“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地該怎麼用”三大課題。2021年,諸城市充分調研后發現“三農”領域存在四個顯著變化:一是農村勞動力就業越來越轉向非農領域。近五年,諸城農村勞動力約6.75萬人轉移到非農領域,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近1/3。二是農民收入越來越依靠非農收入。2021年為例,諸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5元,農業收入僅佔17.3%。三是農民越來越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諸城近10年農村常住人口減少近10萬人,大量年輕人選擇將土地流轉或托管經營,將生活和工作移至城鎮、脫離農業農村。四是農業現代化生產與小農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業現代化生產要求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土地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水平,在單個、分散的村庄內,合作經濟組織輻射范圍小、帶動作用弱,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小農經營方式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成為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諸城市深化拓展“多村一社區”農村社區化發展,以黨建為統領,以股份合作為切入點,以融合化發展為路徑,全面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產業融合、互利共贏,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黨建統領,筑牢組織堡壘
著眼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力,進一步做實農村社區大黨委,集合資源、聚合力量,引領股份合作發展。
一是“強組織”凝聚共富合力。為解決村庄規模小、資源整合難的問題,全域完成村庄建制調整,全市1266個村庄調整為211個農村社區,建立實體化社區黨委,下設1275個農村網格黨支部,賦予農村社區黨委統籌所轄網格的土地山林、溝渠塘壩、閑置院落等各類資源,以及合作社、家庭農場、駐區企業等各類經濟組織的職權,實現產業發展、社會服務、鄉村治理一抓到底,凝聚抱團推動股份合作的強大合力。
二是“建機制”激發融合活力。在社區黨委領導下,成立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統籌管理社區自身積累的資產資金,參與領導農業生產經營,為社區黨委引領股份合作改革奠定基礎。將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各自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並備案成立社區經聯社,等額折股量化,重置股民股數和收益分配系數,履行“三資”管理、土地整合、產業開發等職能,跨村庄進行資源開發,規范產業園區、建設農業項目,推動村庄“分散經營”向社區“抱團發展”轉變,探索“跨村聯建”后村庄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路徑。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管理決策機制,明確資產處置等重大事項必須經社區黨委研究,切實增強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發展力。
三是“育骨干”提升發展動力。圍繞提升農村干部抓股份合作改革的本領,實施“頭雁領航、梯次培養”行動,打破村庄界限,通過在外能人引一批、本土人才挖一批、后備人才育一批等措施,優選21名精通產業發展、市場營銷的“興村治社好導師”,160余名在外優秀人才攜帶資金、技術、項目等回村參與股份合作改革,通過合作社理事長全員進黨校培訓、選派股份合作輔導員結對幫帶等方式,幫助提升發展股份合作、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開展黨建引領股份合作“揭榜挂帥”行動,每季度圍繞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集體經濟項目等開展“擂台比武”,現場觀摩點評股份合作改革成效,連續兩年對帶動集體經濟增收明顯的農村干部發放獎勵金249萬元。
(二)堅持資源聚合,拓寬發展路徑
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中心任務。按照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參與的發展思路,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做實股份合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一是規范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村黨組織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集體以土地、房產、農機、設施等入股,原則上集體持股不低於20%,黨組織書記或黨員干部兼任理事長,確保黨組織的領導和集體收益。合作社兼具“股份制”和“合作制”的雙重特點,盈余按照入社成員實際持股比例進行分配,議事決策實行“一人一票”,保護群眾利益。在做強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基礎上,鼓勵社區黨委牽頭領辦,“社區經聯社”統籌各網格集體資產入股,或統籌社區內相同類型、同一產業鏈條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聯合社,推動小田變大田、零散變集中、競爭變聯合。
二是發展“四大合作”。土地股份型合作社,由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集體以“四荒”地和宅基地復墾等新增土地入股,獲取土地保底收益、入股分紅收益﹔資產整合型合作社,由集體以基礎設施、山林資源、經營性建設用地等入股,農戶以土地經營權、閑置房屋等入股,獲取入股分紅收益﹔勞務服務型合作社,由集體、農戶以機械設備、技術技能、信息資源等入股,社區黨委組織勞動力為市場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獲取勞務收益﹔生產經營型合作社,由具備經營能力的合作社理事會成員代持經營管理股,通過獨立經營、與經營主體合作等方式,開展種植養殖、基礎建設、物業服務等經營項目獲取經營收益。
三是拓展“三條路徑”。針對山地、丘陵、林地多的村庄,推行“果茶+合作社”,依托諸城國家級農林科技孵化器等提供優質種苗,擴大果茶產業規模﹔針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耕地多的村庄,推行“大田托管+合作社”,黨組織將零散的土地流轉出來,通過規模化種植經營、社會化生產服務,提高生產效益﹔針對靠近工業園區、有閑置資源的村庄,推行“物業租賃+合作社”,建設標准廠房、商鋪店面等物業置業,出租獲得穩定收益。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72家,年均帶動社員和集體增收近5000萬元。四是優化政策供給。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股份合作改革領導小組,整合財政、農業農村等11個部門的扶持政策,出台扶持黨組織引領股份合作社高質量發展“10條措施”。每年評選“十佳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營造大抓股份合作濃厚氛圍。圍繞解決股份合作“第一桶金”問題,爭取省農擔公司“強村貸”,為每個合作社提供10萬至300萬元的低息貸款,配套延遲付息、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
(三)堅持城鄉聯動,構建共富格局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發揮中小企業多的優勢,依托合作社搭建平台,吸引工商企業攜帶金融資本、人才科技“下鄉”,共同參與推動股份合作改革。
一是推動城鄉聯建共建。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業引導城市機關、企業與1275個農村社區網格全覆蓋聯建共建,聯建單位先后選派農村第一書記189名、金融和發展顧問295名、科技特派員60名服務鄉村發展,每年實施糧果茶種植、物業租賃等聯建項目3500余個,黨建引領扶持政策、涉農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合作社流動。
二是推動社企聯營共贏。推行“黨組織+合作社+涉農龍頭企業”發展機制,鼓勵國企央企、涉農龍頭企業參與股份合作改革,通過直接投資、訂單生產、項目共建、技術培訓、產品統一銷售等方式,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合發展,變合作社各自為戰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作社融合發展。目前,已有近千家中小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在種植、養殖、文旅等領域開展聯建共建,90%以上農產品就地轉化加工增值。招引中化先正達集團,建立MAP技術服務中心,為18家合作社、近2萬畝土地提供播種、除草、收割等“菜單式”服務,糧食“訂單式”銷售,實現營收700多萬元,合作社增收280萬元、社員分紅350萬元。
三是推動片區聯合共富。堅持產業為基、片區帶動、全域提升理念,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同步設置片區黨委,組織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多個合作社和企業等經營主體廣泛參與,通過組織共建、產業聯合、發展聯動,承接和匯聚更多資源和市場要素,打造現代化農業園區、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破解單個合作社、企業功能不強、資源不多、發展后勁不足問題,構建鄉村產業發展“紅色動車組”。
三、主要成效
(一)更加有力地強化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通過黨建引領股份合作改革,組建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和經濟組織融為一體,實現了村庄規模由小到大、農戶經營由分到合,共同辦成了許多過去單個村庄不敢想、辦不了的難事,全面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目前,95%的社區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農村五星級黨組織佔比超過38%,有力保障了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點任務的落實。
(二)更加有力地激活了“三農”資源要素。發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黨建引領聚合土地、技術、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改變了以往“三農”要素相對封閉現象,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流轉土地面積84.56萬畝,佔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63.5%,推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面積367.5萬畝,連續15年入選全國產糧大縣,連續 17 年入選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榮獲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市。
(三)更加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鏈提檔升級。圍繞延長產業鏈,構建“黨組織+股份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共同體,既發展壯大了農業龍頭企業,又讓村集體和農民享受到更多增值效益,實現“乘數效應”。諸城市共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家,其中國家級5家,低溫肉制品和速凍調理食品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第一,90%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
(四)更加有力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發展積極性。堅持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通過發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融合到鄉村產業振興各個環節,建立起集體經濟與農戶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利益聯結的機制,讓農戶可以享受到土地流轉、勞務就業、股份分紅等多項收益,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來”再到“一起干”。目前,已有1.3萬農戶參與到股份合作改革中,年均實現增收3640萬元。
四、思考與啟示
(一)建強組織、凝聚力量,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將分散的村庄、零散的資源和眾多的農戶組織起來、聯結起來,必須依靠農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諸城市建強農村社區“大黨委”,組建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賦予社區黨委集聚資源、發展經濟的職責,把農村合作組織、非公企業、農民群眾等緊密聯系起來,凝聚在黨的周圍,真正做到了“社區一呼、群賢畢至”,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合力。
(二)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政府統籌協調和規劃引導,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諸城市發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黨委政府系統整合涉農資源、資金、政策等全力支持,黨組織帶領合作社找訂單、拓市場、打品牌,實現與各類經營主體的多層次聯動,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填滿了“糧袋子”“肉案子”,豐富了“果盤子”“茶罐子”。
(三)以工興農、城鄉融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農村的事,振興的也不僅僅是農村和農民,必須統籌城鄉資源,用好工業力量,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發展格局。諸城市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作為聚集資源要素的平台、開展對外合作的接口,鏈接農戶集體、對接市場的市場化主體,引領工商企業、金融資本、人才科技“三下鄉”,實現了農業提效、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四)群眾參與、共享利益,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長久之策。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地位,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諸城市通過黨建引領股份合作改革,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在集體經濟組織融合中組織群眾、凝聚群眾,以集體經濟發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公共服務建設、農民增收致富,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讓群眾在共享發展成果中不斷提升幸福感、獲得感。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